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老八路又回来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辽阳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420020210006673
颗粒名称: 当年的老八路又回来了
并列题名: 记辽阳县机关干部赴山区参加农田基本建设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0年5月14日,在隆昌镇邱家村后脚沟战斗了7天的辽阳县350名县直机关干部就要回县城了。辽阳县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扬。
关键词: 辽阳市 机关干部 劳动 现场纪实

内容

编者按 这是一篇来自辽阳县机关干部参加劳动的现场纪实。透过报道,我们不仅看到了辽阳县干群意气风发向大自然开战的风采,而且史看到了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扬。
  1990年5月14日,在隆昌 镇邱家村后脚沟战斗了7天的辽阳县350名县直机关干部就要回县城了。整个小山村沉浸在依依不舍的离情之中。就要走了,干部们拿起笤帚,担起水桶,最后为房东扫净了院子,挑满了水缸;就要走了,乡亲们帮助干部收拾行装,把持意采来的山菜摘净捆好装在干部的拎兜里。集合出发的号声响了,乡亲们把干部送出房门,送到街上,送了一程又一程。一些乡亲还把干部送上了车。“欢迎再来串门”,“欢迎到县里作客”的告别声此起彼伏。汽车徐徐开动,车上车下挥手告别。这动人的场面,惜别的深情再次告诉我们:只要干部心中装着群众,群众的心中就有干部。
  7天,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然而,就在这7天里,辽阳县县直机关干部用自己的辛勤汗水、一片真情赢得了山区人民发自肺腑的心里话:“当年的老八路又回来了。”
  (一)
  沉唾多年的后脚沟沸腾了。由县机关干部和隆昌镇农民组成的1500人农建大军正挥锹舞镐描绘着崭新的画图。那阵阵的歌声、隆隆的机声以及锹镐与石头、树根的碰击声交织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改造山区的战歌。
  〓,一位老人步履蹒跚地边走边看。交人叫张春阳,今年77岁了,是邱家村〓大年纪上山做什么?”“听说花果部修得可好了,想看看。走了半天,才上了山。”老人指了指新修的梯田这梯田修得多好,这样栽上树还有比〓我们造福来了。”这话说得好哇,乡亲们的心里话。
  〓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宗旨,联系群动是我们干部好传统。正是这样,县〓报名,申请参战。你看,县五大机关领导、各部委办局的负责人串先上来了,50多岁的老同志上来了,中青年同志上来了,女同志也上来了。他们都以普通一兵的身份投入了战斗。劳动中,很多同志手上打了泡,但没有叫苦叫累的。他们感到,手上打泡只能说明平时劳动少,今天正好补上这一课。年近六旬的县监察局副局长郭大富和青年们一样干,累得汗流满面。同志们劝他歇一歇,他笑着说:“我虽然年龄大点,但干活你们拉不下。不信,咱们比一比。”说完又大干起来。县卫生局干部张顺福年过花甲,每天都要爬几道一米多高的梯田墙为同志们送水。温晓岚、徐桂芬和苏秀琴是这支过硬队伍中仅有的3名女同志。开始,县里领导考虑到这次任务劳动强度大,就没有安排女同志去。她们3人不肯失去这次机会,安排好家务,积极请战,终于如愿了。在修梯田的战斗中,她们发扬妇女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和同志们一起战岩石,斗树根,从不叫苦叫累……象这样动人的事迹就是3天3夜也讲不完,干部忘我劳动的镜头数也数不清。正象县委书记康文弟在总结这次劳动时说的:原想劳动结束后评出先进连队和先进个人,实践证明,全体指战员干的都好,四个连都第一。
  改造了后脚沟,锻炼了机关人。7天的奋战使昔日杂木丛生的荒山沟,一改旧貌换新颜。平展展的果树梯田宛如块块方砖镶嵌在山腰。新修的宽敞作业道盘山而上。他们共动土石8200立方米,修梯田82亩,平均每人每天动土石3.4立方米。这对于多年不参加劳动的机关干部来说,是个多么了不起的成果啊。在这次劳动中,参战的机关干部都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向党和人民交了一张合格的劳动答卷。
  (二)
  拳拳公仆心,深深鱼水情。刚下去那天,经过1个多小时坐车颠簸,300多名县机关干部来到了邱家村。他们一到驻地,就象回到家里一样,放下背包就帮助房东干起活来:有的扫院子,有的挑水,有的帮助翻地……
  在以后的日子里,晚饭一过,干部不顾一天的劳累,或帮助乡亲们干活,或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或促膝谈心,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探讨山区脱贫致富之路。那是一天晚上,天渐渐地黑了下来。一连二班的同志们还在帮助房东种地。干群如一家人,创垵的刨垵,撂籽的撂籽。一连五班的夏小平正和房东的孩子一起拉犁起垄。只见他弓腿弯腰使劲拉象头壮牛,不,他就是一头人民的孺子牛。已是晚上7点多钟了。邱家村农民闻久昌的孩子不慎将胳膊摔成骨折,家长急得满头大汗。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魏大礼得知后,马上联系车把孩子送到隆昌医院。因伤势较重得送市医院,司机小周不顾一天的劳累,二话不说马上开车把孩子送往鞍山。劳动的第三天晚上8点多钟,张春德县长带着秘书小马步行3华里,来到养猪专业户姜维新家走访。在炕上,县长和农民唠起了家常,从家庭生活谈到养猪业发展,又唠起山区林果发展,越唠感情越近,越唠知心话越多,不知不觉已9点多钟了。当张县长从另一家贫困户出来回住地时,已是夜里10点多钟了。
  干部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乡亲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呢?山区的乡亲们生活很苦,但他们有颗真诚的心。村民邱绵昶家安排了县里干部,当时定的是住东屋。全家人一核计,县里干部来帮我们修梯田,说什么也不能让县里干部住条件差的东屋。这样,全家人把西屋扫了又扫,玻璃擦了又擦,直到窗明几亮才满意。县里同志一到,老邱就把干部们安排到西屋。当安排住处的老杨赶到时,对干部们说:“错了,错了,你们住在东屋”。“没错,没错,同志们就住在这屋”。就这样,邱绵昶一家人挤在久不住人的东屋里。象这样把好房子让给干部住的人家何止邱家一户呢!家家房东不仅把好屋让给干部,而且天天早晚为干部烧水、热炕。三连的同志们晚上收工回来,看到饭桌上有山菜,都夸炊事人员想得好。炊事员告诉大家,这山菜是乡亲们对我们的一片心啊。原来,乡亲们看县里同志吃得一般,不约而同想到为同志们采山菜。清香的山菜蘸着鸡蛋酱吃起来分外香。同志们都说,这是下乡以来吃得最饱最香的一顿饭。
  这一个个动人心弦的场面,一件件可歌可颂的好人好事不正是干部群众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吗!
  (三)
  “一石激起千层浪”。辽阳县县直机关干部上山修梯田的活动,在隆昌镇、在全县、在全市城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隆昌镇的干部群众说得好,县里领导和干部为隆昌造福来了,我们没有不干的道理。开始时,全镇搞农建人数只有600多人。后来参战的人数猛增,多时达到1500人。在县直机关干部的带动下,下八会、下达河、吉洞峪等山区乡都陆续开辟了农建战场。一个又一个干群团结改造山河的农建战斗接二连三地在我市农村打响了。

知识出处

辽阳日报

《辽阳日报》

出版者:辽阳日报

出版地:辽阳市

《辽阳日报》于1956年9月1日创刊,是中共辽阳市委机关报,每日出版。

阅读

相关人物

温晓岚
相关人物
徐桂芬
相关人物
苏秀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辽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