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篇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宽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0503
颗粒名称: 第二十四篇 卫生
分类号: R199
页数: 16
页码: 341-3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宽城区1989-2000年卫生发展情况,分别记述了行政机构、医疗机构及管理、卫生技术队伍、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工作等。
关键词: 宽城区 卫生 行政机构

内容

第一章 行政机构
  长春市宽城区卫生局(简称区卫生局)是主管全区卫生工作的区政府组成部门。1989年,区卫生局内设行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人事劳资科、医政科、药政科、预防保健科、财会科、公费医疗办公室、区卫生工作者协会、区红十字会、初级卫生保健办公室等11个科室。其中,区卫生工作者协会、区红十字会、初级卫生保健办公室的业务工作由医政科兼。区卫生局下属区医院、区铁北医院、区中医院、长春民族医院、区预防保健中心(原区卫生防疫站、区结核病防治站、区妇幼保健站三个单位合并组成)、长春脉管病医院、站前医院、宋家医院、团山医院、区药品监督检验所、长春市第一中等卫生技术学校(原区卫校)等11个单位。1991年12月,区预防保健中心解体,恢复为区卫生防疫站、区结核病防治站、区妇幼保健所等3个独立单位。1993年12月,区医院兼并长春市第一中等卫生技术学校(原区卫校)。1995年,区红十字会从卫生局分离出来独立办公,宽城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1996年初,兴隆山镇卫生院、兰家镇卫生院由郊区划归宽城区管理,但兴隆山镇卫生院、兰家镇卫生院和奋进乡医院仍由所属的乡、镇政府直接管理,区卫生局只负责乡、镇医院的业务指导。
  2000年,区卫生局内设行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人事劳资科、医政科、预防保健科、财会科、公费医疗办公室等7个科室,下属区医院、区铁北医院、区中医院、长春民族医院、区卫生防疫站、区结核病防治站、区妇幼保健站、长春脉管病医院、站前医院、宋家医院、团山医院、区药品监督检验所等12个单位。
  第二章 医疗机构及管理
  第一节 医疗机构
  一、区级医疗机构
  宽城区医院 二级乙等医院,位于宽城区吴淞路24号。1989年,建筑面积6136平方米,其中975平方米为自有产权。职工39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29人。门诊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诊科、中医科、五官科、眼科、口腔科、针灸科、理疗科、公费科、肝肠道门诊、注射室、观察室、放射线科、电诊科、检验科、脑电超声室、血流变室、药剂科、预防保健科等22个医疗科室。住院部设有内科、外科、妇科、神经科疗区、中医科、骨科、五官科、干部病房、家庭病床科、手术室、供应室、制剂室等12个业务科室,床位305张。年门诊量327413人次,年业务收入540.3万元。1998年,与省肿瘤医院合作引进CT设备一台。1989年~2000年,在临床应用上开展非手术治疗脑积水,液氮冷冻治疗早期白内障,介入治疗前列腺肥大、膀胱结石等35项新技术。
  2000年,全院有职工29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10人。年门诊量68415人次,年收入1094.3万元。
  宽城区铁北医院 二级乙等医院,位于宽城区铁北二路51号。1989年,占地面积3025平方米,建筑面积3305平方米。有职工22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98人。门诊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五官科、口腔科、急诊室、肝肠道门珍、皮肤科、公费科、针灸按摩理疗室、预防保健科、药剂科、放射线科、检验科、电诊科、注射室、观察室等19个业务科室。住院部设有内科、外科、妇科疗区,骨科、中医科、神经科病房和供应室、制剂室等8个业务科室,床位166张。年门诊量129285人次,年业务收入132万元。
  1998年,宽城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成立,与铁北医院两块牌子一个机构,下设北十条社区卫生服务站和铁北二路社区卫生服务站。
  2000年,医院占地面积3052平方米,建筑面积5567.41平方米,自有产权3397平方米。全院有职工20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2人。年业务收入561.49万元。
  宽城区中医院 1993年9月被省中医管理局评定为二级乙等中医院。西医门诊部位于宽城区南京大街33号,中医门诊和住院部位于宽城区长江路16号。1993年,西医门诊部建筑面积592平方米,中医门诊和住院部建筑面积1470平方米,制剂室建筑面积141平方米,珠江路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筑面积75平方米。该院是一所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综合性中医院。职工18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1人。西医门诊设急诊室、西医内科、眼科、妇科、公费科、激光治疗室、家庭病床科、保健科、供应室、电诊室、X光室、西药室、注射室、观察室等14个业务科室。中医门诊和住院部设有中医内科、中医儿科、中医神经病科、中医妇科、中医骨科、肾病诊室、按摩科、针灸科、B超室、电诊室、化验室、中药室、放射线科、骨科、儿科、内科病房等16个业务科室。床位100张。年门诊量199839人次,年业务收入153.54万元。
  1991年,该院研发中医外治疗法治疗小儿腹泻和呼吸道疾病。1992年,聘请北京西苑医院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时振声来医院开设门诊,并为医院带徒3人。2000年,全院有职工13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6人。年门诊量22995人次,年业务收入358.96万元。
  长春民族医院 二级乙等医院,位于宽城区贵阳街9号。1989年建筑面积1053平方米。有职工9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3人。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皮肤科、骨科、碳素光科、整形美容科、预防保健科、电诊室、化验室、X光室、病房、制剂室等15个业务科室。床位60张。年门诊量127855人次,年业务收入151.6万元。
  2000年,有职工9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8人。年门诊量330460人次,年业务收入331.33万元。
  二、街道医疗机构
  站前医院 一级乙等医院,1989年位于宽城区长江路71号,建筑面积550平方米。职工7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3人。设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口腔科、X光室、电诊室、化验室、药剂科、预防保健科、注射室等12个业务科室。1989年4月,与省医院眼科合作建立眼科病房,设病床19张。1993年,因长江路改造,临时迁到区文教招待所(四平路)开展医疗业务工作,眼科病房撤销。1995年,回迁到宽城区杭州路649号。
  2000年,有职工7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5人。年门诊量110000人次,年业务收入142万元。
  宋家医院 一级乙等医院,位于宽城区柳影路61号。1989年建筑面积980平方米。有职工7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4人。设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科、肿瘤科、化验室、X光室、电诊室、妇幼保健科等10个业务科室。床位50张。年门诊量53700人次,业务收入75.88万元。1987年~1998年,曾更名为宽城区肿瘤医院,1999年又恢复原名宋家医院。
  2000年,有职工6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4人。设床位30张。年门诊量20072人次,年业务收入164万元。
  长春脉管病医院 一级甲等医院,位于宽城区西天光路37号。1989年建筑面积916.70平方米,自有产权。有职工9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7人。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科、周围血管外科、预防保健科、手术室等8个业务科室和二道河门诊部(位于二酉街12号,建筑面积129平方米)。床位30张。1989年,年门诊量7357人次,年业务收入116万元。1989年,与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院血管外科协作,建立了长春市第一家脉管病专科医院,引进股动脉注射技术,开展周围血管外科手术,成为长春唯一一家治疗周围血管外科疾病的专科医院。
  2000年,有职工8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4人。设床位30张。年门诊量1223人次,年业务收入163.5万元。
  团山医院 一级乙等医院,位于宽城区团山街44号。1989年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有职工22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8人。设有内科、外科、妇科、中医科门诊,肛肠科、预防保健科、针灸科、理疗科等8个业务科室。床位22张。1989年,年门诊量21981人次,年业务收入35.3万元。2000年,有职工4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8人。年门诊量23762人次,年业务收入35万元。
  三、个体医疗机构
  1989年,宽城区有个体诊所46家,从医人员138人。其中内科、中医科诊所占80%,其他占20%。截至2000年末,个体诊所发展到102家。
  区内比较有影响的个体诊所:
  李春凯中医内科诊所 位于宽城区小南街长铃集团对面。诊所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年门诊量7000多人次,年收入近10万元。法人代表李春凯副主任医师是宽城区个体名医。
  刘振伍中医内科诊所 位于宽城区农安南街豪邦宿舍楼109室,建筑面积120平方米,职工3人。年门诊量4000多人次,年收入8万元左右。医术是刘振伍家祖传。
  朱少明西医儿科诊所 位于宽城区机车厂宿舍133栋4门3号,建筑面积90平方米,职工3人。年门诊量7000多人次,年收入10万元左右。法人代表朱少明一直从事西医儿科临床工作,是长春机车厂医院退休的儿科主任医师。
  第二节 卫生技术队伍
  一、专业技术人员
  1989年,宽城区的区属医疗卫生人员中,西医多,中医少;高级职称少,中级、初级职称多;护理人员多数为中专学历。2000年,有卫生技术人员990人,其中高级职称49人,中级职称312人,初级职称629人。个体医疗机构从业人员184人,其中西医和中医医师102人,护理人员82人。
  二、技术培训
  (一)在职培训
  1989年~2000年,全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市、区以及本单位各类培训2782人次。
  (二)脱产培训
  短期培训 1989年~2000年,全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市、区以及本单位的短期培训1257人次,培训内容包括医疗、护理、药剂、医技、疾病控制及公共卫生、食品卫生监管、监测。
  升学深造 1989年~2000年,全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研究生和大学本科、专科深造的有44人。
  临床进修 1989年~2000年,全区卫生技术人员中有88人到上级医院进修。
  全科培训及继续医学教育 1989年~2000年,全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长春市继续医学教育培训6871人次。
  三、宽城区卫生学校
  长春市第一中等卫生技术学校(区卫生学校),1989年位于农安北路西一胡同(原奋进乡医院用房),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主要招收应届城乡初中毕业生,开设护理、助产、公卫等3个专业,招收学员180名。学制为3年。另外,承担宽城区医疗卫生单位的初级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任务。1993年12月,区卫生局将区卫生学校并入区医院,进行统一管理。
  第三节 农村卫生
  1989年~1995年,宽城区乡、镇医疗机构只有奋进乡卫生院一家。1996年,兰家镇卫生院和兴隆山镇卫生院划归宽城区管理后,区卫生局对奋进乡医院、兰家镇卫生院、兴隆山镇卫生院进行业务指导,重点对乡、镇医院的医疗服务、医疗质量、医疗市场进行整顿,并对农村合作医疗、农村防保站乡村医疗培训工作进行规划指导。
  宽城区所属乡、镇医疗机构:
  奋进乡卫生院 1989年位于宽城区农安街2号,建筑面积400平方米。1991年迁至北环城公路南侧、菜市北街东侧,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有职工2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人。设内科、外科、妇科、中药科、检验科等5个业务科室。1994年迁至青年路5352号,拥有1栋2200平方米的四层楼房和1栋500平方米的平房,并与吉林省中西医结合肝病防治中心联合兴办吉林省中西医结合肝病中心医院。1996年,吉林省中西医结合肝病中心医院解体,医院仍保持奋进乡卫生院名称,承担全乡6万多人口防病治病、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等工作。2000年,有职工3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7人。
  兰家镇卫生院 1996年,由郊区划归宽城区。医院位于兰家镇兰家大街3720号,建筑面积800平方米。2000年,有职工2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人。设内科、儿科、中医科、防保科、药剂科、放射线科、化验室、口腔科、处置室、针灸、按摩科等11个业务科室。承担兰家镇2万多人口的保健、医疗服务等工作任务。
  兴隆山镇卫生院 1996年,由郊区划归宽城区。医院位于兴隆山镇内,建筑面积1715平方米。2000年,有职工4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8人。设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针灸理疗科、防疫科等8个业务科室,承担兴隆山镇6万多人口的保健、医疗服务等工作任务。
  第四节 医疗设备
  1989年,宽城区卫生系统医疗设备主要有X光机、A超诊断仪、B超诊断仪、心电机、口腔诊治设备及各种检验检测设备。随着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开展,医疗设备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到2000年,区属医疗机构已经拥有CT、B超彩色显示仪等大批现代医疗设备。
  第五节 医疗保障
  西医技术 内科:1990年,区医院开展非手术治疗脑积水、鞘内给药脑脊液置换治疗脑膜炎,当年收治45例,效果良好。1991年,区医院开展血氧治疗高血脂、脑血栓、高血压,当年收治80例,效果良好。1996年,区医院开展异舒吉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效果良好。
  外科:1992年,区医院开展胃次全切术(结肠前ROUX-Y术),当年收治4例。2000年,区医院开展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当年收治8例,效果良好;开展直肠吻合器行直肠乙状结肠端吻合术,达到市级水平。
  骨科:1991年,区医院开展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效果良好。
  口腔科:1991年,区医院开展牙外科正畸术,达到市级水平。
  妇产科:2000年,区医院开展新剖宫产术(横切口),当年收治30例,达到市级水平。
  五官科:1994年,区医院开展液氮冷冻治疗早期白内障,当年收治36例,达到市级水平。1996年,区医院选用中药穴位按摩治疗近视、远视、弱视、角膜炎、青光眼等,效果良好。1998年,区医院引进OK技术治疗近视,取得较好疗效,当年收治38例。
  介入科:2000年,区医院开展治疗前列腺肥大、慢性前列腺炎、膀胱结石,当年收治48例,达到市级水平。
  中医技术 1991年,区中医院开展中医外治疗法(穴位贴中药膏剂)治疗小儿腹泻和呼吸道疾病,解除小儿吃药打针的痛苦,效果良好。1991年,区中医院采用中药离子渗透治疗无菌性股骨头坏死和腰、颈椎间盘突出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1992年~1995年,长春民族医院研制的“清肾解毒散、肾病散、血尿散、降压散、益肾散”系列中药,治疗慢性肾炎,临床观察300例,达到省级先进水平。1994年~1998年,区中医院采用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养不良临床观察210例,达到省级先进水平。1996年,区中医院研制用“凉血益肾丸”治疗肾性血尿,用“补肾健脾丸”治疗蛋白尿,达到省级先进水平。长春民族医院研制用“消斑丸”、“乌生丸”、“消斑酊”中药治疗白癜风1300例,达到省级先进水平。
  中西医结合技术 1992年,区中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症。1994年,区中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气管炎。1995年,区中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颈椎病。1999年,区中医院采用中药治疗风湿病。这些中西医结合技术,均取得明显效果。
  护理技术 1989年,按全市护理工作要求,区属各医院取消交班本,改为护理登记单,并随医疗病历存档。1997年,区医院、区铁北医院引入整体护理,建立整体护理模式病房。2000年,全区全面开展整体护理,推行护士长领导下的护士负责制。
  第六节 社区卫生服务
  1995年,宋家医院以该院保健科为主体,在柳影街道办事处辖区内首先尝试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市卫生局的肯定。1997年,随着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区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专门成立宽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宽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远期发展规划》。1997年~2000年,区政府共投资85万元,用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街道医院全部改为社区卫生服务医院,全面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2000年,宽城区初步建立起以区医院、区铁北医院技术为依托,以社区医院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宽城区建站早、发展快的社区卫生服务站:
  三辅街社区卫生服务站 建于1998年,隶属于长春脉管病医院。建站初期,有医护药剂人员7人,服务社区人口5万人。设药房、内科、妇科、口腔科、静点室、处置室、计划免疫、急症科等8个科室。月均收入6100元。2000年,月均收入9075元。
  北十条社区卫生服务站 建于1998年,隶属于宽城区铁北医院。租用群英街道办事处房屋,使用面积120平方米。服务4个委、3195户、12543人。该站有医护药剂人员7人,设全科诊室、注射室、观察室、防保科、电诊室、健康教育室、康复室等7个科室。2000年,门诊量3600人次,年收入18700元。
  2000年,宽城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4家,其中模范站3个,标准站11个。社区卫生服务用房面积980平方米,入户调查率58%,健康档案建档率70%,年收入93万元。社区卫生服务站均配备电诊机、计算机、冷链水箱、心电机、化验设备等。
  第三章 卫生防疫
  第一节 卫生防疫机构
  宽城区预防保健中心 1989年位于宽城区珠江路66号,由原区卫生防疫站、原区结核病防治站、原区妇幼站三家单位合并组成。1991年12月,宽城区预防保健中心被撤销,恢复宽城区防疫站、宽城区结核病防治站、宽城区妇幼保健站建制,三个单位独立开展工作。
  宽城区卫生防疫站 位于珠江路66号,建筑面积1011平方米。1991年有职工10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4人。设有流行病科、肝炎防治科、计划免疫科、学校卫生科、劳动卫生科、食品科、环境卫生科、消杀科、体检科、健康教育宣传站、微生物检验科、理化检验科等12个业务科室、站。
  宽城区结核病防治站 1991年位于东二条15号,建筑面积468平方米。有职工2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人。设门诊、药房、卡介苗室、处置室、X光室、化验室、心电B超室、病案室、统计室、地段督导科等10个业务科室。1992年8月,房屋拆迁。1993年~1996年,租借长春市第三中学闲置房设立简易门诊,多数职工放假回家,只保留7人开展防疫工作。1996年~2000年,借区卫生防疫站体检科用房开展防疫工作。
  宽城区妇幼保健站 1991年位于贵阳街29号,建筑面积206平方米。有职工2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人。设有门诊科、妇幼保健科、儿童保健科、人流室、化验室等5个业务科室。1992年9月贵阳街拆迁改造工作开始后,先后租用天津路小学教室,区民政局康复中心等处房屋开展业务工作。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一、计划免疫
  1989年,区卫生防疫站在13个街道和奋进乡开设计划免疫门诊,并按照吉林省计划免疫程序由地段医生有计划地对全区0至7岁儿童进行预防接种。1989年,主要接种“四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实现第一个85%达标;1991年,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实现第二个85%达标;1995年,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实现第三个85%达标。1996年,兰家镇、兴隆山镇划归宽城区,同时计划免疫工作也划归宽城区。2000年,实行强化免疫,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覆盖率达98%。
  二、传染病病例
  1989年~2000年,宽城区发生传染病病例情况:
  1.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 9292例,无死亡病历。
  病毒性肝炎 5580例,无死亡病历。
  伤寒、副伤寒 98例。
  霍乱 2例。
  2.呼吸道传染病
  猩红热 305例。
  麻疹 33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例。
  3.血行传染病
  疟疾 2例。
  斑疹伤寒 2例。
  流行性出血热 6例。
  4.性病
  淋病 1626例,发病率为391.81/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梅毒 1990年宽城区出现首例病人,1999年发病率为1.75/10万。1990年~2000年共发生69例,发病率为16.63/10万。
  艾滋病 艾滋病感染者4例。
  5.结核病
  800例,治愈240例。1990年,完成对1420人的全国第三次结核病流调任务。2000年,制定以基层工作为重点,建立健全结核病登记、报告、转诊的工作制度,卡介苗覆盖率达98%,完成对9175人的结核病调查工作。2000年,宽城区结核患病率为163.48/10万。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甲状腺肿大 宽城区常见的地方病为碘缺乏病。1995年,对全区61所中小学校7岁~14岁共37936名中小学生进行甲状腺普查,查出甲状腺肿大2076人,患病率为5.47%;1999年,对8岁~12岁共2020名小学生进行碘缺乏病监测,查出甲状腺肿大132人,患病率为6.53%。
  慢病 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为代表的慢性病(简称“慢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肿瘤。从1996年开始,宽城区注意统计慢病病例。1998年12月,区卫生局按市卫生局规定,把慢性病作为地方病统一筛查管理。
  1996年~2000年,高血压556例,冠心病953例,脑卒中1107例,肿瘤348例。
  第四节 卫生监督及监测
  食品卫生1989年,区预防保健中心在全区设立12个食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查站,形成网络化管理模式。1989年~1990年,区预防保健中心又在全区设立12个食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查站,形成综合执法模式。1991年~1999年,区预防保健中心解体,恢复防疫站原有的建制,形成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劳动卫生、射线卫生等各自独立的五大卫生监督体系,监督20余万次,监测样品24万余次,预防性健康体检约16万人次。2000年,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场所和从业人员的经常性监督检查工作和培训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管理及办法》的规定,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后发放健康合格证及培训合格证;对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的从业人员进行监督,决定其是否能从事食品行业。
  1989年~2000年,宽城区共举办食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法定代表及从业人员学习班124期,参加人数达11046人次。每年巡回监督检查11000户次,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警告、责令停业整顿、罚款、吊销卫生许可证等行政处罚。
  环境卫生 1989年以来,区卫生防疫站认真贯彻《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等四项法规,重点加强7类28种场所的卫生监督和检测工作,严格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1996年,严格执行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卫生部联合发布的《GB9663-9673-7996、GB16153-1996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对公共场所的空气、微小气候、水质、采光、噪音、顾客用具等进行监督监测。2000年,重点对化妆品、生活饮用水卫生进行监督监测。
  劳动卫生 1989年,按照吉林省卫生厅对劳动卫生实行分级管理制度的规定,区防疫站负责区内企业及乡镇办企业的防尘、防毒工作,指导并安排露天作业的企业职工按要求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对企业存在的问题给予现场指导,提出限期改进意见。
  1989年~2000年,宽城区无职业病和尘肺病例,无职业性有害因素中毒病例。2000年,根据省卫生厅关于放射卫生、经营性卫生监督实行分级管理的规定,宽城区对区属以下医疗单位、部分大专院校及职工医院X线机进行卫生监督监测,共监督监测23个单位的X线机24台,X线机监测率、合格率均达100%。
  学校卫生 宽城区经常通过开展集体体检,对区属中小学校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向学生宣传常见病的防治知识,并对患有常见病的学生提出治疗建议。
  第四章 妇幼保健工作
  妇幼保健 1989年,区预防保健中心对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9.51%,对儿童系统管理率为90.03%;对全区16568名妇女进行妇科病普查。1991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孕产妇保健、保偿工作,保偿率为90%。1992年,开始对全区的出生婴儿进行登记,并发放出生记录卡及出生证明。1992年~2000年,共办理出生医学证明29000人份。
  1998年,区卫生局批准辖区13家医疗机构有施行计划生育手术资格,对67名医务人员进行资格考试和考核,并给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办理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和个人合格证书。同时,对家庭接生员进行培训考试,并给合格者办理家庭接生员合格证书。
  1999年,开始开展孕产妇死亡监测和0至4岁儿童死亡监测工作。在孕期保健管理的基础上,开展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1999年,孕产妇保健管理率城区为93.86%,农村为75.67%。2000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91.56%,孕产妇入保率为87.28%。
  儿童保健 1989年,全区儿童保健保偿入保率为82.74%。1999年,儿童保健保偿入保率为89.73%。2000年,宽城区的托幼单位共计118家,一级站儿童保健人员23人,保健儿童7385人。
  1992年~1998年,开展小儿“四病”(肺炎、腹泻、佝偻病、贫血)患病情况调查。2000年,城区儿保服务站共13个,“一乡两镇”和24个村均设立防保站。儿保服务站和防保站共为辖区内2985名儿童进行健康体检。
  第五章 公费医疗
  1989年,宽城区共有120个单位8731人享受公费医疗待遇;2000年,共有138个单位11050人享受公费医疗待遇。宽城区公费医疗工作严格按照《吉林省公费医疗管理办法》执行,公费医疗经费由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财政全额负担。在职人员在门诊看病个人负担30%费用,退休人员个人负担20%费用;在指定医院住院的在职人员、退休人员个人均负担20%费用;离休老干部、二等残废军人和民政局指定的优抚人员在门诊看病或住院费用实报实销。
  第六章 药政管理
  第一节 药政
  药品经营管理 1989年,宽城区药品经营单位46家,使用单位115家;2000年,宽城区药品经营单位73家,使用单位156家。区卫生局经常对这些药品经营单位进行检查,进行药品经营管理。
  药品监督1989年,区卫生局曾多次举办《药品管理法》知识培训;打击取缔售假劣药案、无证行医案、无证经营使用药品案178起;没收假劣药品447种,价值21.1万元,销毁各种假劣药价值20余万元。
  2000年,区卫生局取缔无证经营单位110家,查处假劣药案43件,没收假劣药品206件、927种,销毁药品价值374560元,罚款469571元,药品监督覆盖面达100%。2000年末,药政管理工作不再由区卫生局负责。
  第二节 特殊药品管理
  1989年~2000年,宽城区对特殊药品均按毒品、麻醉、剧烈、限制药品等类别实行专人、专柜、专销、专方统计、专立账目、明码标签、交接班清点等制度进行管理。
  第七章 卫生科技成果
  1989年~2000年,宽城区卫生科技成果研制开发和应用,多次获得长春市、吉林省、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篇医学研究论文发表在省级、国家级、国际专业刊物上,内容涉及内科、外科、妇科、药剂、护理、检验、电诊、传染病、地方病、卫生监督等方面。
  第八章 驻区医疗单位
  1989年~2000年,宽城区驻区医疗单位共12所,有省、市属医院,省武警部队医院,省劳改中心医院和厂矿医院等。
  第九章 医疗市场管理
  1989年,区卫生局对全区各医院的分支机构和医院的协作单位以及个体诊所等64家医疗机构进行整顿,取缔无证行医2家,对5家个体诊所吊销执照。1990年,经过验收检查,对合格的40家个体诊所和62名从业人员的资格进行确认,并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1992年,对部队医院和各级医院承包科室进行整顿,取缔不合规定的承包科室8家。
  1993年,组织个体医师晋职考试、考核,参加人员45人,合格42人,合格率为93.3%。严厉打击区内游医、药贩和性病窝点,取缔非法行医5家,罚款12000余元。1995年,对全区的各级医疗机构进行摸底调查,对医疗机构的人员、设备、房舍进行审查,取缔不合格的医疗机构26家。加大对性病窝点的打击力度,取缔治疗性病黑窝点6家。没收非法广告传单8000余张,清理街头性病广告200余处。
  1996年,按照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对区属医疗单位、社会办医疗机构、厂矿卫生所和个体医疗机构以及驻区一级医院医疗机构进行执业登记。根据区划改革精神,接收绿园区移交的医疗机构20家,其中一级医院2家,个体诊所18家。1999年开展“打非”、“查假”活动,清理医疗广告中夸大疗效和利用医托等不法行为的医疗机构10家。
  2000年,对全区各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对合格者换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不合格者坚决取缔。共监督执法检查460次,取缔不符合标准的医疗机构12家。
  第十章 爱国卫生运动
  第一节 机构
  长春市宽城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区爱卫会)下设办公室(简称区爱卫办),负责日常宽城区爱国卫生工作。
  第二节 主要工作
  整治环境卫生,消除“四害” 1989年,宽城区以整治环境卫生为重点,创建文明城区为目标,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群众卫生运动。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发挥爱卫会各委员部门的协调作用,加大对卫生死角的治理力度,加强对主要街路、背街小巷、铁路沿线的卫生管理,并坚持日常保洁到位。在春季的爱国卫生月治脏活动中,区爱卫会组织全区机关干部、驻街单位、部队官兵和广大居民群众2万多人次,出动车辆100多台次,以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治理脏乱差。清除建筑垃圾、越冬垃圾4千余吨。当年宽城区经国检被评为全国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1991年,贯彻爱国卫生工作十年规划,落实市政府提出的“全市动员,苦战三年,把我市建成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规划,既抓卫生突击活动又抓卫生管理经常性的基础工作。建立卫生监督专业队伍和兼职卫生监督员队伍。动员广大群众清除“四害”孳生场所和栖息条件,坚持定期投药消杀,使鼠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以内。通过区政府与各委员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开展爱国卫生工作竞赛评比活动,推动爱国卫生工作向前发展。宽城区代表长春市接受吉林省爱卫会工作检查,被评为省级爱国卫生工作优胜单位。
  1993年,区爱卫会制定《宽城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方案》,协调环卫、街道办事处建立楼道清扫队伍。1994年,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全面开展市容环境、公共场所、食品卫生、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及居民小区卫生的综合整治工作。动员全区广大群众积极开展以灭鼠为重点的除“四害”活动,综合治理环境卫生。宽城区被长春市爱卫会评为无鼠害城区。1995年,区爱卫会协调有关部门联合执法,对全区41条街路、1500个单位、6000间房屋、120个居民楼及其周边2000米外环境进行检查,共下达整改通知单76份,对20家不合格单位进行罚款处理,促进爱国卫生工作向纵深进展。在接受国家卫生检查团灭鼠专项检查时,宽城区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被评为灭鼠先进区,同时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通报表扬。
  1999年,贯彻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方针,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总体目标,在提高全区整体卫生水平上下功夫。对银达小区、首山路、榆树大街、团山大街等处的卫生死角进行全面治理。国家卫生检查团对宽城区进行除“四害”工作检查,受检的10家单位中9家单位无蝇、无蚊、无蟑、无鼠,受到国检团的充分肯定。
  2000年,区爱卫办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总体目标,组织和发动广大群众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结合治理环境卫生,在巩固灭鼠、灭蟑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灭蚊、灭蝇工作。经国家爱卫会灭蚊蝇检查组检查,宽城区的蚊蝇密度低于国家规定标准,为长春市通过灭蚊、灭蝇双项达标做出贡献。
  健康教育工作 1989年,区爱卫办按照市爱卫会健康教育工作部署要求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中小学校开设卫生课,向学生讲授科学健康知识;医疗单位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居委会建立固定画廊,每季度更换内容,对居民开展健康教育宣传。
  1993年~2000年,区爱卫办每年定期举办健康教育培训班,对基层健康教育专兼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驻区窗口单位利用广播、闭路电视、电子大屏幕进行健康教育宣传。企事业单位利用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相关卫生知识的宣传。中小学校全部开设健康教育课。医疗单位对社区居民及住院患者坚持开展科学卫生知识宣传。每年的大型爱国卫生活动宣传日,区爱卫会均组织各街道办事处、驻区有关医疗、防疫等单位上街以黑板报、广播、条幅、宣传单、咨询台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并动员协调社会各界积极参与。1994年,长春火车站、乐府大酒店、九十二中学、一汽轻型车厂、凯旋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分别代表窗口单位、宾馆行业、学校、企业和街道办事处接受省、市爱卫会的专项检查,成绩优异,受到好评,宽城区被省爱卫会授予健康教育先进区单项奖。1998年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宽城区3000多人在“无烟草环境中成长”的横幅标语上签名。
  2000年,区爱卫会、区健康教育所及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形成健康教育宣传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农村卫生工作 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是爱国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1989年,区爱卫会在奋进乡开展农村改厕试点工作,抓一个示范村,以点带面。从农民的卫生需求出发,按上级要求改水改厕,工作全部达标。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坚持改建和新建卫生厕所相结合,因地制宜抓改厕。鼓励自筹资金建自家电动抽水小口井,每年都对农村饮用水进行水质检验,保证农民饮用安全卫生水。1993年,宽城区被吉林省政府评为改水改厕先进区。1998年、1999年,长春市爱卫会连续两年检查全市乡镇改水改厕工作,宽城区均排名第一。自来水普及率由1989年的28.55%,提高到2000年的49.25%;安全饮用水普及率由1989年的81%,提高到2000年的95%;卫生厕所使用率,2000年已达到95%以上。在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的同时,区爱卫会还在农村开展亿万农民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对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组织农民对生活环境进行卫生管理,定期到各乡、镇检查环境卫生,提高农民的卫生意识,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爱国卫生工作的发展。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 1991年,宽城区为落实市政府提出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提出三年规划,发动群众全面开展爱国卫生工作。1993年,制定《宽城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方案》。1995年,在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中,强化科学管理,依法治理,由公安、工商、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有力地促进吉林省《爱国卫生管理条例》的贯彻落实,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1996年,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总体目标,在继续深入开展整治市容环境、公共场所、食品卫生、健康教育和除“四害”工作的同时,重点开展居民楼道卫生工作,清理、粉刷、亮化楼道。宽城区楼道卫生在长春市爱卫会年检时获城区第一名。
  1997年,发动驻街单位和居民积极投入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中来。开展治理白色污染活动,发动中小学生及机关干部5000余人,在长白公路出城口、铁路三角线及城乡结合部,清理、掩埋白色污染。除“四害”工作深入开展和“楼道革命”活动全面开展,经年终长春市爱卫会综合检查,宽城区名列城区第一名。为确保创城工作顺利开展,宽城区政府成立迎国检指挥部,由区爱卫会负责具体工作。各职能部门层层落实责任,抓好各环节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人人参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保证国检的顺利通过。
  2000年,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组织发动广大群众参与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整治背街小巷、铁路沿线、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出城口等处的环境卫生。组织全区各行业人员300余人参加除“四害”培训班,掌握科学的投药方法,并进行广覆盖、全方位的饱和投药,对“四害”进行全面消杀。2000年,宽城区被评为长春市爱国卫生先进区。

知识出处

长春市宽城区志

《长春市宽城区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长春市宽城区1989年至2000年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共设26篇138章352节。

阅读

相关地名

宽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