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市图书馆
辽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辽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山村行医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辽阳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420020210014779
颗粒名称:
山村行医人
分类号:
G210
摘要:
而就在这弯曲的山路上,有一位山村的行医人,他20个春秋,翻过重重岭,跋过条条河,把灵丹妙药送到了患者手中,为父老乡亲奉献了一颗赤诚的心。他是柳河子乡前堡村医生,42岁的共产党员李万夫。李万夫的个人诊所里吸引了方圆几十里的患者,因为他们信任他,他们更从内心敬佩这位只讲奉献而不求索取的山村行医人。
关键词:
山村
医生
内容
山村的路,沟沟岔岔;林间的岭,曲曲弯弯。而就在这弯曲的山路上,有一位山村的行医人,他20个春秋,翻过重重岭,跋过条条河,把灵丹妙药送到了患者手中,为父老乡亲奉献了一颗赤诚的心。
他,就是柳河子乡前堡村医生,42岁的共产党员李万夫。
1968年,李万夫初中毕业后,回到了养育他的前堡村。他亲眼看到,住在山里的村民,因交通不便,无论是大病小灾都要翻过八盘岭到30来里的歪头山去求医就诊,山里人多么需要有自己的医生啊!为此,他立志要当一名山村医生,为群众解除病痛。
1970年,大队要选一名初中以上文化、未婚的男青年做赤脚医生, 22岁的李万夫从此走上了医疗生涯。经过区办培训班的几次进修和学习,又在一位医大名医的指点下,李万夫自己不惜花钱买书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结合,他的治疗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他都可以手到病除了。他很快成为山里小有名气的山村医生。
山村的人经常看到:李万夫身背药箱,走村串户到患者家送医送药,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誉。1974年,李万夫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农村土地承包后,大队合作医疗也随之解体。1983年,村里把医疗诊所承包给了李万夫个人。从此,他承担起了全村1200多口人的看病、治病工作,他深感自己的责任更重了。
李万夫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就是半夜求诊,他也欣然前往。一次,村里有位青年因婚姻风波服毒了,他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抢救。为了尽快确定服药种类,掌握倒药用量,他不怕脏,跪在地上,手捧呕吐物用鼻子去闻,准确地判定了服药种类,对症下药,使服毒者很快脱离了危险。
李万夫以一个正直、善良的医生情操,舒展了病人的皱眉,温暖了患者的心。村里的李荣财老夫妻是李万夫常年光顾的老病号,每当提起李大夫,他们都是含着热泪说:“万夫可是个大好人啊!”
原来,李荣财老夫妻一个患十几年的肺气肿,一个患肺门出血病,老两口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病情发作,身边无人照料,李万夫就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去照料他们。他每次出诊回来,只要是经过他们家的门口,就一定进去看看。去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外面下着大雨,李大婶的肺门出血病发作了,嘴里、鼻里流血不止,她说:“快去找万夫吧。”躺在身边的李荣财看了一眼:11点多钟,又看了看身旁的老伴,听着外面雨声,他犹豫了。李荣财来到万夫家,李万夫听后急忙穿上衣服,拿起雨伞,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了李大嫂家。一进屋,他见满地的血纸,心疼地说:“大婶啊,为什么不早点找我啊!”于是他急忙给大婶扎了止血针,半小时后血止住了,他又安顿好了一切才放心地离开,这时已是下半夜两点多钟了。为了不让李大婶走动,他又连续十天每天往返两次到家里给她扎针,感动得老两口直流眼泪。
有人说:“李万夫不成万元户,是他没算好这笔帐。”李万夫说:“医生的本分是治病救人,不能昧着良心去挣钱。”翻开李万夫收费簿,清清如水。他从不收患者的往诊费和诊查费,只收药品的成本费和30%的批零差价。近几年农村的接生费从50增加到100元,而李万夫却始终是在5到10元的标准上。去年,李万夫光荣地被评为市两德标兵,晋升为乡村医师。
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风扬。李万夫的个人诊所里吸引了方圆几十里的患者,因为他们信任他,他们更从内心敬佩这位只讲奉献而不求索取的山村行医人。
知识出处
《辽阳日报》
出版者:辽阳日报
出版地:辽阳市
《辽阳日报》于1956年9月1日创刊,是中共辽阳市委机关报,每日出版。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艳丽
责任者
李万夫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