第二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朝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062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9.29
页数: 9
页码: 86-94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清代至1988年长春市朝阳区境内小学教育发展情况。
关键词: 教育工作 小学教育 长春市

内容

一、小学发展概况
  据《长春县志》记载,区内最早的小学堂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二月(1906年)。1927年为乡五区第二小学,仅有教师2名,学生53人。沦陷时期朝阳区为“新市区”先后建立了白菊、樱木、顺天、春光、白山、双叶6所小学。1942年时有114个班,学生5714人,其中中国学生只有46人,其余为日本学生。教师由日本人担任。国民党统治时期,区内有钟华区中心校、兴安、兴仁、清和4所国民小学,共有97个班,3182名学生。
  长春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立即着手恢复教育,钟华区中心完全小学校、西安大路完全小学校很快复课,并新建了安民完小和安达街完小。1952年全区小学由解放初的4所发展到14所,共有14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009人,教师65人。1957年全区又先后建立3所子弟校,全区共有208个班,在校生10561人。1958年掀起了全民办教育的高潮,仅上半年新建起民办小学13所,1960年实行全党全民办教育,小学建立迅猛,到1962年全区小学校达到52所,799个班,在校学生38389人。随着人口的增多,国家加快了小学的建立,到1965年,区内小学达到64所,其中区属35所,省市直属9所,厂办子弟校20所,共有10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8152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9年8月清和公社学习沈阳经验,率先办起“抗大小学”,之后全街道95个居民委办起105个抗大班,招收4406名小学一、二年级学生。1972年民办小学全部过渡为全民所有制小学。1974年“抗大小学”撤销。
  1977年小学教育逐渐走上正轨,1978年解放大路、安达街2所小学被市教育局列为区办重点校。到1979年区属小学发展到48所,在校学生46760人。1980年5月省教育厅确定解放大路小学为首批办好的重点小学。1983年郊区的城西、西新、双德3个人民公社划为朝阳区,随之28所乡、村小学划入,到1984年,区属小学达78所,在校学生47362人。1985年4月,在北安路小学创办“朝阳区弱智儿童辅导班”,招收2个班,24名学生。到1988年末,全区小学发展到80所,其中区属校53所,子弟校25所,省属校2所。共有1295个教学班,63396名学生。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2%。
  1984年后,由于朝阳区人口增长,造成生源增多,学校容纳不下的状况。1988年末有238个班,12730名学生实行二部制授课。
  二、小学管理体制
  沦陷时期,初等学校行政人员由市教育科指派,学校教职员任免调转由教学官、视学与校长斟酌。校长没有人事权,校长、副校长为日本人。国民学校设日系“首席”,下设教务、训育、卫生、体育主任。国民党统治时期,校长由市政府教育部门任命。
  解放后,学校设校长、副校长具体管理学校。教导主任在校长领导下管理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及学籍,班级由校长任命班主任全面负责。校长、副校长由区政府任命,教导主任由区文教部门任命。
  1968年,解放军、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各小学,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工宣队”负责人兼任革委会主任管理学校。
  1971年,区革委会决定,区属小学一律放到街道公社领导,各公社成立教育组管理小学,1973年小学重新收回区管。1983年由于3个乡划归区管,所属小学随之归区文教部门管理,1984年12月,对乡村学校按“谁办学、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区乡共管,以乡为主的管理体制。
  1984年全区普遍推行校长负责制,实行“上级行政领导,校长全面负责,教工民主管理”的三位一体管理体制,从此,校长由区教育局聘任,教导主任、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均由校长聘任。
  三、思想政治教育
  沦陷时期的日人学校开设“王道乐土”、“日满亲善”等国民道德课,培养学生对日伪统治者的“忠心”。国民党统治时期实行“党化”教育,宣传“反苏反共”的思想。
  建国初,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共同纲领》和《宪法》中规定的“五爱”教育为主要内容,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1954年根据省市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爱劳动,守纪律的教育。1956年《小学生守则》公布后,围绕贯彻《小学生守则》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纪律教育。1958年省教育厅公布《吉林省小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及奖励处分试行办法(草案)》,开始对学生思想品德按甲、乙、丙、丁等级评定。1962年后,对学生操行只定评语,不再评定等级。
  1963年以后,广泛开展各种传统教育和学雷锋做好事等活动,小学出现了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艰苦朴素为荣的良好风气。
  “文化大革命”期间,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动辄大批大斗,学生的思想纪律极为混乱,少年儿童心灵受到严重摧残。
  粉碎“四人帮”后,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得到重视。
  1979年10月,省教育厅、团省委联合发出《关于认真贯彻中小学生守则试行草案的通知》,各校以贯彻《守则》、开展学雷锋、创“三好”评比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
  1982年,省教育学院组织编写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各校设置了思想品德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道德风尚的教育。
  四、教学
  建国后,主要学习苏联教学经验,运用凯洛夫《教育学》提出的“五个原则”“六个环节”进行教学。并实行“五级分制”。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由于开展勤工俭学,学生参加劳动过多,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
  1962年,普遍学习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小学”识字教学经验,精讲多练,讲透关键,增加实践。长春市在宽平大路小学进行学习黑龙江省“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经验的试点,学生直呼拼音能力增强,识字量增多。1965年,贯彻毛主席“七·三”指示,部分小学学习郭兴福教学法,在教学上试搞“启发式”、“少而精”,改变填鸭式、多而杂的教学方法。
  “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学军,教学秩序被打乱。
  粉碎“四人帮”后,教学秩序逐渐恢复正常,各类教学改革实验相继开展起来,朝阳区进修学校于1984年开始在解放大路、宽平大路、明德路等10所小学进行“读讲精练教学法”实验,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了“复习检查、设疑生趣、讲读探究、初试验证、系统整理、分组精练、自批自改和概括总结”八个环节进行教学。主持这项实验的教师撰写的论文《读讲精练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曾在省市教育学会教学年会和1985年全国教育学会小学教学第二届年会上做了交流,并在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其经验。
  五、学制
  民国时期实行“四、三”学制。1937年5月,伪满政府颁布了“新学制”,在小学阶段实行国民教育制,初小四年称为“国民学校”,高小二年称为“国民优级学校”。国民党统治时期仍沿袭“四、二制”学制,一律称国民学校。
  解放伊始,小学学制实行“四、二”分段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春季始业。1952年,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出《东北地区实行新学制过渡期间工作处理方案》,小学开始实行五年一贯制,学生一律改为秋季始业。1954年根据国家教育部“暂缓推行小学五年一贯制”的指示,小学五年一贯制停止实施,仍实行“四、二”制。在“大跃进”期间,根据省委提出的“一条龙”改革学制的新路子,1960年在二中、解放大路小学、康平街幼儿园进行七年一贯制试点,招收6周岁试验班。中小这“一条龙”试点工作不到一年即停止。
  1962年根据中央“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指示,朝阳区部分小学试行五年一贯制。1963年,小学五年制试点工作停止,恢复六年“四、二”分段制。1968年按照毛主席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小学又实行五年学制。1971年在安达、解放等7所小学附设初中班(俗称小学戴帽),一年后转入中学,1972年秋取消了小学附设初中班。1983年秋,根据教育部指示,小学一至四年级全部改为六年制,成绩好的三分之一的五年级学生仍执行五年制,五年毕业后升入初中,其余五年级学生改为六年制毕业,1984年以后,小学全部实行六年制。
  六、课程设置与课时
  沦陷时期,初小设日语、“满语”、团体训练、算术、作业、图书、音乐7科,高小除设以上科目外,增设实物课。初小每周26课时,高小每周32.5课时。
  国民党统治时期,初小开设国语、团体训练、算术、作业、图书、体卫、音乐、常识8科;高小不开常识,增开自然、公民、历史、地理科,其它科目相同。初小每周22.5课时,高小每周25课时。
  建国初期,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小学一至四年级,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常识、体育、音乐课,每周30课时,五、六年级增设历史、地理课,每周32课时。
  1958年各年级普遍增设了社会主义教育课,列入教学计划,每周一课时。
  1959~1960年,小学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唱歌、图画、手工劳动课。一至四年级每周24课时,五、六年级每周27课时,1960年下学期停授地理课,教学时数移给语文、算术各一课时。
  1968年复课后,开设政文、算术、革命文艺、军体、图画课,政文课以《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和报刊上重要文章为教材。7所小学试开英语课,部分小学把算术改为三算(珠算、心算、笔算),学工、学农、学军列入教学计划。
  1977年,省教育厅规定,小学四、五年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常识、体育、音乐、图画课、每周24课时。
  198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规定开设品德、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三年级以上增开自然(或常识)、历史、地理课,每周26课时。
  1988年,开设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课。五六年级增设历史、地理课,一至二年级21至23课时,三至六年级24至26课时。
  七、重点小学简介
  安达小学
  位于安达街36号,建于1948年11月,原名清和街小学,1949年6月改称安达街小学。校园面积6432.21平方米,教学楼三栋。1988年30个教学班,1622名学生,教职工78名,其中超高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35名,一级教师30名,二级教师9名。
  1982年后,学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开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基地、劳动基地,第二渠道、第三渠道教育十分突出。1983年市教育局在该校先后召开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第二渠道教育现场会,1986年教育局把安达小学列为市开放学校之一。该校有印刷厂,年产值达90万元。1988年被省教育部门评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解放大学小学
  位于解放大路92号,建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1947年7月,当时称钟华区国民中心小学,1951年改为第四区中心校,1956年改称朝阳区解放大路小学。“文化大革命”中改为长春市铝制品厂五七学校(九年制),仅一年即恢复了解放大路小学名称。1988年学校自筹资金和社会集资建起4300平方米的新教学楼,按小学教学的要求设有电教室、图书室、音乐和体育教室等。1988年学校有28个教学班,1867名学生,教师77名,其中超高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33名,一级教师30名。
  该校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品德教育,下功夫抓教师的备课、板书、作业批改、试讲等基本功训练,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入学率、及格率、巩固率和升学率是全区最好的。

知识出处

长春市朝阳区志

《长春市朝阳区志》

本书主要记述了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长春后,朝阳区的历史和现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朝阳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人口、军事等发展与演变。按照“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机构

安达小学
相关机构
解放大学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长春市朝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