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市图书馆
辽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辽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让实践告诉我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辽阳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420020210006808
颗粒名称:
让实践告诉我们
并列题名:
——史来贺领导的刘庄村带来的启示与希望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文写了史来贺领导的刘庄村带来的启示与希望。
关键词:
刘庄村
启示
希望
内容
刘庄,是个“谜”。六十年代,它是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在豫北平原连创粮棉单产最高水平;如今,在改革开放的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又以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中原首富”。
史来贺,也是个“谜”。六、七十年代,作为著名全国劳模、刘庄村党总支书记,他曾9次见到毛泽东主席、 14次进京观礼;如今,他又以深谙现代化管理的优秀农民企业家而闻名全国。
刘庄人,同样是个“谜”。过去,他们曾怀着对社会主义的一腔热忱,在中国首批跨入“人民公社”的大门;如今,当社会上泛起否定社会主义思潮时,他们这一信念并未因过去的失误有所动摇,反而在实践中追求得更加执着。
一连串的“谜”,使刘庄吸引着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来访者,人们来寻觅、探求,试图从这里找到一架能够把中国过去、现实和未来连接起来的“桥”。
1989年,一个菜花飘香的季节,80岁高龄的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来到刘庄。这位饱经风霜的老革命家环顾四周现代化厂房和漂亮的新村楼舍,看到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理想在这里初步变为现实,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兴致勃勃地挥笔写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八个大字。
这是多么深沉而庄严的八个字!史来贺和在场的刘庄人望着它,眼睛湿润了,眼角闪出了泪花。
是现实,不是“乌托邦”
社会主义逐步消除贫富差别,实现所有劳动者共同富裕的理想,自诞生那天起,就被反对者斥之为空幻的“乌托邦”;当今,某些西方预言家和国内一些崇拜“私有制”的人更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判断:社会主义在中国已经彻底失败。然而,同我国广大农村众多的先进典型一样,刘庄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分明是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机勃勃的图景:
走进刘庄,最引人注目的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40年前,这个地〓老黄河北岸的村〓年产值只有近4万〓人均不到100元;〓年前,虽初步改变了〓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村的各业总产值仍不〓50万元,人均1200元:十年改革后的〓天,刘庄经济真正跨入了一个蓬勃发展〓崭新阶段。到去年底,全村社会总产值〓4500万元,人均3.2万元,十余年间〓的平均年递增率分别为40.5%和〓86%这不仅大大高于全省、全国同〓平均水平,也远远超出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平均发展速度。
1989史来贺到发达国家农村考察。〓对比,他看到那里农村经济的长处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按照刘庄〓近制订的一份经济发展规划,他们的〓一个目标是:用5至10年的时间,不仅〓度上,而是在绝对水平上赶超世界发〓家目前农村的水平。
再看农民的生活水平。按照留有余地〓上报数字,1989年,刘庄人均平均分配〓200元,年底户均存款为2.5万元;全〓二三户就有一部录像机、一辆摩托〓彩电、冰箱、洗衣机则已普及。有的〓两台彩电,老少两代选择节目“各取〓”。
况且,在数字背后还有些其他地方无〓比的因素。譬如:农民住房是由集体〓出资兴建的单面双层小楼,全村男女〓人均一间,合24平方米,每户各有一〓家院;刘庄的孩子,从入托到高中毕〓部免费;村里实行合作医疗,在村卫〓看病医疗费全免;一年四季肉、油以〓菜水果,相当部分由集体免费供应。〓没算进收入的福利,使到刘庄参观的〓来客称羡不已。
然而,更令刘庄人引以为自豪的,还〓们在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成〓避免了“两极分化”,实现了劳动者〓同富裕。目前全村总共600多个整半〓,没有一个失业或半失业者,各人拥〓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人人各尽所能,〓取酬。去年,除了“五保户”,全村〓分配最高的户为人均3100元,最低的〓达人均1000元。
史来贺经常谈起他难以忘怀的一件小〓那是一个暮春的下午,他正同几名干〓村边商量工作,发现通向邻村的小道〓来一个穿着入时的妇女,肩上挎着崭〓黑皮包,身着一套笔挺的料子服,脚〓双闪亮的皮鞋走得挺神气,走近一〓原来是刘庄最“困难”的余德洋家的〓刚刚串亲归来。老史心中涌起一种〓的兴奋和自豪之情。
原来,这余德洋年老多病,还是个哑〓儿子前几年去世,留下一个正上小学〓子,家里只有儿媳一个人能干活,是〓半俊”。这样一户人家,无论在旧社〓是今天重搞什么“私有化”,恐怕都〓逃脱悲惨的命运。而在今天的刘庄,〓也和其他人一样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吃穿不愁不说,还放着彩电,洗衣〓大立柜。儿媳被安排在村畜牧场负责〓,去年按劳分配3000多元,集体补助〓0多元。
去年,北京一家杂志社的美籍女专家〓来到刘庄,要看个究竟。她前后在社〓里住了32天,临别时掉下了眼泪,〓“看了刘庄,我信了,服了,确实还〓会主义好!”她写信给美国的亲友,〓人不相信,她邀人带着录相机来到刘〓亲自做解说,宣传中国农民的美好理〓样变成了现实。
公有制与商品经济未必水火不容
一次,刘庄女干部刘桂英到外县走亲〓多年不走动,见面后亲戚提出的第一〓问题就是:“你们刘庄是不是还跟过去〓大集体‘时一个样?”他们以为刘庄的〓、牲畜、农业机械没有“分”,集体〓没有散,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今〓肯定变化不大。
然而在刘庄人眼里,经过十年改革,〓不仅变了,而且变化得同整个中国一〓刻。
从刘庄自身来讲,县有深远意义的变〓过于他们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成功地找到了既切合当地实际,又适应现代大规模社会化商品生产需要这样一种新的经营管理体制。史来贺把这种新体制概括为四句话:“集体综合经营,专业分工生产,分级承包管理,奖罚联产联责”。
在新的体制中,由村党总支和村委会领导下的农工商联合社负责统一经营和管理,按商品经济规律,对下属各农工商企业承包经营,分级核算,按劳分配;统一研究制订全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经社员大会讨论后统一组织实施。全村14个工商业企业吸取城市企业改革经验,层层承包,全员承包。1800亩耕地由40个人组成的两个农场负责,从种到收,基本实现机械化,不宜使用机械的农活,如棉花的整枝打杈和采摘,锄草、掰玉米等,则采用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践证明,这种体制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又吸取了家庭承包的长处,调动了每个单位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为全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比单一家庭经营更为充足和旺盛的活力。
1979年,对中国农民来说,那是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当时,仿佛一夜之间,家庭承包经营就如同春风一样吹遍了中国广大的农村,给千千万万个贫困的村庄带来蓬勃生机。作为集体经济实力相对比较雄厚的刘庄怎么办?可贵的是史来贺和刘庄人既不是固步自封,也没有头脑发热,他们经过冷静地思考和因地制宜地探索,终于找到了切合当地实际的新路子。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完善。所谓完善,就是把原来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僵化的东西和弊端改掉,使社会主义潜在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这是史来贺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
刘庄十年改革的实践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启示:不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或是以专业承包经营为主,或其它什么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一旦找到自己切合现实实际的新体制,它不但不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可能促使商品经济比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发展得更快更好。
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1988年夏,刘庄造纸厂草垛失火,消息传出,全村男女老少数百人端盆担桶,十几分钟便赶到现场,个个奋不顾身,当新乡市消防队闻讯从25公里外风驰电掣般赶到,火已经被扑灭。看到刘庄人心这么齐,消防队员们深受感动,敬佩地伸出大拇指。
今年2月,连续生产3年的华星制药厂为确保质量停产检修改造。停产一天将损失产值近十万元!村里组织300多人两班倒,夜以继日抢修。大家每天紧张工作十几个小时,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叫累。按照常规,检修改造一次至少需要3个月,他们不到1个月就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每年春秋抢季节追施化肥;村里总采取义务劳动的形式。外面人感到不理解,刘庄人解释说:“在我们这里,要是给报酬,有的人不一定参加,若说是赶任务、尽义务,只要通知一声,人们都会争先恐后”。
刘庄人讲报酬,但又不仅仅讲报酬,这是许多到过刘庄的人一个共同的感受。从刘庄人身上,人们感到:在按劳取酬的背后,分明还存在着一种更深层、更持久的东西,在激励着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艰苦创业的自觉性。
经过十年改革和发展,刘庄今天的集体实力是令人羡慕的。1978年时,全村集体积累只有800万元,去年底按不变价计算已达到4700万元,人均3.4万元。目前全村农业全都实现机械化和水利化,工业已形成机械、造纸、食品、医药化工四大行业共14家企业,仅已经建成投产的华星药厂和目前正在兴建、计划5月投产的二期工程投资额就达3000万元。这些积累不是靠国家贷款贷来的,而是靠全村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创”出来的。
刘庄的另一笔财富是人才上的积累。全村形成了一大批发展大规模商品生产必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其中正式获技术员以上职称的就有107人。这些人才也不是靠国家分配来的,而是他们自己拿钱通过“送出去”、“请进来”一个一个地培养起来的。
即使前些年高消费之风在社会上盛吹的时候,刘庄人仍深持着艰苦创业的精神,每年坚持把集体收入的70%以上用于扩大再生产。1985年集体兴办制药厂时,缺少资金200多万元,全村社员经过讨论宁愿自己暂时勒紧腰带,连续两年共集资230万元,保证了药厂按时投产。
艰苦创业使集体积累不断扩大,集体积累的不断扩大反过来又进一步激发着人们的艰苦创业精神,这就是今天刘庄集体经济发展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处在这样一种相对独立、而又充满活力的集体经济中,作为每个刘庄人,他既是一个劳动者,同时又是自己劳动所创造积累起来的财富的主人,而且,这个“主人”不再是空洞的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个人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前途中都可以切切实实感觉到、把握到的。这种自觉的“主人”意识,就是今日刘庄人为河具有一种高度的工作主动性和持久的艰苦创业精神的一个基本动因。
过去,虽然我们也曾一再强调社会是“集体”的主人,但是当时在“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下,集体本身只是一个行政性的生产单位,缺乏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活力,“主人”的责、权、利也就很难具体体现出来。农民曾满怀激情地唱过“公社是棵长青藤,社会都是藤上的瓜”,实际上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今天不同了。当改革打破了集体吃国家、个人吃集体的“大锅饭”体制之后,随着国家与集体之间经济关系的变化,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就为“集体”与“个体”在新的基础上建立责权利相互统一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创造了可能和条件。
遗憾的是,这种可能和条件在不少地方还未得到充分利用。
一代共产党人的责任
到刘庄参观,有两处地方给人留下特别深的印象、一是坐落在新村东头一角的50年代的村办公室,虽已显得破旧,至今史来贺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仍经常在这里讨论全村的工作;另一处是坐落在村北头的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生物工程——村办华星制药厂,它生产的医药原料肌苷产量占全国60%以上,远销各地。
这两种表面看似很不协调的色彩结合在一起,正突出地象征了今日刘庄以史来贺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真实而崭新的形象。
在人们饱尝了“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一次又一次急风骤雨般“运动”的痛苦之后,原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商品经济观念,与战争年代、50年代老一代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这里终于找到了现实的结合点。这是刘庄乃至整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刘庄人不会忘记,标志着刘庄商品经济起步的第一个商品“汽喇叭”,最初试验是老史带领村机械厂几名小伙子,在连做模具的钢材都买不起的情况下,别出心裁,以坚实的枣木代钢做磨具,一锤一锤砸出来的。
今天年产万吨瓦楞纸的刘庄造纸厂、最初第一台纸机又是老史带领干部群众在现场一连苦战了30多个日夜,才安装试产成功的。他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母亲去世时,他这个独生子在离家仅百十米的厂里紧张试车,竟未来得及回家去看慈母最后一眼。
而把刘庄从“小打小闹”的“河沟”带入现代化社会化商品生产“大海”的华星制药厂,也是他担着各种压力和风险,带领全村人克服重重困难兴建起来的。
1986年春,厂子建成开始试产时,遇到了发酵罐染菌的难题〓每罐价值近万元的原料倒了一罐又一罐,一连倒了十几罐问题仍和解决,一时间群众议论纷纷,主持试产的人急得直哭,吓得谁也不敢再上罐试产了。当时正在北京开会的史来贺一天一个电话讯问情况,会议一结束就连夜赶回刘庄。他对工人们说:“要想成功就不能怕失败;再给你们100罐的钱继续试产,厂子办砸了由我负责!”军心稳住了,他又立即把技术人员召集在一起,反复分析原因寻找办法,最后终于试产成功。如今,这个厂每年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70%,成为刘庄最大的财源支柱。
为了刘庄的今天,为了社会主义美好理想能够在刘庄化为现实,史来贺几十年如一日,谁也说不清他熬了多少夜、吃了多少苦,为了掌握带领群众发展商品生产共同致富的本领,他这个只读过一年私塾的庄稼人,不知“啃”烂了多少理论和专业书籍,承担了多少风险和压力,终于由一个原来的“农业劳模”,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优秀企业家,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但他本人从1965年到现在一直只拿自己作为一个国家干部的工资,从不要村上的任何报酬和补贴。近几年,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社员分配收入已超过他工资的几倍,村里几次研究想把他的工资提到村上同等劳力的水平,他却坚决不肯。
对于史来贺来说,他今天最看不惯的就是那些只顾自己发家致富,却已忘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的党员干部。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把为民造福作为自己最大乐趣,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否则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史来贺用白己的言行,教育感染了刘庄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论本事,论机遇,史来贺和刘庄几位主要干部都有可能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自己办企业,成为拥有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资产的“富翁”。他们没有这样做。在他们看来,过去,老一代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建立了人民在政治上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使命;而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就是组织和带领群众发展商品生产,让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想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化为现实。
有了这种信念,刘庄的党员干部也就有了一种坚强的精神支柱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他们刻苦钻研,争当技术业务尖子,却谢绝外地重金聘请,甘愿在自己的岗位上多做贡献,拿一份同别人差别不大的工资;他们到外地跑业务宁愿吃苦受累,既不送礼,也从不个人收取回扣,贪占集体一分钱的便宜;他们平时加班加点工作既不要额外的加班费,也从未要过任何工资补贴。
史来贺和刘庄党员干部这种来自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无私奉献精神,长期感染熏陶着刘庄的广大群众,它与平时深入细致思想政治工作溶为一体、在刘庄这个小环境中逐渐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凝聚力:大家都心甘情愿、一心一意地为集体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美好理想的实现而尽自己最大努力,而不是斤斤计校个人得失。这种无形的凝聚力既是刘庄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巨大动力,又成为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当地,刘庄更以党风正、村风纯而成为周围广大农民心中的向往之地。有两位广东客来刘庄联系业务,看到这里家家安居乐业、人人精神充实,一些地方常见的封建迷信、赌博和年轻人打架斗殴现象,在这里找不到,住在村招待所,外出房间不用锁门,大为惊奇!感慨地说:“这样的村子,让你不能不佩服。”
有人说,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回过头去,先补好私有制商品经济这一课;也有人说,要在中国发展商品经济,一些非社会主义的思想和腐败现象〓难以避免。然而,许多到过刘庄的人却得出了这样一个不约而同的结论:如果我们多数党员干部都能象史来贺和刘庄的党员干部技样,肩负起历史的责任,既掌握组织现代商品经济的本领,又保持老一代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本色,那么,在中国跨越私有制阶段,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达的社会主义理想,是大有希望的〓
(新华社郑州5月21日消息)
知识出处
《辽阳日报》
出版者:辽阳日报
出版地:辽阳市
《辽阳日报》于1956年9月1日创刊,是中共辽阳市委机关报,每日出版。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德润
责任者
郭献文
责任者
史来贺
相关人物
李先念
相关人物
刘桂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