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辽阳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420020210017822
颗粒名称: 说“孝”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1年7月30日辽阳日报登载的关于孝道含义的文章。
关键词: 孝道 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

内容

日前,一不孝子欲拜师学武,被拒之。武师言:对父母忘恩负义,对老师、朋友怎能真诚?
  孝,自古有之,为中国传统道德之一,并把孝敬老人同治国兴邦联系起来.上古无文字时不可考,自有文字记载,就有孝道。这个“孝”字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一个儿子的子,汉学造字“六书”中的会意字,意为“子承巷也”。《说文·老部》:“孝,善事父母者”,《书·君陈》“惟孝及于兄弟,克施有政。”大意为,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能施政令。《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然而,真理前进一步就变成谬误,美德超越合理界限,就会成为丑陋可恶的东西。封建道德把孝绝对化,并发展成为忠君思想,使其成为消极的东西,出现“父为子纲,君为臣纲”的戒律。李大钊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变动的原因》一文中指出:“牺牲个性的第一步就是尽‘孝’,君臣关系的‘忠’,完全是父子关系的‘孝’的放大体。”《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记述了焦仲卿为循孝道休妻,致使刘兰芝“举身赴清池”,他“自挂东南枝”的悲惨爱情故事,在现代文学《家·春·秋》里面也有个可怜的觉新。“情投泪罗”的屈原和“踏破贺兰山缺”的岳飞,则是为忠君而死。
  但是,若因此而否认孝敬父母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则谬矣。如今已经没有人再提“哭竹生笋”、“卧冰求鲤”之事了,只不过要求做子女的多敬重、关心、体贴和照顾父母,并“老吾老,及人之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敬老的风气,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武师的逻辑演绎是否科学,吾不敢断言。不过,不孝之子,谁愿与之同伍?

知识出处

辽阳日报

《辽阳日报》

出版者:辽阳日报

出版地:辽阳市

《辽阳日报》于1956年9月1日创刊,是中共辽阳市委机关报,每日出版。

阅读

相关人物

少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