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道路桥梁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朝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059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道路桥梁建设
分类号: F542.3
页数: 4
页码: 57-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朝阳区城市道路桥梁建设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朝阳区 城市建设 道路 桥梁建设

内容

一、道路建设
  民国时,现朝阳区在旧城外,有20多个村庄,其外是一片土岗起伏的田野。有2条大车道(土路)穿越其间,村屯之间有田间小路相连。
  伪满洲国建立后,在“新市区”进行道路建设。“新市区”的道路按近代模式,呈规则的几何图型,数条纵横干道直角相交构成方格网,在主要交叉路口设圆型广场,再以广场为中心,放射式向各方延伸干道,组成方格网加对角线的道路系统。
  1932年“新市区”道路建设全面动工,开始兴建主要干道大同大街(斯大林大街),至1937年铺装完成了大同大街(斯大林大街)、兴安大路(西安大路)、兴仁大路(解放大路)、至圣大路(自由大路)、安民大路(工农大路)、盛京大路(南湖大路)、东万寿大街(东民主大街)、西万寿大街(西民主大街)、顺天大街(新民大街)等主要干道,同期还建成了建设街、白菊路、宽平大路、同志街、红旗街等主要街路,和西朝阳路、万宝街等90余条街巷道。在修建街路的同时,还建成了大同广场(人民广场)、至圣广场(自由广场)、建国广场(工农广场)、兴安广场(西安广场)、盛京广场(南湖广场)等7座大型广场。到1938年“新市区”建设道路面积达5072.508平方米,其中碎石路901.068平方米,沥青路223.082平方米,简易路207.390平方米,土道(型)3740.968平方米。主要干道宽度达60米,分为快车道、慢车道和人行步道。这一时期修建的市街道路,基本构成了朝阳区方格网加对角线的道路系统。在干线道路上还附设照明设备,建有近代排水系统,有的干道还设绿化带。
  1937年以后,主要修建了次要小街路,及对铺筑完的街路进行绿化和路灯安装。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在“新市区”道路建设便停了下来,至使大部分道路建设中途停顿,许多道路只铺装了快车道,有的道路一半是土路,一半是方石路,而且断头现象较普遍,存在许多“卡脖子”路。
  在国民党统治的二年多的时间里,不但没有进行街路建设,反而对道路进行破坏,埋设地雷,挖掘沥青马路修建碉堡,当时长春市有296条街道被挖掘而遭到破坏。区内建设街、延安大路、同志街等遭到了严重破坏。
  解放后,人民政府即着手道路恢复工作,拆除路障,补修遭到破坏的道路。建国后,市政部门对沦陷时期遗留的道路骨架进行继建和扩建,打通卡脖路段,将原先的土路碎石路翻修成沥青路。
  1952年为支援汽车厂的建设,修建了从西安大路通往汽车厂厂区的和平大路。1954-1955年长春市把市政建设投资94%和84%用于为汽车厂服务的基础设施上,开辟了贯通汽车厂区的创业大街、锦程大街、东风大街3条平行主干道和12条支干道,修筑道路计96238平方米,基本形成汽车厂区纵横相交的道路框架。从1948年至1988年四十年的时间里,全区的街路普遍进行了改建、扩建,同时还新建一些街路。相继翻建了南湖大路、扩建了开运街、拓宽了西安大路、延安大路、工农大路等主要干道。新建了九江、风华、兴华、宏波等29条路,长太、永盛等15条街,九川、万福、天泉等84条巷道。建国前的泥结碎石路,小方石路和建国后新建的道路,基本铺装成沥青或沥青混凝土路面。
  区城建部门对道路经常进行维修,1978-1988年间就维修街路106万平方米,在正常维修的同时,为弥补城市建设资金的不足,从1981年始发动驻区单位和群众集资改造和维修道路,当年集资269.1万元,是国家1981年对市政建设投资的3.5倍,新修道路7万多平方米。1984年集资达709万元,铺装人行步道91800平方米,改造土路194500平方米。截止到1988年共集资5500多万元,主要用于人行步道的铺装、土路改造和街巷庭院小路的修建。
  1988年朝阳区共有街路345条,主干道14条,次干道10条,区间道152条,街巷道169条。综合各类道路总长度287.718米,总面积4504.442平方米,道路面积2661.360平方米,沥青路面为2268.416平方米,人行步道铺装水泥方砖489.959平方米。
  二、桥梁建设
  区内共有桥梁16座,其中跨越长沈铁路的桥梁有西安大桥、朝阳桥、宽平大桥3座,跨越沟渠的桥梁有孟家桥、二道岗桥、三家子桥、朱家屯桥4座,跨越湖泊的桥梁有南湖大桥。南湖公园、朝阳公园有亭桥、曲桥、拱桥8座。道路上的8座桥梁中有7座始建于沦陷时期,解放后有5座桥梁重建。
  宽平大桥
  位于朝阳区南部,座落在开运街与宽平大路交叉点上,横跨长沈铁路,是通往第一汽车厂区的主要桥梁。该桥建于1953年,是长春解放后新建的第一座跨线桥,在当时是市内最宽的桥梁。桥长32.8米,宽31米,高6.2米,为一孔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孔径24米,负载标准13吨。因座落在宽平大路上,故名宽平大桥。
  朝阳桥
  位于朝阳区中部,座落在安达街与西朝阳路交叉口的西侧,横跨长沈铁路。是连接安达街与西郊路的桥梁。1933年建木结构跨线桥,桥长41.6米,宽8.1米,净高8.6米,为四孔木组合梁,钢筋混凝土架式墩台。因年久失修,桥木腐朽,1949年和1950年进行两次补修、加固。1974年在旧桥址上改建,同年竣工,新建的桥长33.5米,净跨(主孔)13.4米,高6米,结构为一孔钢筋混凝土装配式T型梁,步道采用装配式梁板,负载标准13吨。因桥座落在西朝阳路上,故名朝阳桥。
  西安大桥
  位于朝阳区北部,座落在西安大路中段,是通往西郊横跨长沈铁路的桥梁。1933年建木结构并列混合通行的双桥,北桥长35米,宽10米,南桥长35米,宽8米。当时称“兴安桥”,解放后随西安大路改名为西安桥。1956年拆除旧桥,在原址新建双悬臂式钢筋混凝土桥。新桥长37米,桥宽18米,高7.9米。1984年在此桥两侧各展宽11米,使桥面宽度达到40米。负载标准10吨。
  南湖大桥
  位于朝阳区南部,座落在南湖大路中段,横跨南湖,是市区中环路上的主要桥梁。南湖大桥始建于1933年,名为“垂虹桥”,为木结构。1959年3月拆除旧木桥,在原址建新桥,同年8月竣工,新桥桥长128米,16孔,孔间跨8米,中心孔距15米,桥面宽12米,双排架木制墩台,桥型成拱式。1978年拆除木桥,新建钢筋混凝土永久性桥梁,1979年9月竣工。新建的南湖大桥为5孔不等跨空腹式双曲拱桥,桥长150米,宽24米,中孔距27.7米,高6.2米。负载标准20吨。
  孟家屯桥
  位于朝阳区南部,座落在电台街北段。是电台街上的街路桥。始建沦陷时期,是座木桥,桥长4米,宽4米,桥面无栏杆。当时电台街同期建成同一规模的木桥两座,此桥名为电台一号桥。1964年改建为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桥,桥长5.7米,宽6.6米,净跨5米,负载标准13吨,新建后改名孟家屯桥。
  二道岗桥
  位于朝阳区南部,座落在电台街中段。在孟家屯桥南部450米处,与孟家屯桥同期建设,规模相同,称电台2号桥(俗称田家油房桥)。1964年与孟家屯桥同期改建,规模相同。新建后改名二道岗桥。
  三家子桥
  位于朝阳区南部,座落在西环城路上,在小孤榆树屯境内,因靠近三家子,名为“三家子桥”,当地居民称一号桥(指西环城路上南走第一桥)。建于1939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桥,桥长11.1米,宽6.1米,净跨9.2米。
  朱家屯桥
  位于朝阳区南部,座落在西环城路上,跨越“西南屯”河沟,建于1937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孔桥。桥长9米,宽6.4米,净跨7.6米。现两端翼壁已裂开。

知识出处

长春市朝阳区志

《长春市朝阳区志》

本书主要记述了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长春后,朝阳区的历史和现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朝阳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人口、军事等发展与演变。按照“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朝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