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生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辽阳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420020210003048
颗粒名称: 余热生辉
并列题名: ——记沈阳军区后勤部辽阳眼科医院朱鹏汉教授
分类号: G210
摘要: 辽阳市白塔区卫国路西侧的沈阳军区空军后勤部辽阳眼科医院眼科专家朱鹏汉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
关键词: 辽阳报 眼科医院 眼科专家

内容

·张彦仲
  坐落在辽阳市白塔区卫国路西侧的沈阳军区空军后勤部辽阳眼科医院,是全军唯一的一家眼科医院。别看全院医护人员不足20名,床位不到40张,可是这里有位著名的眼科专家——朱鹏汉教授。就使全市城乡、省内外、军内外患者,从早到晚络绎不绝,真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出生在辽阳县下八会乡中八股村的朱鹏汉,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已经半个世纪了,一直从事眼科的医疗、科研、教学和著述工作,经他诊治的患者有多少,已经无法计算了,重见光明的就有万余人,被誉为:“光明的使者”和“盲人之友”;撰写、翻译和编审了不少眼科论文、著作,创办并主编《实用眼科杂志》;为军队、地方培养了一批眼科医疗骨干。1954年,被任命为沈阳军区总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军医,担任中华医学会全国眼科学会第二届委员,辽宁分会理事和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沈阳军区眼科专业组组长等职,享受国家卫生三级主任医师军级待遇,负有全国著名眼科专家的盛名。
  1988年,朱鹏汉离休了。72岁高龄的老人,为眼科事业奋斗了半个世纪,该是享享清福的时候了,组织上给了他军级首长的优厚待遇,又分到了一套五室、140平方米的专家楼房。可他有福不享,大钱不挣,偏要带着老伴回到家乡,先是举办眼科专修班,后来又帮助组建了这所医院,被聘为名誉院长。
  一幌18个月过去了,这所医院接待辽阳城乡,全省以及来自全国各地患者一万余人次,收留住院治疗的700多人,使350多名患者,重新见到了光明。
  朱教授常到缺医少药的山区,为农民群众治病。辽阳县东风、小屯的卢素琴、卢素娟、卢素晶姐妹三个和卢素娟13岁的女儿,都患了先天性白内障,朱教授的医术,使两代人第一次见到了光明。几个月的婴儿做白内障手术是最难的,可是凡找到朱教授的,没有一个被推出去的,而且做一个成功一个。辽化一个5个月的男孩,患先天性白内障,曾抱到沈阳、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几个大城市的有名医院,都说治不了,而在这家医院却手到病除。
  高龄老人的白内障病比较普遍,但因年老体弱,一般医院感到手术困难,朱教授为了让他们能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先后为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做了40余例手术,都重见了光明。辽阳纺织厂,一位89岁的退休工人叫朱维玉,双目失明已经6年了,到过许多医院,都说年龄大了,不能治了。当听说辽阳回来一位专治眼睛的老教授,便抱着一线希望来了。朱教授认真检查确诊为白内障,经过手术,使老人重新见到了光明。
  老教授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凡是经过朱教授和眼科医院诊治过的患者,一致地赞扬:他们不是把眼睛盯在“钱眼”上,而是把“心思”放在解除患者痛苦上。挂号收费却只收三角钱。遇到急诊时不分班上班下,也没有白天、晚上、节假日、星期天之分,而是随到随收,随找随到。弓长岭一位17岁的女患者被人打成眼球破裂,需要及时抢救,这时正是半夜时分,朱教授闻讯起床,诊断后,刻不容缓地组织人进行手术,使姑娘保住了眼球。
  朱教授经常告诫医护人员,凡急诊只要找来了就要收下,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住院拿压金,是当今医院的正常制度。这个医院从未因患者压金不够,住不进医院而延误抢救时机。朱教授常说:“钱不够先看病,救人要紧,不然怎么能体现是人民医院呢!”辽阳县沙岭的一名患者患化脓性全眼球炎,找到朱教授,收治后,因家中生活困难,免交了150多元医疗费,对个别经济属实困难的患者,医院都给予照顾。
  有的患者为了感谢朱教授和其他医护人员,有送钱、送物的,都被拒绝。一次,一患者为感谢救治之恩,把一大摞“大团结”塞进朱教授的衣袋里,朱教授急忙把钱掏出去生气地说:“我要为了钱,就不到这来了。”
  40多年的部队生活,使这位73岁高龄的老人,依然精力充沛,每天8小时接诊患者,忙时中午也不休息,晚饭后便开始写作,审编稿件,直到深夜。他生活简朴,平易近人,沈阳家中那么好的条件,也只有星期天同儿孙们享享天伦之乐,星期一还要起大早赶回辽阳接诊。
  毛泽东同志说过:“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一个纯粹的人,一〓道德的人,一个脱〓级趣味的人,一个〓于人民的人。’老〓朱鹏汉,不正是这〓人吗!

知识出处

辽阳日报

《辽阳日报》

出版者:辽阳日报

出版地:辽阳市

《辽阳日报》于1956年9月1日创刊,是中共辽阳市委机关报,每日出版。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彦仲
责任者
朱鹏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辽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