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废河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辽阳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420020210007694
颗粒名称: 情系废河沟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0年6月13日,辽阳日报发表了“情系废河沟”一文,笔者在文中提到希望更多的人们对土地有此恋情,多造地,造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
关键词: 辽阳市 废河沟 水田地

内容

提起废河沟,人们就会想到那一定是乱石成堆、杂草丛生、无法再利用的废弃地。然而,山里人对废河沟却另有一番情怀。他们靠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和一双勤劳的双手,把这废河沟变成了米粮川。
  今年5月,正值垦复造田的黄金季节,我们采访了辽阳县麻屯乡上麻屯村这个偏僻的山沟。当我们来到没门沟下,粉塔公路边,昔日高低不平、满是石块的废河沟已经不见了,呈现在眼前的一片水田地,宛如一块块平镜镶嵌在山沟里;刚刚插完的水稻秧苗嫩绿可爱,已显示出蓬勃生机;还没有插秧的地块,也已铺上了厚厚粪土,正在整平。
  废河沟如此变化,村委会主任艾厚忠道出了缘由。上麻屯村2400多口人,4000余亩耕地,人均耕地1.5亩,多为坡地薄地,人均收入仅有270多元。要走富裕的道路,出路在哪里?偏僻的山沟里办企业谈何容易,依靠劳务输出也不是长远之计,还是多种地为好。1988年秋,在村委会的组织下,一部分农民开进了废河沟,车拉肩挑,往沟里垫土垫粪,干了一年时间,硬是在废河沟里开垦出8.9亩水田,当年就产水稻4000多公斤。
  为了鼓励农民继续在这荒芜的废河沟里垦复造地,去年10月,村委会做出决定:村里投资一部分,谁垦复谁受益,免征一年的社会负担。鼓舞人心的政策,激发了66户农民造地的积极性,他们把平日省吃俭用积攒的钱拿了出来,自愿集资16000多元,由村里出头,从县金矿租用一台推上机,整平土地。
  沉睡多年的废河沟又一次沸腾了,那隆隆的机声昼夜在山谷里回荡,老少几辈组成的家庭劳动队伍,挥锹舞镐,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改造废河沟的战歌。
  在造地现场,一位老人正同儿子从牛车上往沟里卸土。村主任告诉我们说:“这位老人叫石振贵,原来是水田技术员,今年已经67岁了。按理说,也该享福了,但为了造块地,白天晚上同儿子、儿媳、女儿往沟里拉土。今年年初,他大儿子得了病,不能下地干活,他就带着儿媳妇、女儿往沟里拉土。近半年时间,他家也能出200个工,拉粪50多车,拉土300多车。”
  农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今年,他们在废河沟里又一次开垦出了13.5亩水田地。当我们问他们有何感想时,一位叫朱春义的农民告诉我们说:“俺山沟里穷,别的来钱道没有,还是造点地,多打点粮好!
  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令人回味的话语。但愿更多的人们对土地有此恋情,多造地,造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

知识出处

辽阳日报

《辽阳日报》

出版者:辽阳日报

出版地:辽阳市

《辽阳日报》于1956年9月1日创刊,是中共辽阳市委机关报,每日出版。

阅读

相关人物

曹宪
责任者
祁龙
责任者
何维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辽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