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之路上的夫妻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辽阳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420020210005943
颗粒名称: 奉献之路上的夫妻俩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文讲述辽阳市鸡冠山乡于家村任教的舒有德夫妻俩放弃了人生的安逸与享受,一步一个脚印,把青春和爱全部奉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走着一条艰辛、坎坷、伟大的奉献之路。
关键词: 辽阳报 夫妻俩 奉献之路

内容

刘静
  1983年冬,一辆毛驴车载着满脸稚气的小伙子,来到这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鸡冠山乡于家村安家落户,他就是甘心情愿到这任教的舒有德。人们也许会说,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八十年代,用小毛驴车接站似乎有些荒唐。然而,这毕竟是于家村人民唯一能做到的,因为,这里着实太偏僻、太贫困了。
  上班的第一天,家长们亲自把孩子送到舒有德面前。一双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紧紧握住舒老师的手,一位老大爷激动地说:“孩子,我们这就缺少有文化的人啊!今后,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这情景,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是啊,偌大的一个村,竟找不到一个高中生,就是初中生也是寥寥无几,没办法,十几岁的女孩子也拿起了放牛鞭。舒有德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
  他独自一人寄身于贫困的偏远山区,困难是不言而喻的。住的是一间不足9平方米,没有窗户,只有一扇门的小仓房,吃的是夹生饭。困难面前,他没有退缩。他起早贪晚,刻苦钻研、认真上课、耐心辅导、加强批改。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他教的这个班,由原来的全乡倒数第一,跃居前数第二。
  1984年,他被调到鸡冠山中学任二、三年的物理课。他一面潜心研究教材,一面复习功课,准备进修。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第二年,毕业班升学考试,物理这科,由全县24所中学倒数第一,跃居前六名,他本人也以优异的成绩被市教育学院录取,进行大专函授。
  1986年寒假,他准备回家结婚。亲友们劝他把工作调回家乡佟二堡,了解他的同学也说:“你就回来吧,我们帮你,用不了几年,保证让你揣上五位数的存折。”金钱和事业面前,舒有德选择了后者,因为他离不开爱恋的山乡和朝夕相处的孩子们。于是,还没度完蜜月,就顶着寒风和在佟二堡乡黑沟台村当小学教师的爱人邓素菊一起双双来到鸡冠山,共同在山乡的讲台上耕耘。
  夫妻俩都是民办教师,月基本工资只有48元,由于乡政府经济困难,民办教师的工资时常拖欠,一家人只好依赖59元的补助维持生活,看见别人的孩子吃苹果、香蕉。自己的孩子却啃着红萝卜,他感到内疚。在孩子面前,他不是一个好爸爸,在妻子面前,他不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山区的教育事业上。
  1988年6月,他爱人不幸患病住进了医院。院方规定,交完押金才能输血做手术。面对哭闹的孩子和生命垂危的爱人,他的心都碎了,他哪来的1千元啊!最后,他抱着一线希望,找到院长,院长对此很同情,表示押金可以缓到第二天。手术后,他才松了一口气。但他自己的腰部却剧烈地疼痛起来,不知过了多久,才醒过来,此时此景,他的确应该留下来照顾爱人,但又一想,学生即将进入升学考试,此时,他们更需要我,我既然已经欠了爱人太多的情,那么就请她再原谅我一次吧!天亮后,他托人把孩子送到奶奶家,同时把岳母接来照顾爱人,当晚,他含泪返回了学校。
  同年十月,他的腰痛加剧,讲台上,他冷汗直流,但每一次他都咬着牙挺过来了。后来,领导和同志们逼他到沈阳检查,最后确诊是“肾结石”,必须马上住院治疗。手术后三天,他就急切要求出院,但医生坚持让他再住一星期。一周,整整7天,他怎能躺得住,他离不开孩子们。于是,他软磨硬泡终于特批出院。这天,正赶上父亲过生日,他顾不得给老人祝寿,就急返学校,第二天,拖着十分虚弱的身体又走上了讲台。
  就这样,夫妻俩放弃了人生的安逸与享受,一步一个脚印,把青春和爱全部奉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走着一条艰辛、坎坷、伟大的奉献之路。

知识出处

辽阳日报

《辽阳日报》

出版者:辽阳日报

出版地:辽阳市

《辽阳日报》于1956年9月1日创刊,是中共辽阳市委机关报,每日出版。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静
责任者
舒有德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