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市政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朝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059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市政建设
分类号: F299.2
页数: 8
页码: 56-63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朝阳区城市市政建设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道路桥梁建设、管线建设等。
关键词: 朝阳区 城市建设 市政建设

内容

朝阳区历史较短,沦陷之前为市郊农村,是一片土岗起伏的田野。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定长春为伪满洲国首都后,将今斯大林大街以西,长沈铁路以东,北安路以南,南湖大路以北划为“新市区”。强迁境内20多个村屯,进行重点开发和建设。通过规划设计,于1932年开始实施第一期国都建设计划,初由国都建设局负责,后移交伪“新京特别公署工务处”。到1937年12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道路建设上,建成今斯大林大街、解放大路、新民大街、西安大路、东民主大街、西民主大街等主要街路。并在主要街路设圆形广场。以广场为中心放射式向各方向延伸干道,组成方格网与对角线的城市道路。主干道两侧均栽植树木,有的街道中心建树池、花池进行绿化。排水建设也较为先进,雨水污水分流,照明电讯线路均走地下。于此同时,设在新民大街、自由大路两侧的伪国务院、伪军事部、伪综合法衙等主要机关大楼均相继完工,一些日伪官邸也平地而起。供水、排水、电力、煤气、电讯等城市基础设施齐备。
  1938年实施“第二期国都建设计划”,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致使建设中断。部分街路只开出路型,有的未及铺装,造成一些“卡脖子”路段,伪皇宫只打个地基而停止建设。据1942年统计,1938~1941年间,全区建成大小街路90余条,广场7座,铺设上水管线近300公里,下水管线200多公里,初步建成6个公园,即南湖、顺天(现朝阳)、牡丹、白山、黄龙、安达街公园。
  国民党占踞长春两年零五个月,不仅没有进行任何建设,反而大肆破坏,拆毁了三分之一的城市住房,砍伐了树木、挖掘了道路,取而代之的是碉堡、铁丝网和战壕,城市的电力、煤气、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长春解放后,人民政府开使恢复城市基础设施,打通“卡脖子”路,重修道路、安装路灯、栽植树木。随着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大型企业在区内的建立,众多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在境内的设置,城区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区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除了相继新建改建了一些道路、桥梁,增设了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扩大了煤气制造能力,加强了园林绿化之外,还建设了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建设步伐更加加快,300多条街路都已铺装,同时发动群众,栽花植树整顿市容,改善环境,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75%。大面积改造了设施落后、房屋简陋的居民区。错落有致、排列齐整的居民住宅楼群平地而起。长白山宾馆、吉林电力、省彩电中心等十几幢高楼大厦巍峨挺立。电力、通讯、供暖等基础设施逐步现代化,城市交通四通八达。朝阳区以其宽敞的街路、优美整洁的环境而名扬省内外。
  第一节 道路桥梁建设
  一、道路建设
  民国时,现朝阳区在旧城外,有20多个村庄,其外是一片土岗起伏的田野。有2条大车道(土路)穿越其间,村屯之间有田间小路相连。
  伪满洲国建立后,在“新市区”进行道路建设。“新市区”的道路按近代模式,呈规则的几何图型,数条纵横干道直角相交构成方格网,在主要交叉路口设圆型广场,再以广场为中心,放射式向各方延伸干道,组成方格网加对角线的道路系统。
  1932年“新市区”道路建设全面动工,开始兴建主要干道大同大街(斯大林大街),至1937年铺装完成了大同大街(斯大林大街)、兴安大路(西安大路)、兴仁大路(解放大路)、至圣大路(自由大路)、安民大路(工农大路)、盛京大路(南湖大路)、东万寿大街(东民主大街)、西万寿大街(西民主大街)、顺天大街(新民大街)等主要干道,同期还建成了建设街、白菊路、宽平大路、同志街、红旗街等主要街路,和西朝阳路、万宝街等90余条街巷道。在修建街路的同时,还建成了大同广场(人民广场)、至圣广场(自由广场)、建国广场(工农广场)、兴安广场(西安广场)、盛京广场(南湖广场)等7座大型广场。到1938年“新市区”建设道路面积达5072.508平方米,其中碎石路901.068平方米,沥青路223.082平方米,简易路207.390平方米,土道(型)3740.968平方米。主要干道宽度达60米,分为快车道、慢车道和人行步道。这一时期修建的市街道路,基本构成了朝阳区方格网加对角线的道路系统。在干线道路上还附设照明设备,建有近代排水系统,有的干道还设绿化带。
  1937年以后,主要修建了次要小街路,及对铺筑完的街路进行绿化和路灯安装。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在“新市区”道路建设便停了下来,至使大部分道路建设中途停顿,许多道路只铺装了快车道,有的道路一半是土路,一半是方石路,而且断头现象较普遍,存在许多“卡脖子”路。
  在国民党统治的二年多的时间里,不但没有进行街路建设,反而对道路进行破坏,埋设地雷,挖掘沥青马路修建碉堡,当时长春市有296条街道被挖掘而遭到破坏。区内建设街、延安大路、同志街等遭到了严重破坏。
  解放后,人民政府即着手道路恢复工作,拆除路障,补修遭到破坏的道路。建国后,市政部门对沦陷时期遗留的道路骨架进行继建和扩建,打通卡脖路段,将原先的土路碎石路翻修成沥青路。
  1952年为支援汽车厂的建设,修建了从西安大路通往汽车厂厂区的和平大路。1954-1955年长春市把市政建设投资94%和84%用于为汽车厂服务的基础设施上,开辟了贯通汽车厂区的创业大街、锦程大街、东风大街3条平行主干道和12条支干道,修筑道路计96238平方米,基本形成汽车厂区纵横相交的道路框架。从1948年至1988年四十年的时间里,全区的街路普遍进行了改建、扩建,同时还新建一些街路。相继翻建了南湖大路、扩建了开运街、拓宽了西安大路、延安大路、工农大路等主要干道。新建了九江、风华、兴华、宏波等29条路,长太、永盛等15条街,九川、万福、天泉等84条巷道。建国前的泥结碎石路,小方石路和建国后新建的道路,基本铺装成沥青或沥青混凝土路面。
  区城建部门对道路经常进行维修,1978-1988年间就维修街路106万平方米,在正常维修的同时,为弥补城市建设资金的不足,从1981年始发动驻区单位和群众集资改造和维修道路,当年集资269.1万元,是国家1981年对市政建设投资的3.5倍,新修道路7万多平方米。1984年集资达709万元,铺装人行步道91800平方米,改造土路194500平方米。截止到1988年共集资5500多万元,主要用于人行步道的铺装、土路改造和街巷庭院小路的修建。
  1988年朝阳区共有街路345条,主干道14条,次干道10条,区间道152条,街巷道169条。综合各类道路总长度287.718米,总面积4504.442平方米,道路面积2661.360平方米,沥青路面为2268.416平方米,人行步道铺装水泥方砖489.959平方米。
  二、桥梁建设
  区内共有桥梁16座,其中跨越长沈铁路的桥梁有西安大桥、朝阳桥、宽平大桥3座,跨越沟渠的桥梁有孟家桥、二道岗桥、三家子桥、朱家屯桥4座,跨越湖泊的桥梁有南湖大桥。南湖公园、朝阳公园有亭桥、曲桥、拱桥8座。道路上的8座桥梁中有7座始建于沦陷时期,解放后有5座桥梁重建。
  宽平大桥
  位于朝阳区南部,座落在开运街与宽平大路交叉点上,横跨长沈铁路,是通往第一汽车厂区的主要桥梁。该桥建于1953年,是长春解放后新建的第一座跨线桥,在当时是市内最宽的桥梁。桥长32.8米,宽31米,高6.2米,为一孔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孔径24米,负载标准13吨。因座落在宽平大路上,故名宽平大桥。
  朝阳桥
  位于朝阳区中部,座落在安达街与西朝阳路交叉口的西侧,横跨长沈铁路。是连接安达街与西郊路的桥梁。1933年建木结构跨线桥,桥长41.6米,宽8.1米,净高8.6米,为四孔木组合梁,钢筋混凝土架式墩台。因年久失修,桥木腐朽,1949年和1950年进行两次补修、加固。1974年在旧桥址上改建,同年竣工,新建的桥长33.5米,净跨(主孔)13.4米,高6米,结构为一孔钢筋混凝土装配式T型梁,步道采用装配式梁板,负载标准13吨。因桥座落在西朝阳路上,故名朝阳桥。
  西安大桥
  位于朝阳区北部,座落在西安大路中段,是通往西郊横跨长沈铁路的桥梁。1933年建木结构并列混合通行的双桥,北桥长35米,宽10米,南桥长35米,宽8米。当时称“兴安桥”,解放后随西安大路改名为西安桥。1956年拆除旧桥,在原址新建双悬臂式钢筋混凝土桥。新桥长37米,桥宽18米,高7.9米。1984年在此桥两侧各展宽11米,使桥面宽度达到40米。负载标准10吨。
  南湖大桥
  位于朝阳区南部,座落在南湖大路中段,横跨南湖,是市区中环路上的主要桥梁。南湖大桥始建于1933年,名为“垂虹桥”,为木结构。1959年3月拆除旧木桥,在原址建新桥,同年8月竣工,新桥桥长128米,16孔,孔间跨8米,中心孔距15米,桥面宽12米,双排架木制墩台,桥型成拱式。1978年拆除木桥,新建钢筋混凝土永久性桥梁,1979年9月竣工。新建的南湖大桥为5孔不等跨空腹式双曲拱桥,桥长150米,宽24米,中孔距27.7米,高6.2米。负载标准20吨。
  孟家屯桥
  位于朝阳区南部,座落在电台街北段。是电台街上的街路桥。始建沦陷时期,是座木桥,桥长4米,宽4米,桥面无栏杆。当时电台街同期建成同一规模的木桥两座,此桥名为电台一号桥。1964年改建为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桥,桥长5.7米,宽6.6米,净跨5米,负载标准13吨,新建后改名孟家屯桥。
  二道岗桥
  位于朝阳区南部,座落在电台街中段。在孟家屯桥南部450米处,与孟家屯桥同期建设,规模相同,称电台2号桥(俗称田家油房桥)。1964年与孟家屯桥同期改建,规模相同。新建后改名二道岗桥。
  三家子桥
  位于朝阳区南部,座落在西环城路上,在小孤榆树屯境内,因靠近三家子,名为“三家子桥”,当地居民称一号桥(指西环城路上南走第一桥)。建于1939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桥,桥长11.1米,宽6.1米,净跨9.2米。
  朱家屯桥
  位于朝阳区南部,座落在西环城路上,跨越“西南屯”河沟,建于1937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孔桥。桥长9米,宽6.4米,净跨7.6米。现两端翼壁已裂开。
  第二节 管线建设
  一、供水管线建设
  朝阳区本世纪三十年代前为村屯,农户用水主要靠浅水井。沦陷期间,朝阳区城区部分被列为“新市区”,开始了近代供水设施的建设。“新市区”是伪满洲国统治机构高级官员和日本人的一级居住区,在修建净月潭水源地和南岭净水场的同时,开始在“新市区”修建供水管道,铺设了由南岭水厂经磐石路、工农大路至解放广场的600毫米输水管为市区配水主干线,总长6.375公里,沿程分枝泻流,构成树枝状供水格局。为了保证高势区用水,在解放广场还建立一座40米高的配水塔(南长春塔),引出2条口径300毫米管线,分别向区内建设街和东西朝阳路一带送水,同时在南湖建一个辅助水源。1936年1月,开始向新市区送水。从1932年到1941年完成了约500万平方米的城市新区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今朝阳区内,建起了设施齐全的供水管线,到1945年,新铺设的460.21公里的管网,三分之二多集中于朝阳区。
  1946年国民党占踞长春后,不但没有进行管线建设,反而使一些供水设施遭到破坏,城区60%的输配水管网断裂漏水。
  新中国建立后,在充分利用原有管网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新的管网建设和对旧的管网加以改造。1951年重点维修了白菊路、延安大路等供水网线。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区内兴建,向汽车厂铺设2条输配水管道,这2条管线总长约25公里,在汽车厂区内,还辅设20多公里的配水干管和大量分支管。从1953年至1956年,共为汽车厂区铺设输水管线55.3公里,基本上保证了当时汽车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与此同时,还铺设了由建设街经铁西、汽车厂至客车厂的输水干管1.5公里。这个时期,还恢复了沦陷时期建于崇智路与铁西地的2个小型增压泵站,以提高管网水压。
  1970年在南郊建立“战备水源地”铺设输水干管4公里,与市内干管连接,主要解决长春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纺织厂生产用水。
  1978年后,为解决城市西部地区缺水问题,铺设了一条12.5公里的干管向铁西一带送水,管线沿南湖南侧,经前进大街、宽平大路、正阳街至西安广场。1980年建成投入运行。
  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供水事业的发展,全市主要给水干线联成环形,构成6个大环状水管网,其中3个供水管网向朝阳区供水,1个管网全部供于朝阳区。在全市大格局下,朝阳区形成了7个小环状供水系统。它们是从正阳街至西郊路、转向春城大街、经创业大街至正阳街系统;从建设街至解放大路,转向东朝阳路,经民康路到建设街系统;从西安大路至同志街、白菊路、建设街到西安大路系统;从翔云街到西安大路转向正阳街,经西郊路到翔云街的系统;从东开运街至宽平大路转向红旗街系统;经工农大路到东开运街系统。还有两个小环状系统,一个形成于1952年,从工农大路至红旗街、宽平大路,经西安大路到工农大路系统;一个形成于1940年,从工农大路,经斯大林大街到工农大路的系统。
  1980-1983年间在铺设新管线的同时,也加快了对旧管线的改造,使朝阳区300毫米以上输配水管道发展到14条。1983年向绿园新区铺设管线,新区用上了自来水。朝阳区除三乡还有部分地区没有用上自来水外,都已安装了自来水设施。1988年全区企事业单位及居民用水户已达141151户。
  二、下水管线建设
  沦陷时期,日伪统治者对“新市区”的下水管线也进行了精心的规划和施工,下水道采用污水和雨水分流,1932~1941年间,修建下水管线240条,近300公里。
  国民党统治时期,下水管线一条没修。
  解放后,对沦陷时期遗留下来的下水管线进行多次改造和维修。1953年汽车厂在区内兴建,在汽车厂区和生活区铺设管线16条,80公里。随后对工农大路、延安大路、南湖大路等街路沿线下水管线进行续建,到1965年共修建下水管线11条,17公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市改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新区的兴建,下水管线也有了很大发展,从1980~1988年间,新建下水管线26条,26公里。1981年开始,进行南湖污水截流,由南湖北侧将污水引入斯大林大街东侧污水管网,修建污水管线2442米,1984年修暗渠、箱涵2700米,净化了南湖的水质。
  1988年全区下水管线长423公里,其中雨水管道长209公里,污水管道长193公里,雨污全流管道长21公里。暗渠9条,长9.3公里,明沟0.3公里,吐口70个,检查井8656座,雨水井3898座。
  区市政维修队,每年对下水管道都要进行维修和疏通,1966年-1988年就维修疏通下水管道285条,1280多公里。
  三、煤气管线建设
  长春市煤气建于1924年,1925年投产使用,1924-1932年煤气发展只限于宽城区和南关区一部分。1933年之后,随着朝阳区开发,日伪官吏住宅的兴建,在东起斯大林大街,南至应化所、长影一宿舍,西至生物制品所,北至重庆路一带铺设煤气管线,管线长约20公里,用户一千多,在开运街(原南长春)修建了蓄量为1.43万立米的煤气罐(1983年拆除)。解放后,大力发展煤气用户,煤气管线不断延长,五十年代为第一汽车厂区和生活区铺设了管线。1981年在湖西路修建了蓄量为5.4万立方米的煤气罐。汽车厂于1984年在锦程大街北侧新建蓄量为3.5万立方米的煤气罐,煤气用户14607户。1988年又在西郊路修建了蓄量为5.4万立方米的煤气罐,绿园新区用上煤气。朝阳区煤气用户发展数量居全市之首。

知识出处

长春市朝阳区志

《长春市朝阳区志》

本书主要记述了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长春后,朝阳区的历史和现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朝阳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人口、军事等发展与演变。按照“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朝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