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篇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宽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0412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一篇 教育
分类号: F127.9
页数: 26
页码: 281-3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9年到2000年长春市宽城区教育的情况。其中包括机构、教育督导、教育改革、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德育教育、职业教育等。
关键词: 长春市 宽城区 教育

内容

第一章 机构
  长春市宽城区文教局(简称区文教局)是主管全区文化、教育工作的区政府组成部门。1989年11月,长春市宽城区文教局改为长春市宽城区教育局(简称区教育局),内设秘书、成人职业教育、中学教育、小学教育、体育卫生、人事、计财、校外教育、党委办、招生办、基建办、督导室、教育工会等13个科室,所属校办工业公司、教育志编写组、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卫生保健所等5个事业单位;其管理文化工作的职能划归新成立的长春市宽城区文化局。1996年,区教育局督导室改为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办公地点设在区教育局;校办工业公司改为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
  2000年,区教育局内设基础教育、成人职业教育、体育卫生、计财、基建、人事、行政办、党委办、校外办等9个科室,所属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进修学校、少年宫、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教育史志办公室、教育卫生保健所等6个事业单位,受托兼管宽城区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第二章 教育督导
  第一节 督导机构建设
  宽城区教育督导工作起始于1987年,当时在区教育局中小教科内设一人专职作督导工作。随着督导作用的不断加大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1988年单独成立宽城区教育督导室,为教育局的内设科室。在督导工作实践中,特别是1993年开展“两基”(基本消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以后,出现督导机构的名称与其所肩负的职责和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为此,区政府于1996年下发文件将区教育督导室正式定名为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属于行政机构,并委托区教育局代为管理。其工作职责是对下级人民政府和全区教育系统各单位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保证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为依法治教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督政”和“督学”的双重功能。
  第二节 督学队伍建设
  区教育督导室最初由年龄较大的转岗校长担任督学。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的飞速发展,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区督导室于1996年底进行一次较大的人员调整,侧重于督学年轻化、专业化,把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高业务素质的中青年干部选拔到督导岗位上,从而形成一支政治素质优良、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互补、能力结构优化的专职督学队伍。所有督学都经过国家级督导培训,持证上岗。同时,为加大督导工作力度,区教育局局长兼任区督导室主任,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财政局局长、区人事局局长、区监察局局长、区综治办主任、区环保局局长兼任督导室副主任,并聘任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奋进乡教办主任、兰家镇教办主任、兴隆山镇教办主任、长春市第四十八中学校长、天津小学校长为区级兼职督学。2000年,在全区中小学副校级以上领导中聘任49名校级兼职督学;先后两次举办兼职督学培训班,提高兼职督学的素质和能力。区、校两级兼职督学同专职督学一样,在指导实施教育目标管理、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推进区域性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节 督导制度建设
  建立各项督导工作制度 1992年,为规范督导工作,区督导室制定《宽城区教育督导暂行条例》、《督导工作例会制度》、《督导工作自评制度》、《督导政务公开制度》、督学培训学习制度》、《督学岗位职责》、《督导室设施、备品管理制度》、《督导评估项目责任制度》、《评估结果集体认定制度》等规章制度。1996年,建立督导通报制度和“一评三挂”机制。“一评三挂”即将评估结果与学校办学水平升类晋级挂钩,与学校领导干部的选拔、任免、调整挂钩,与“以奖代投”(以奖励的形式代替教育经费投入)和初中升学指标生分配挂钩。
  构建素质教育导向机制 区督导室为保障区域性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构建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动态的素质教育导向机制。1997年制定《宽城区区域性素质教育评估方案》、《宽城区现代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手册》。依据素质教育评估方案和评估手册,立足于解决素质教育运行中涉及的几个重要方面,相继制定6个素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1.1998年3月,制定《政府实施素质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2.1998年6月,制定《素质教育五A(德、智、体、美、劳)学校评估指标体系》和《五A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评价标准》;3.1999年6月,制定《宽城区素质教育劳动基地评估指标体系》;4.1999年9月,制定《薄弱校改造工作评估指标体系》;5.2000年3月,制定《农村办学模式改革示范校评估指标体系》;6.2000年6月,制定《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
  改革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年度重点工作督导评估机制 1990年,宽城区建立并实行“双线”(政府系列和教育系列)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区督导室通过组织学校和乡政府签订《责任书》,对责任进行分解,并结合宽城区实际制定政府和教育两个系列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指导材料。通过随访、专项检查和年终评估、发通报、总结表彰等形式开展《责任书》的落实工作。这种责任制和评估机制得到区政府有关部门、乡政府和中小学的积极配合,保障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学校师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教师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装备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1994年,宽城区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1997年,通过省“两基”复检;1997年~1999年,连续三年被市政府评为教育目标管理政府系列和教育系列的“双优区”。1999年,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被市政府评为优秀督导室。教育目标管理责任书这一有效的管理机制,对宽城区实现“两基”工作目标和促进全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规范和推动作用,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为此,2000年,按照常规工作有发展,重点、难点工作有突破的要求,区督导室进一步健全完善年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督导评估机制。
  建立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机制 1995年,为激励和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全区整体办学水平,区督导室建立中小学办学水平分类定级评估机制。分类定级中的“类”是指办学条件,其中包括领导班子、师资队伍、教育经费、校园校舍、教育设施及教学仪器装备等内容;“级”是指学校管理,其中包括办学方向、管理体制、教育质量及办学特色等内容。也就是说,“类”是评价政府行为,“级”是评价“教”“学”行为。根据《长春市中小学分类定级评估指标体系》,宽城区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于1995年和1997年先后进行两轮中小学办学水平分类定级评估工作,评出20所一类一级学校、16所二类一级学校和24所二类二级学校,消灭三类和三级学校。分类定级活动实行动态管理,既有升类升级,也有降类降级。区督导室每年复查一次,对不符合标准的学校降类或降级,并与校长的职级、奖惩挂钩。同时,被评为区一类一级校的学校由区督导室推荐,参加长春市一类一级校的评估认定。2000年,通过市检查组的严格评估验收,全区有18所学校被评为长春市一类一级学校,其中天津小学晋升为长春市一类一级示范校。
  在督导制度建设中,区督导室还十分注重督导理论和督导方式的研究与实践。1995年~2000年,区督导室先后撰写10余篇督导论文,其中有3篇在全国部分城市督导协作会上进行交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在目标管理过程中的督政作用》、《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保障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实施积极督导,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等论文还分别在《吉林教育督导》等刊物上刊登。
  第三章 教育改革
  第一节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1996年初,宽城区深化教育改革,结合实际全面筹划区域性素质教育。1997年,在以前单项的局部改革和实验的基础上,全区启动以“六项工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的“龙头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龙眼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主体工程”,一个核心、四个落脚点的“管理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以及“校办产业再创业工程”)为载体的区域性素质教育。到2000年末,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特点的宽城教育已走在全国教育的前列,成为全国十六个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区(县)之一。
  1996年初,市教委组织开展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验工作。1996年末~1997年初,长春市开展的两次改革试点中,宽城区分别有2所和13所学校参加。1997年7月,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验工作在宽城区中小学校全面铺开。
  在实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验工作中,区政府提出“抓住机遇,整体推进,向改革要发展,向改革要质量,向改革要效益”的工作思路。1997年,区教育局制定《宽城区实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确定改革的内容和实施步骤,把“四制”(改革领导体制,实行校长负责制;改革管理体制,实行岗位责任制;改革人事制度,实行教职工聘任制;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职务等级工资制)、“四定”(定规模,定编制,定岗位,定工作量)作为改革重点。
  在改革人事制度,实行教职工聘任制过程中,坚持按编设岗,标准公开,岗位公开,全员参聘,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宁缺勿滥的原则,采取校长全方位聘任和层层聘任相结合的方法。
  1997年~1998年,全区城区中小学教职工2050人,核定编制为2048人,通过全员聘任后,有1894人被聘任上岗,有547人办理退休、退养和病退手续,有185人落聘,限期调出30人。1999年,区教育局下发文件,做出对45人按自动离职处理的决定。2000年,区教育局下发文件,做出对20人按自动离职处理的决定。
  在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职务等级工资制过程中,各学校把每位教职工工资总额的30%(津贴)拿出来,根据职务、岗位责任、工作量等因素确定发放标准,作为课时津贴、岗位目标管理津贴等进行重新分配,解决“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第二节 农村办学模式改革
  1996年,宽城区的农村办学模式改革工作全面展开。城区规划调整后,区教育局对农村学校投入一定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中学以初三分流教育工作为主,积极开展实用技术教育和职业预备教育。其中,二十五中学开设种植、养殖等专业;二十七中学开设木工、服装、种植等专业;一○六中学不仅开设种植、养殖专业,还开设微机和家电维修等课程;一一九中学开设有关花卉养植的专业课;一二三中学开设体育、微机和家电维修、食用菌栽培等专业。农村办学模式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初中生的流失得到控制。
  1998年7月,全区农村中学对现有在校生进行全员职业培训,学生自愿选择专业。一、二年级每周安排三课时,活动课、劳动课、自习课各占一节;三年级继续采用分流班形式,加大职业班实习课时量,缩减文化课课时量,按需授课,主要开设木工、服装裁剪、花卉栽培、家电维修等专业。
  2000年,全区各农村中学依托校办工厂、农场,依托职业学校和乡镇农校,依托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已形成多种办学模式:一、“渗透型”模式,即各校普遍开设劳动技术课,结合乡镇经济的实际,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爱好,渗透农业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二、“分流型”模式,即在初三或初二对升学无望的学生进行分流教育,采取“2.5+0.5”或“2+1”的模式,单独编班,利用半学期或一年的时间集中学习农村实用技术或进行就业前的指导培训,学生既可以回乡直接务农或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也可以到职业学校继续深造。三、“复合型”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的综合:一种形式是与职业学校挂钩,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的师资、设备等方面优势,举办职业研修班,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为学生直接升入职业学校或到企业参加工作奠定基础;另一种形式是农村中学与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联办分流班,结合本乡镇特点设置相关专业,使学生初步掌握适合本地需要的实用技术。
  第四章 幼儿教育
  第一节 幼儿园
  1989年,全区有公办幼儿园28所,个体幼儿园54所,校带学前班26个。1995年区划调整后,有公办幼儿园18所,个体幼儿园86所,校带学前班32个。2000年,全区有公办幼儿园16所,个体幼儿园101所,校带学前班57个,入园幼儿达5917人,城区3至6岁幼儿入园率达95%。
  区政府于1993年筹建长春市唯一一所朝鲜族幼儿园,1994年又筹建宽城区教育实验幼儿园。到2000年,全区一类幼儿园11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4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8所。在省级示范学前班评比活动中,天津小学学前班成为长春市4所省级示范学前班中的一所。在长春市个体幼儿园检查评比活动中,宽城区共有12所个体幼儿园被市教委评为一类个体幼儿园,英才小学等9所学校学前班被市教委评为长春市标准学前班。
  第二节 学前教育
  1989年~1995年,宽城区农村学前教育相对滞后,奋进乡没有中心幼儿园,农村学前3至5岁幼儿入园率为30%,学前一年幼儿入班率为80%。从1996年起,宽城区着手普及农村学前教育,提高农村幼儿入园率。在区教育局帮助指导下,奋进乡政府于1997年成立奋进乡中心幼儿园,兴隆山镇政府、兰家镇政府于1998年分别建成兴隆山镇中心幼儿园和兰家乡镇中心幼儿园。奋进乡、兴隆山镇、兰家镇村小的幼儿入班率逐年提高,到2000年,宽城区实现农村学前工作整体达标。一乡两镇还相继建立11所个体幼儿园,农村3至5岁幼儿入园率达65%,农村学前一年幼儿入班率达95%以上。2000年,城区共有23个校带学前班,城区学前一年入班率达100%。
  在城区学前班管理工作中,区教育局努力扭转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通过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办法,端正学前教育的办学方向。区教师进修学校幼教部、区卫生防疫站和区教育局组成联合检查小组,对学前班进行全面检查;区教育局协同区卫生防疫站对全区校带学前班的幼儿进行身体检查。从1998年开始,区教育局每年组织一次学前班开放日活动,组织全区幼儿园和学前班互相学习和交流,促进全区学前教育工作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1989年~1996年,为贯彻落实好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区教育局先后多次举办幼儿园园长及骨干教师培训,聘请幼教专家学者讲座辅导,并于1997年3月组织全区幼儿园园长及部分骨干教师赴上海参加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培训。
  1998年,以“树幼师形象,创行业新风”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岗敬业,服务幼儿”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10名职业道德标兵。1999年,区教育局和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听取语言、计算、常识、品德、手工、绘画等6科的教法专题讲座;在幼儿教师中开展技能技巧比赛、利旧利废自制玩教具展览、优秀教案展评活动,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素质。
  1994年~2000年,每年进行一次幼儿教师理论研讨,并将优秀论文装订成册。
  第四节 幼儿园管理
  1989年~2000年,为加强个体幼儿园的管理,区教育局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体幼儿园管理的通知》、《个体幼儿园管理制度》、《宽城区个体幼儿园检查评估细则》及《安全工作细则》等文件和规章制度,举办4期个体幼儿园长及教师培训班,召开3次个体幼儿园管理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由区教育局牵头组织区教师进修学校、区妇幼保健站联合检查组,每年对个体幼儿园的管理、教育教学、卫生保健进行全面检查,使个体幼儿园的管理水平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目标迈进。在抓好对个体幼儿园管理的同时,区教育局还联合区工商、公安部门对无证开办的幼儿园进行查处,对个体幼儿园进行分类定级。1999年,评出一类个体幼儿园12所、二类个体幼儿园25所、三类个体幼儿园43所。
  在公办幼儿园的管理工作中,宽城区注重抓好教育教学、卫生防疫和管理工作,注重抓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区教育局协同区教师进修学校,每年对公办幼儿园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会进行总结表彰。一直开展的幼儿园开放日活动为各幼儿园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搭建平台。
  第五章 小学教育
  第一节 学校
  1989年,宽城区有小学45所,其中城区28所,乡小7所,其他办10所。在校生29419人,其中教育办在校生21989人,其他办学校在校生7430人。教学班552个,其中教育办474个,其他办178个。专任教师1644人,其中教育办1258人,其他办386人。
  1990年,奋进乡成立蔡家小学,班级8个,学生317人。1991年,客车厂第三小学和吉林省胜利零件厂小学划归宽城区;客车厂第四小学成立,班级13个,学生628人。
  1995年,长春市区划调整。全区教育办57所小学,其中局属25所,乡镇32所。班级657个,学生30368人,教职工2054人。厂办8所,班级126个,学生5729人。
  1996年,汽油机厂小学撤并,革命小学更名为英华小学,铁北二路小学更名为英才小学;成立宽城区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培智小学,班级4个,学生41人。1997年,民办学校吉慧小学成立,班级6个,学生116人。
  2000年,全区有小学59所,其中教育办54所,其他办4所,特殊教育1所。班级653个,学生27548人。
  第二节 教学
  学制 1989年~2000年,宽城区区属和厂办、乡镇、私立学校,实行“六三”分段(小学六年、中学三年)学制,进行九年义务教育。只有风华学校1992年~2000年实行“五四”分段(小学五年、中学四年)。
  课程设置 1989年~1994年,宽城区各小学使用1984年吉林省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
  1994年~1997年,宽城区中、小学执行1994年省教委《关于下发〈吉林省实行新工时制后调整全日制中小学教学大纲、教材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适当调减1984年吉林省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语文、数学、体育等学科和活动的课时。调整后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各项活动(自习、体育活动、科技文娱活动、校会班会活动)等课程。
  1997年~2000年,宽城区区属中小学按照《长春市教委〈关于贯彻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的意见〉的通知》的规定,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活动类课程(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地方课程。每周按五天安排教学活动,每课时为40分钟。学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时30分,离校时间为下午3时30分(有课后班为下午4时30分)。各年级的体育活动课,隔周上一节健康教育课。五年级民族常识为8课时,占用地方课时上。五、六年级的“家乡”课,占用地方课时上,每周一节。1至4年级的“安全常识”课,占用地方课时上,每周一节。
  2000年3月起,全区小学实施长春市关于贯彻《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的意见,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活动类课程(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地方课程。
  教学改革 1989年,全区实行“愉快教学”改革实验。1992年,在数学学科进行“发散—聚合”课堂教学改革,13所学校作为实验校。1995年,小学一至五年级进行珠脑速算教学。1997年,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推行区域性素质教育。1998年,全区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改革。英才小学、天津小学、机车厂小学在教学方面进行整体改革。天津小学的愉快教育、铁北小学的“注提”(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柳影小学的“围棋与智力开发”、育新小学的短道速滑训练等多项改革试验,取得较好效果。2000年,区教育局提出课堂教学“七条观念”(教师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的教育观,有效发展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课程观,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有效互动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观,恰当合理地使用多种教学手段的效益观,实施评价目标、内容、方法、多元化的评价观,提倡设计开放式个性化作业的课业观),指导学校进行新课程改革。区教育局还提出加强教育教学科学管理的口号,下发《小学标准化办学检查评估方案及标准体系》,把目标管理责任书与分类定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评出达标校。
  第六章 中学教育
  第一节 学校
  1989年,全区共有教办中学12所,16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674人;厂办中学6所,8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548人;厂办高中3所,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55人。
  1991年,全区共有教办中学12所,15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264人;厂办中学7所(客车厂高中开始招收初中学生),9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611人;厂办高中3所,1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14人。其中,铁路中学和机车厂中学为完中。
  1992年,全区有教办中学12所,14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680人。胜利零件厂中学划归宽城区,厂办中学变为8所,9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528人。1994年,全区有教办中学12所,16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622人;厂办中学8所,17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991人。国营长春机械厂中学改名为一三三厂中学。
  1995年,七十八中学、一三三厂中学、客车厂初中、客车厂二中划归绿园区,同时二十五中学、二十七中学、一一九中学和陶瓷厂中学划归宽城区。全区有城区中学10所,17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803名;农村中学3所,3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06名;厂办中学6所,5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58名。1997年,北郊中学划归区教育局管理,民办的吉慧学校成立。
  2000年,全区初中16所,其中教办城区中学11所,农村中学3所,驻区市直初中1所,子弟中学1所;在校学生4311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区属职业学校2所。
  第二节 教学
  学制 1989年~2000年,全区初中实行三年制,只有风华学校实行四年制。
  课程设置 1989年,全区初中根据国家教委《课程计划》,开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13门学科课程和课外活动及班(团)队活动课,将能源、环保、“三防”(防生物武器、防核武器、防化学武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和课外活动中。1993年9月,实施国家教委《课程方案》,除设置13门学科外,分别开设活动课程和地方课程。活动课程一周5课时,内设晨会(升国旗仪式、时事政策和行为规范教育)、体育锻炼(间操、眼保健操)、班团会、科技文体活动、校传统活动(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校定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和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军事训练)。地方课程安排在初中三年级,每周开5课时。全年上课34周,复习考试3周,社会实践1周,校传统活动1周,机动1周,假期12周,共计52周。
  1997年,城区中学建立“新三室”(电教、语音、微机室),开展每周2课时计算机教育。
  教学改革 1989年以来,区教育局坚持“改革实践必须科研先行”的指导思想,规划校、区、市、省、国家五级重点研究课题,促进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1989年~1994年,区重点研究课题是“如何启动教育内部活力”、“基础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九五”(1995年~2000年)期间,全区立项课题共计128项。1995年,风华学校开始学制改革,七十二中学开始能动教学实验,全区中学开始小足球进课堂等课改项目,一二三厂中学和一〇六中学实行职业分流教育,二十五中学实行农业科技进课堂,这些课改在实际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1999年,长春市第二届教育科研表彰奖励大会召开,区教育局被评为先进区,区教师进修学校等7所学校被评为先进单位。同时,汇编“九五”期间的区素质教育成果集《重任》(上、下册),获得长春市首届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000年,筹备《区域性素质教育行动研究》课题的结题工作,拟定结题方案,在区内下发《区域性素质教育行动研究结题通知》。以《作文效能的开发与利用》为代表的“九五”期间的所有市级课题均通过专家组的课题结题验收。2000年末,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特点的宽城教育成为全国16个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区(县)之一。
  考试制度 1989年,全区初中贯彻省教委《关于从1989年起实行初中毕业会考制度的通知》。从初中二年级结业学科(历史、地理、植物、动物)开始,将会考成绩分别记入应届学生毕业考试的学业成绩。初中学生学业期满参加全省统一毕业考试(含报考技工学校考生)。按省规定采取“一张试卷,两项考绩”办法,即毕业考试占试卷总分60%,升学择优考试占40%。
  1992年,区内普通初中落实省教委《关于1992年吉林省初中毕业会考和高级中学中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普通初中招生,不搞招生考试,按学区就近招收小学毕业生。初三毕业会考和高级中学、中等学校的统一招生考试,由省教委统一负责命题、印卷,市、区组织进行考试、评卷和录取。历史、地理、植物、动物仍为初二会考学科。普通初中初二会考和初三统考制一直延续到2000年。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994年,宽城区成立“普九”工作领导小组和若干个包保小组,多方筹措教育资金,加大“普九”投入。1994年,市政府下拨“普九”经费311.5万元,区政府投入273.8万元,全区集资517.2万元,区教育局和中小学自筹360.5万元,全年共投入1463万元。区教育局制定和下发《学籍规范管理制度》、《控制流失生制度》和《中、小学标准化办学检查评估方案及标准体系》。当年,全区的“普九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的评估验收。
  第七章 德育教育
  第一节 课堂教学
  1989年开始,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区教育局将德、智、体、美、劳都纳入课堂教学计划之中。1989年,重点抓流失生工作;4月,在七十二中学召开“流失生转化工作挂牌授旗现场会”。
  1993年起,区教育局开始每年举办一次政治(思想品德)课大赛,不断提高全区政治课教师的能力和水平。1997年,为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宽城区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并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1998年,启动“百、廿、十”(培养100名区级骨干班主任,20名市级骨干班主任,10名省级骨干班主任)工程。1999年~2000年,宽城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被市教委确定为长春地区唯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同时,自编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并将其纳入正常课堂教学,全区中小学均建立心理咨询室。区教育局对全区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多次集中培训,培训率达100%;举办“春光杯,心、理课大赛;对各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评比检查,使宽城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2000年末,市教育局在宽城区召开长春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推广宽城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1996年~2000年,区教育局均被市教委(市教育局)评为德育工作先进区。
  第二节 行为养成教育
  1989年,在全区中小学中开展以“行为规范”训练为重点,以“三好”(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物)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化养成教育。中学开展板报评展、自编广播剧汇播、做“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演讲等活动;小学开展“行为规范”演讲、“做革命事业接班人”文艺汇演等活动,还召开“三热爱”单元系列化教育汇报会。
  1996年,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以班级文明建设为起点的校园文化建设。围绕这次建设,开展“纯净校园、不说脏话”的文明校园签字活动、“座右铭伴我成长”的自我教育、“学习名人、寻找身边的小榜样”的示范教育、“我是春城小主人,我为春城献一计”的致市长一封公开信的爱家乡教育、庆祝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革命传统教育等一系列活动。还对评“三好学生”的机制进行大胆改革,将原来的评“三好”改为评“五A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和“校园之星”(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极大地调动广大中小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1997年,宽城区在市教委长春地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检查评比中,被评为长春地区唯一的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区;1998年,又被评为长春地区唯一的校园文化示范区。2000年,区教育局在铁北小学召开评价“五A学生”和“校园之星”经验现场会。
  第三节 传统美德教育
  1989年,针对中小学政治思想、道德建设薄弱的情况,宽城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和江泽民关于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两史一情”(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国情)教育的指示精神,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1993年~1995年,在全区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连续组织两届中小学德育故事大赛。1993年,结合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开展一系列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尚情操的活动。1997年,开展爱国主义“六个一百”工程(中华100个名人、100个世界之最、100个名胜景观、100句爱国名言、100个重大事件、100个国情知识)教育活动,自编“六个一百”读本,围绕“六个一百”开展知识竞赛、班(团)队会、演讲、征文等系列活动。
  1998年,在南京小学召开全区中小学升旗仪式现场观摩会,规范全区升降国旗仪式,落实国家升降国旗制度,使升旗教育收到良好效果。2000年,各学校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格言、名篇、佳作收集活动,诚实守信班(团)队会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第四节 课外教育
  1989年,全区初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课外教育网络。凯旋路小学、白菊路小学长期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收到较好效果。
  1992年,在全区中小学中开展创建红领巾(共青团)一条街活动,即每校包一条学校附近的街道,打扫卫生,宣传文明,传播知识,方便行人,争创文明街道、文化街道、环保街道。当年参加红领巾(共青团)一条街社会实践活动人数达10多万人次,社会效益明显,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自我教育。同时,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参加市中小学科技艺术展,宽城区展区荣获最佳展区称号。1993年~2000年,坚持组织学生到学工、学农基地参加劳动,把伪满皇宫博物院、方华烈士墓等校外基地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场所。在课外教育中,宽城区十分重视校外辅导员的作用。群英街道的全国“十佳”校外辅导员杜静英,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培养孩子的书画特长,并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贫困儿童。南广街道的“李文江书屋”,无偿为学生提供大量内容丰富健康的书籍,还组织许多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小小的书屋成了吸引孩子们的乐园。这期间,每年寒暑假各校均组织学生参加以“走出校园、拥抱自然”为主题的冬令营和夏令营。
  到2000年,宽城区已经初步形成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学科教学为主课堂、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的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格局,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化大德育框架,使德育教育发挥最大的效能。
  第八章 职业教育
  第一节 基本情况
  1989年,撤销九十二中附设职业班,新增三十七中附设职业班。当年全区职业学校(含初中附设职业班)共11所,其中区属职业学校3所(长春市计算机技术职业学校、长春市工业职业学校、宽城区体育职业学校),区属中学附设职业班初中4所(三十七中、四十八中、七十二中、一〇六中),厂办校附设职业班1所(铁中),驻区厂办职业技术学校3所(机车厂职业技术学校、客车厂职业技术学校、汽车厂专用机床厂职业学校)。有教学班64个,在校生2607人。有教职工318人,其中专任教师258人。开设专业有服装设计、服装制图(裁剪)与工艺、微机、电子、自动控制、摔跤、柔道、田径、排球、速滑、商业服务、橡胶、机械、热加工、焊接、钣金、印刷、兽医、幼师、化工、铁路管理、营运等20多个专业。当年全区职业校、班共招生873人,毕业959人。
  1992年4月,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成立(与九十二中学同在一个校址,一套领导班子)。当年招生117人,主要开设公共关系专业。教学班4个。教职工9人,其中专任教师8人。1993年,公关学校建起计算机房和语音室;以学校为依托,创办长春市公共关系公司,使学校形成教学、实训、经营一条龙的办学格局。铁中附设职业班停办。
  1994年,长春市计算机技术职业学校迁至二道区的原七十三中校址,归市直属。1995年,三十七中附设职业班停办。1995年长春市区划调整后,客车厂职业技术学校划归绿园区。全区职业学校8所(含初中附设职业班3所)。1998年,七十二中附设职业班停办。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与九十二中学剥离,迁到北十条街36号原三十七中学校旧址。
  2000年,全区职业学校有长春市工业职业学校、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宽城区体育职业学校、机车厂职业技术学校等4所。在校学生1385人。教职工142人,其中专任教师114人。开设公共关系、酒店管理、交际英语、服装设计、服装制图(裁剪)与工艺、电脑设计、幼师、摔跤、柔道、田径、排球、速滑、商业服务等10多个专业。当年招生480人,毕业456人。
  第二节 职业教育成果
  1992年4月,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成立,填补吉林省职业教育的一项专业空白。1993年9月,长春市工业职业学校教师代表长春市参加全省教师技能比赛,荣获“服装设计、裁剪、制作”三项全能特等奖。
  1998年,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走上独立办学、“国有民营”的道路,形成“国家办学、名人治校”的管理特色。因学校发展迅速,获市教育局奖励30万元。1999年,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经吉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吉林公共关系专修学院,形成中专、大专教育一条龙的教育体系。
  第九章 特殊教育
  第一节 特殊教育发展
  1989年,区教育局把特殊教育纳入到九年义务教育范畴内。宽城区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共有9人(含领导),其中特殊教育专业教师1人,小教高级教师4人,小教一级教师3人,小教二级教师1人,全部为中师学历。1996年3月,专门从事弱智儿童康复与教育的区培智学校正式成立,有学生41人。
  第二节 培智学校
  基本建设情况 宽城区培智学校于1996年3月成立,1997年3月被市政府定为薄弱校并立项重新建设。新学校按照《国家培智学校建设标准》设计,于1998年5月开工,1999年11月投入使用。学校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教学楼面积5337平方米,是吉林省内规模最大、办学条件最好的专门从事弱智儿童康复与教育的学校。学校配有现代标准的多功能教室、活动室、劳技室、烹饪室、家政室、语训室、心理障碍调节室、自闭症儿童训练区、校园闭路电视网等。
  区培智学校学制为九年,开设数学、语文、音乐、常识、体育、劳动、美术等7门课程。学校还针对学生特点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2000年,区培智学校共有教职工28人。其中,小教高级职称7人,小教一级职称6人,小教二级职称15人;大学本科学历2人,大专8人,中师18人;副校级领导1人,专业教师27人。设8个教学班,学生96人。
  教学成绩 1989年,比利时莫尼克黑根康复协会开始与中国国家残疾人联合会建立合作关系,对区培智学校“有关弱智儿童生存能力培养”的科研课题很关注,同年对区培智学校进行相关内容的考察,并将考察内容收集到莫尼克黑根康复协会的培训案例中。1997年,区培智学校组织教师参加长春地区教师基本功大赛,2名教师获得一等奖,3名教师获得二等奖。区培智学校被长春市残联评为“八五”期间扶贫助残先进集体,并在长春地区特殊教育运动会上获得低年组第一名、高年组第二名的成绩。1998年,区培智学校表演的节目在吉林省迎澳门回归文艺演出中获二等奖。2000年,区培智学校被评为长春市“九五”期间扶贫助残先进单位,被吉林省残联命名为“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区培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第一届残疾人特奥会,获得地板曲棍球大赛第三名。
  第十章 朝鲜族小学教育
  第一节 区朝鲜族小学建设
  1989年,区朝鲜族小学教学楼面积1477平方米,在校学生222人,12个教学班。1993年9月,区朝鲜族小学建立长春市唯一的一所朝鲜族幼儿园,具备9年制教育体系(幼儿园3年,小学6年)。1995年,设有12个教学班、3个幼儿班。全校教职工共计53人。其中,本科学历3人,专科学历22人,中专学历28人;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9名。1999年10月,市、区两级政府投资404万元,为区朝鲜族小学新建一座四层现代化教学楼,使教学楼面积达到3905平方米,具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电脑室、乐器室、演出服装室、图书室、卫生室、教育教学研究室、体育馆等设施齐全。
  第二节 区朝鲜族小学教育成果
  1989年1月16日,吉林省政协副主席金明汉、市政协副主席杜温杰等领导视察区朝鲜族小学。1989年,区朝鲜族小学被评为吉林省三级档案管理单位、卫生先进单位,长春市劳动教育先进学校,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宽城区先进党支部。1991年11月30日,区朝鲜族小学承办由中国朝鲜族教育杂志社和全国朝鲜族中小学教学研究会主办的“全国小学朝鲜族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1993年,区朝鲜族小学创建“金达莱艺术团”,并多次在国内外汇演。1995年,全国朝鲜族中小学创新教育现场会结束后,区朝鲜族小学承担东北朝鲜族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中国朝鲜族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1997年,区朝鲜族小学附设幼儿园被评为市一类一级幼儿园。2000年6月,全国朝鲜族中小学创新教育现场会在区朝鲜族小学召开。
  第十一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农村扫盲教育
  1989年,奋进乡共有农业人口22206人,分布于6个村、33个自然屯,其中文盲(半文盲)474人。1989年~1990年,扫除文盲(半文盲)237人。1990年,区政府下发《关于迎接国际扫盲年迅速掀起扫盲热潮的通知》和《宽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扫盲工作的通知》,对全区扫盲工作做出具体部署。1990年冬至1991年春,扫除文盲(半文盲)89人,剩余文盲(半文盲)148人(包括痴、呆、傻、残、精神病、聋哑人员32人),实际需要脱盲人员116人。1992年,区政府下发《关于迎接高标准扫盲验收的通知》,区教育局、区公安分局、区统计局联合下发《宽城区扫除文盲工作检查验收方案》。到10月末,全区剩余116名文盲(半文盲)全部脱盲,宽城区按计划基本完成扫盲任务。1993年10月,对393名脱盲人员进行验收考试,合格率100%。
  1995年9月,奋进乡顺利通过国家“两基”工作验收。复盲率控制在2%以内。1995年长春市区划调整后,宽城区一乡两镇,尚有剩余文盲19人,其中兴隆山镇14人,兰家镇5人。经过实行政府和教育双线包保、组织文盲参加学习等措施,这19名文盲于1996年10月底脱盲。11月末,经区政府统一出题考试验收,合格率100%。奋进乡被国家首批命名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乡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乡。
  1997年,为巩固“两基”成果,按照市教委的布置,在一乡两镇开展创建“无文盲村”活动。各乡镇对脱盲的890人(兴隆山680人,兰家镇95人,奋进乡115人)进行自测。自测之后,区政府又对一乡两镇3个村的38名脱盲人员进行抽测,抽测率为4.3%,抽测村占村总数的10%,合格率100%。1998年8月,对全区50%以上的脱盲人员进行验收考试,合格率100%。2000年,全区复盲率被控制在1%以下,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
  第二节 农民教育
  1989年,奋进乡有1个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个村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分别设有扫盲识字班和读书活动站。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有专兼职教员4人,在册学员380人。3个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有专兼职教员9人,在册学员1950人。1990年,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增到6所,达到全乡村村建校的目标。1991年~1994年,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举办村干部和技术骨干培训班8期,培训24630人次。每年都有7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得到应季、应时、应急的技术培训,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1995年长春市区划调整后,一乡两镇均有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共有专职教师13名,校领导班子齐备,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校舍面积906平方米,实验基地6公顷以上,图书7095册,教学仪器12件(套)。每年每个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培训人次均达到1000人以上。1996年,奋进乡和兴隆山镇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通过市教委的检查和验收,达到市级一类一级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标准,占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总数的66%。
  1997年,奋进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成立农民乐队。1998年,一乡两镇开始实施“燎原工程”,乡、村两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承担每年对12%以上的农户劳动力进行系统科技致富新户主培训和对2%的农户劳动力进行“绿色证书”培训的任务。1999年,在开展争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乡、科技示范村活动中,有7个村被评为科技致富示范村,其中五星村、小南村推广的“日光温室高效栽培技术”、“露地元葱高效生产技术”等农业现代化实用技术的培训,使奋进乡走上以果兴农、以绿兴村、以温室大棚兴乡的经济轨道上来。同时,一乡两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还对农民开展山鸡、猪、羊及家禽等饲养技术和瘟病防治等实用技术方面的培训。
  2000年,乡镇农村劳动力接受实用技术培训24089人次,占全乡农村劳动力的85.1%;科技致富新户主培训2426人,占农户总数的14.5%;绿色证书培训360人,占农户总数的2.2%;脱盲人员测试,复盲率为零。
  第十二章 教师队伍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结构
  1989年,全区小学教职工2187人,其中教办小学1500人,企业办小学515人,乡村小学172人。中学教职工1524人,其中教办中学908人,企业办中学616人。
  1994年,全区小学专任教师1852人,其中大学本科19人(师范本科8人),大学专科189人(师范专科60人),中专1518人(师范专科1457人),高中毕业及以下126人。总计学历达标人数1726人,占专任教师93.2%。全区中学专任教师643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147人,占22.8%;大学专科418人,占65.1%;中专58人,占9.0%;高中毕业18人,占2.8%;高中学历以下2人,占0.3%。总计学历达标人数2367人,占专任教师99%。
  2000年,全区教职工3371人。其中,女性2512人,男性859人;35岁及以下2134人,36岁~45岁660人,46岁~54岁508人,55岁及以上69人。全区小学专任教师2031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22人,占1.1%;大学专科176人,占8.7%;中专1668人,占82.1%;高中学历127人,占6.3%;高中以下38人,占1.95%。小教专任教师中,小教高级754人,占37.1%;小教一级605人,占29.8%;小教二级339人,占16.7%;小教三级50人,占2.5%;未评级283人,占13.8%。全区中学专任教师894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239人,占26.7%;大学专科572人,占63.9%;中专65人,占7.2%;高中学历以下18人,占2.0%。中学专任教师中,中教高级43人,占4.8%;中教一级395人,占44.2%;中教二级229人,占33.4%;中教三级86人,占9.6%;未评级71人,占8.0%。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2%,中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1%。
  第二节 教师培训
  1989年,区教育局重点培养骨干教师,使骨干教师队伍向年轻化转变。当年青年教师有30%成为教学新秀,20%成为教学骨干。1992年,开展全员教师“四项”(朗读、书法、简笔画、自制教具)基本功训练,35%的教师达到合格标准。同时,对全员教师进行学科教学法和教育心理学培训。1993年,开设第一期大专班,培训300人。1996年,进行中学《教育法学基础》的考试,参加考试1251人;进行小学班级管理》的考试,参加考试2637人。开设第二期大专班,培训246人。举办新教师培训班,培训102人。
  1999年,宽城区制定《三千名中小学教师岗位大练功,争做教育系统合格教师岗位练功实施方案》、《宽城区创优课活动实施方案》。全区教师每人做一节达标课。区教育局小教部组织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研讨课,参加教师达到1897人次;中教部推出创优课,参加教师达到1200人次。全区共有3112人参加长春市组织的综合知识考试,有64人被评为市级岗位练功优秀教师,136人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535名中学教师、1032名小学教师获得信息技术初级合格证书。
  2000年,区教育局中教部、小教部举办素质教育讲座20次,培训人员3500人次。开展全员教师岗位练功活动,参加教师达到100%。共评选出市级岗位练功优秀教师73人、区级26人,市级优秀课10节。开展小学以《小学素质教育概论》,中学以《现代素质教育》为教材的理论学习活动,学习覆盖率达到100%。
  第三节 教师待遇
  政治待遇 区委、区政府于每年教师节评选表彰一批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并在传统节日走访、慰问一线教师、退休教师、家庭困难教师。此外,每届区人大、区政协换届都有7名~8名教师当选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
  工资待遇 1989年,根据国务院和吉林省关于《调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实施方案》,对中小学教师工资进行普调。1993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三个实施办法的通知》,又一次调整并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并从1993年起实行“每两年晋升一个工资档次”、“定期调整工资标准和相应提高津贴水平”的工资制度。1995年、1997年、1999年三次晋升中小学教师工资,1997年和1999年两次调整并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和津贴总额。
  住房待遇 1991年,区政府为教师新建凯旋第三栋住宅楼,建筑面积3046平方米,工程造价195.7万元,入住教师50户。1995年,区政府为教师新造长新住宅楼,建筑面积5088平方米,工程造价513.9万,入住教师72户;青年路教师新村一期工程竣工,建筑面积13601平方米,工程造价1305.7万元,入住教师182户。1996年,青年路教师新村二期工程竣工,建筑面积5138平方米,工程造价493.3万元,入住教师70户。
  第十三章 教育经费
  第一节 经费来源
  1989年~2000年,宽城区教育经费共计42360万元。其中:一、主渠道拨款。由区财政共计拨款35029万元,平均每年增长18.91%,占教育经费总额的82.69%。二、预算外多渠道筹措资金,补充教育经费。共计拨款7331万元,占教育经费总额的17.31%。
  第二节 经费使用
  一、财政拨款使用情况
  财政拨款教职工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使用情况1989年~2000年,区财政共计拨款35029万元,其中人员经费31422万元(在职人员22928万元,离退休人员8494万元),公用支出3607万元。
  财政拨款中学生人均经费、公用经费情况1989年~2000年,区财政共计拨款10591万元,其中人员经费9708万元,公用经费883万元。
  财政拨款小学生人均经费、公用经费情况1989年~2000年,区财政共计拨款20322万元,其中人员经费18485万元,公用经费1837万元。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使用情况
  1989年~2000年,预算外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教育经费共计7331万元,其中勤工俭学1013万元,社会捐集资1978万元,学杂费1679万元,其他预算外1817万元,教育费附加843万元。
  三、教育基金会
  宽城区教育基金会成立于1989年10月,以全区干部职工、社会各界人士的捐助及改制校择校费为基金来源。1989年~2000年,共筹措资金1978万元。区教育基金会为促进和发展全区的教育事业,改善办学条件,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做出贡献。
  第十四章 基本建设
  第一节 城区中小学校校舍建设
  宽城区是一个老城区。1989年,城区教办普通初中12所、小学28所。这些学校的校舍普遍比较陈旧,其中8所被鉴定为D级危房。1990年~2000年,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办学条件的改善,启动校舍与校园标准化建设工程。通过改造薄弱校的方式,采取自筹资金、捐资助教、市区配套和市学校配套四种投资方式,先后对天津小学、一三三厂中学等14所中小学校进行校舍改造。新建校舍总计投资5642.7万元,总建筑面积60484.22平方米,使危房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第二节 乡镇小学建设
  1991年~1999年,市、乡(镇)、村投资1952万元,修建9所学校。
  奋进乡 1991年,乡投资50万元,村委会投资30万元,在邱家村新建1300平方米的教学楼。1992年,乡投资50万元,村委会投资32万元,在小城子村新建1760平方米的教学楼。1994年,市教育局投资10万元,村委会投资390万元,在小南村新建4260平方米的教学楼。1998年,村委会投资460万元,在蔡家村新建4205平方米的教学楼。1999年,乡投资230万元,在五星村新建2160平方米的教学楼。
  兴隆山镇1998年,镇投资450万元为镇中心校扩建5200平方米的教学楼;投资70万元翻建高家小学,建成934平方米的教学楼。1999年,市教育基金会投资10万元,镇投资50万元,村委会投资20万元,扩建希望小学,新建884平方米的教学楼。
  兰家镇1999年,镇投资20万元,村委会投资80万元,为兰家镇中心校扩建1364平方米的教学楼。
  第十五章 教育技术装备
  第一节 实验室建设
  1989年~1999年,宽城区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很少,且大多数简陋,设备功能也不健全。2000年末,全区各中小学的实验室建设和仪器配备,按国家教育部教学大纲和仪器配备目录要求,基本配齐配全,达到标准。
  小学自然实验室40个,仪器配备率93%;音乐室4个,仪器配备率25%;劳技室7个,仪器配备率70%;卫生室40个,仪器配备率96%。
  中学物理实验室17个,仪器配备率92%;化学实验室17个,仪器配备率93%;生物实验室17个,仪器配备率82%;卫生室17个,仪器配备率98%。音乐室6个,劳技室7个。
  第二节 图书室建设
  1989年,全区各中小学图书室图书册数较少。通过自购和区教育局调拨,到2000年,全区中学有图书225302册,小学有图书372708册,每生平均19册。一类一级校生均册已达标。学生根据本班阅读计划从班图书角或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学生有读书笔记,学校有图书借阅记录。部分学校对图书账目进行微机管理,通过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图书配备和读书活动市级先进学校有七十二中、四十七中、天光小学、天津小学、长新小学、白菊小学等十几所学校。
  第三节 自制教具
  1989年,区属各中小学开始自制教具。1991年以来,区教育局为推动自制教具工作,以与各校校长签订责任书的形式认真落实。每年区属中小学自制教具都不少于30种。1991年~2000年,全区中小学的生物、自然教师先后去大连獐子岛、辽宁兴城等地采集海洋生物标本,制作浸制标本1200余瓶;去吉林左家和长春净月潭采集植物标本,制作腊叶标本1000多件。
  1989年~2000年,全区中小学师生动手自制教具2634件,其中小学1512件,中学1122件,创造价值上百万元。区教育局每年都举办全区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并积极参与省、市举办的自制教具活动。
  第十六章 信息技术教育
  第一节 电教、语音、微机室建设
  1989年~2000年,区教育局和各中小学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使宽城区信息教育基础建设有较大发展。
  1989年,全区中小学电教设备主要是“三机一幕一室”,其中城区中小学有投影机759台,电视机125台,录放机536台,银幕750幅,电教室28个。乡镇小学有投影机38台,电视机12台,录放机46台,银幕25幅,电教室3个。
  2000年,全区电教设备数量有很大增加,已达到省、市教育部门的要求和标准。设备情况:投影机905台,电视机326台,录音机689台,银幕895幅。城区中小学普及率(班):投影机100%,录放机85%,电视机30%;农村中小学普及率(班):投影机25%,录放机25%,电视机7%。
  2000年,全区中小学共有多媒体网络教室51个,其中城区中小学有45个,占有比率为100%;乡镇小学有6个,占有比率为12%。全区语音室16个,城区中小学占有比率为42%;多功能教室35个,城区中小学占有比率为92%;教师电子备课室12个,城区中小学占有比率为32%;电子图书馆18个,城区中小学占有比率为47%;闭路电视系统18个,城区中小学占有比率为47%;计算机2779台,全区中小学学生平均为13.5人/台。液晶投影机31台,视频展台31台。
  第二节 信息教育工作
  1989年~2000年,宽城区信息教育工作分成两个阶段。1989年~1995年是发展的初期,通过使用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配合课堂教学,得到省、市教育部门的好评,并为信息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
  1996年~2000年,宽城区信息教育工作有较大发展。全区以创建现代化教育示范区为目标,重视信息教育的投入。投入100多万元进行软件资源的建设,购置软件近12000G,利用软件平台进行学科教学整合。区教育中心网整合教育信息,全区中小学80%都能接入互联网和卫星宽带网,实现多媒体教学。
  软件资源开发1989年~1995年,宽城区信息技术软件资源主要是使用投影片、录像带、录音带配合课堂教学。1995年,共有投影片8000框、录音带2100盘、录像带560盘,其中75%是学校购置的,25%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的。这些软件都能较好地应用在教学上。
  1996年~2000年,全区中小学共购置价值100多万元的光盘,包括课件、素材、优秀课例、软件平台、积件、电子作品、电子图书馆和网络教育资源等。同时本着购置与自制教学软件相结合,各学校成立由计算机教师、科研人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软件制作小组,采取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开发,互联网上广泛搜集等多种方式,开发出大量生动活泼、适用于教学的多媒体软件。全区各校先后承担中央电教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整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信息化资源及管理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等28项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课题,25位教师在国家和省、市举办的各学科课程整合竞赛和研究活动中获奖。2000年,区教育局投入20多万元,建立宽城教育信息网,成为全区教育资源共享中心、教育信息资源交流中心,链接全国重要教育网站的门户站点,为中小学提供多媒体课件库、教学资源库、优秀教育教学软件的展示平台,以多媒体软件为中心的教育资源库在区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部初具规模。2000年,全区中小学共有投影片15000框、录音带4000盘、录像带1200盘;软件达到25000片光盘、15000G,其中购置75%,自制25%。建校园网的学校12所,城区中小学达32%;接入互联网的学校35所,全区中小学达60%;学校特色网站12所,城区中小学达32%。
  1996年~2000年,宽城区有11所学校成为省电教示范校,其中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校有七十二中、四十八中、天津小学。省电教示范校有四十七中、公关学校、九十二中、机车厂中学、机车厂小学、天光小学、东广小学、南京小学等。这些学校还起着重要的辐射、示范和促进作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 1998年起,全区中小学校在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初中一、二、三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设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专职教师和专职教研员,开展信息技术课的实验研究,积极探索课程应用,开展信息技术优秀课评比活动和学生电子作品评比活动。
  师资 1997年起,区教育局先后拟定《信息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师方案》、《教师信息技术考核评价标准》,并把教育信息化的有关指标纳入各类示范校的评估中,把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与水平作为评选优秀教师、评聘职称和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同时加强对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的培训和考核,建设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骨干的中坚力量,带动全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到2000年,全区学科教师全部达到计算机初级水平的标准,95%的学科教师达到计算机中级水平标准,计算机教师全部通过专业技术考核持证上岗。同时还建立200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和300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研发队伍。有80%的教师能够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组织多媒体教学;50%的教师能够利用互联网查找课程资料,自己整合教学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30%的教师能够利用互联网开展研究活动;15%的教师能够利用互联网解决问题,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10%的教师能够实现网上学科教学,并在互联网上建有自己的学科网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上教学。
  信息教育成果 1992年,宽城区代表队参加吉林省中小学计算机竞赛,获团体部分第一名。1993年,宽城区学校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计算机竞赛,获团体二等奖。1996年,宽城区承担省“八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利用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素质发展》,获省教育科研一等奖。2000年,吉林省和长春市中小学信息教育现场会分别在宽城区召开,会议充分肯定宽城区开展信息化教育成果。
  第十七章 学校体育卫生艺术
  第一节 学校体育
  1987年~1992年,宽城区推行“少儿足球技术训练法”,并于1992年7月通过国家体委验收小组的验收,为吉林省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增添新的内容。
  1992年开始,宽城区中小学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加强运动队训练,使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的传统特色项目,并取得优异成绩。九十二中获1994年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称号,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获全国藤球比赛冠军。育新小学速滑队为上级体校输送大批优秀速滑人才,6名运动员入选国家短道速滑队,其中5人获世界冠军。区体育职业学校在省级各类比赛中获金牌230余枚,向省、市体工队输送200余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摔跤运动员于涛连续三届获全运会冠军。区体育职业学校也是培养王春露、李野、李嵩楠、郭伟等一批短道速滑世界冠军的摇篮。
  1997年,宽城区参加第13届中国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议,并于1999年成功承办第15届中国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宽城区11位教师在会上做观摩课,均获一等奖。这些教师的“多层次、多项目、大范围选项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试验,得到国内体育专家及省内同行的认同和好评。
  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又进行课间操的改革。全区各学校自行编排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操,体现强身健体、赏心悦目、和谐育人的教育效果。宽城区于2000年6月17日召开推广校操现场会,得到省、市领导和市教委的充分肯定。
  第二节 学校卫生
  1989年以来,区教育局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并根据实际逐年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为了达到保护视力、防止近视发生的目的,1990年开始,全区各中小学在区教育局统一安排和指导下,坚持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开展学生眼保健操活动。区教育保健所坚持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体检,并根据视力检测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对视力低下的学生采取药物、物理等手段进行治疗,从根本上扼制近视发病率。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各校都建立近视防治领导小组,加大防止近视的宣传力度,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使全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近视的发病率控制工作取得成效。
  宽城区还在寄生虫、龋齿、沙眼、营养不良等学生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工作方面加大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力度,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进行防治。截至2000年,宽城区各中小学校均已建成符合标准的卫生室,器材配备率达到85%以上。城区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100%,乡镇中小学开课率95%;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95%;卫生行为养成率90%。学生常见病发病率逐年下降,低于全市平均值。
  第三节 学校艺术
  1991年以来,宽城区每两年召开一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不断地推动全区学校艺术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在第一届(1992年)、第二届(1994年)、第三届(1996年)、第四届(1998年)中国长春电影节上,宽城区学校都承担大型艺术表演任务,受到中外嘉宾的好评。
  天津小学、区朝鲜族小学是省级艺术教育传统校。国家著名作曲家王力平、国家著名歌唱家刘斌都曾就读于天津小学。南京小学、浙江小学、上海小学是市级艺术教育传统校。南京小学的合唱团在1993年~2000年连续八届获长春市“千童之声”一等奖和特等奖。
  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自1995年以来,连续六届获长春市中小学军乐大赛一等奖和特等奖,先后参加1996年中国长春第三届电影节、2000年全国第九届冬运会、2000年长春国际教育展、2000年长春农博会及省、市、区运动会等大型公益活动达140多次,屡获殊荣。
  区朝鲜族小学1996年首次应韩国文化部邀请,经国家文化部批准,到韩国10个城市进行为期15天的友好访问演出,载誉而归。该校在长春市中小学三届艺术节中都有精彩表演,获得很高的荣誉。
  区少年宫的“袖头秧歌舞”,演遍祖国大江南北,先后参加中国第三届艺术节、中国舞蹈“三峡之夏”大型文艺演出。1998年春节,参加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闹新春》的演出及全国城区少年宫舞蹈表演,获得很高评价。1999年,区少年宫录制的舞蹈《过年》在中央电视台播放。2000年,区少年宫舞蹈班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城区少年宫舞蹈表演,学生获表演一等奖,教师获编导金奖。
  第十八章 主要学校简介
  第一节 天津小学
  天津小学,始建于1908年,最初名为长春小学校,由日本人设立。1912年改称长春公学堂,1921年改称室町小学,1936年改称新京大和通小学校。1954年改为天津路小学,1995年改为天津小学。2000年,学校有教学班41个,在校学生1800多人,教职员工137人。学校占地面积13971平方米,教学楼建筑面积12710平方米,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一应俱全。
  2000年,有特级教师3人,省劳动模范2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9人,市级名师、骨干教师26人。1989年~2000年,教师在全国、省、市教学大赛中获奖有百余人次,教师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学校、省精神文明标兵单位、省电化教育示范校、省艺术教育传统校、省体育传统校、省科技示范校、省依法治教示范校、市一类一级示范校、市教育科研示范校、市教师发展型学校、市花园学校示范校、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
  第二节 育新小学
  育新小学,始建于1963年。2000年,学校占地面积457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98平方米,绿化面积200平方米。教学班24个,在校生1000多人,教职员64人。
  2000年,学校装修电子资料库,装备多功能教室,并为速滑队购置100双轱辘鞋、100双冰刀、20套速滑服。1998年~2000年,学生参加音乐、美术、体育、读书、科技竞赛,获奖248人次,其中国家级91人次,省级34人次,市级123人次。
  育新小学是速滑体育项目特色校。国家速滑队队员、世界速滑冠军李野、冯凯、郭伟、李嵩南等均是在育新小学速滑队接受基础训练后成材的。1989年,学校被国家体委评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1990年,被评为省速滑传统校。1989年~2000年,学生速滑队参加短道速滑比赛,共获得30次市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5项次,省级9项次,市级16项次。
  第三节 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
  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创建于1962年。2000年,学校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有一匡街、原三中两大校区、三处校舍。初中部有78个教学班,小学部有8个教学班,近4000余名学生,教职工252人。
  一流的办学条件,网络环境下的现代信息教育是学校的突出特色。学校建有10个电教室、3个大型多媒体网络教室和2个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工作站、多媒体音乐欣赏教室、多媒体语言室、多功能电教室、音像资料室、信息中心和多功能报告厅,以及标准化理化生实验室、劳技教室、音乐厅、电子阅览室等,并连接光纤宽带专线,配备400余台高档品牌微机,完全具备信息网络备课、授课功能,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快捷方便的学习条件。
  1998年~2000年,学校有216项教育科研成果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其中有58人次的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有32名教师参加学术专著的编辑工作。95%以上的教师能自己设计、开发制作教学软件。在市级教学软件评比中,有73名教师获奖,54名教师制作的课件被国家电教馆资源库收藏利用。在长春市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表彰会上,学校被评为长春市素质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单位,有19名教师获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
  1995年~2000年,七十二中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居全区之首,升学率一直居全市之首。1996年,刘珣同学获长春地区中考第一名。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学科竞赛,有100多人次获一等奖;获奖人数560多人,占宽城区获奖总人数的90%以上。每年有来自市、区内近百所小学毕业生入校学习,办学的社会效应闻名全市。
  七十二中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市一类一级学校、市素质教育科研基地校、市花园式示范校、市教育科研先进校、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市人民满意学校。
  第四节 长春市第四十八中学
  长春市第四十八中学,始建于1935年,原是日本人设立的“新京八岛寻常小学校”。1945年光复后改为长春师范学校,1948年长春解放后仍称长春师范学校。1966年改为长春市第四十八中学,是女子中学。1967年改为男女合校的普通中学。2000年,学校占地面积33860平方米,建筑面积19765平方米,4座综合楼组成南北两个校区。全校有256名教职员工,学生近3000人,设有初中部、小学部和幼儿教育部。
  学校建有2座大型室内体育馆,设有乒乓球场、篮球场、跆拳道馆。有1个多功能报告厅、4个大型计算机网络教室、4个多媒体综合教室。校园闭路电视台、视听语言室、史地多功能教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美术活动室、乐队训练室、物理化学实验室等十分齐备。
  学校专任教师全部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57名。学校有全国劳动模范1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省级优秀教师13名,市学科“十佳”教师11名,市级骨干教师33名,区级骨干教师78名。学校先后有53项科研成果被认定,其中有3个国家级科研课题获得全国优秀科研成果。
  学校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全国5所信息教育优秀建馆学校之一,是全国千所信息教育实验校、全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五”国家重点课题实验校、全国百所优秀信息化校园、全国信息技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学校、省电化教育示范校、省科技教育示范校、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市一类一级学校、市首批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市中小学继续教育窗口校、市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市花园式学校、东北师大教育研究基地校。
  第五节 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
  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成立于1992年,原在九十二中,后迁至三十七中,是东北地区第一所专业培养公共关系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是全国教育科研先导型学校和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基地。1998年学校独立办学后,实行“国有民营”的办学体制改革,成为吉林省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第一校。
  2000年,学校占地面积5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500余人,教职工83人。学校拥有教学楼、第二教学楼、艺术馆、体育馆等教育教学场所,特别是拥有公关、酒店管理、空乘、外语和机械加工等五大实训区,还自主设计开发具有独立域名的校园网。学校通过打造名师、塑造技师工程,培养出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校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其中《实践育高能》获国家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导型学校。
  学校先后被评为市花园示范学校、市文明单位、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全国百佳公关先进单位,并获得全国公关十年成就奖。

知识出处

长春市宽城区志

《长春市宽城区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长春市宽城区1989年至2000年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共设26篇138章352节。

阅读

相关地名

宽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