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在黑土地上的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辽阳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420020210001862
颗粒名称: 奉献在黑土地上的人
并列题名: ——新立屯村庄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岁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0年辽阳市灯塔乡有一个小村,人口541人,土地面积1564亩,这里曾经是最穷、最乱、最荒凉的地方。如今,这穷乡僻壤却变成了一个千万产值,百万利润,富饶、美丽让人羡慕的乡村了。这里象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农民。
关键词: 辽阳市 奉献 黑土地

内容

蕾云、剑轶
  灯塔乡有一个小村,人口541人,土地面积1564亩,这里曾经是最穷、最乱、最荒凉的地方。如今,这穷乡僻壤却变成了一个千万产值,百万利润,富饶、美丽让人羡慕的乡村了。这里象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农民。
  说起它的变化,还得把历史拉到10年前。那还是70年代的最后一年,一个响亮的名字在新立屯人们心中陡然崛起。一个干炼、豪爽的男子汉——魏保威被推到了领导岗位。他担任了灯塔乡新立屯村党支部书记,成了百姓们的“保护神”。
  魏书记到任后,他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整顿。他抓集体经济,发展企业。他说,“有了集体经济,这个集体才有活力,才有后劲。”又抓了农民的水浇地耕种和副业生产。穷则思变,几年后,这里富起来了。农民在物质得到满足之后,人们的精神食粮向哪里索取?村委会改善了下点小雨就成烂泥塘的3000米土路,并栽2000多棵树苗,美化了生活环境;同时办起了农民业校,建起了文化室,普及了文化知识、科技知识和道德教育,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
  为了做好人的教育工作,魏书记抓住一个经常酗酒闹事、一个歪打官司邪告状的典型,经常找他们谈心,为他们安排了工作,并对他们提出了约法三章。这一行动农民受到了很大触动,村里安定了,治安工作连续5年无案件。
  “个人富了不算富,让全村人都富起来才是目的。”魏书记常这样对村干部说,他首先拿出2000元送给了敬老院。1988年又把他应得的几万元奖金,分给了大家。村委会又投资36万元建起了一处具有现代造型的教学楼,中、小学生可免费读书,并规定:有考上大学的,每人发50元奖学金;对学龄前教育更为重视,不惜高薪聘请幼教老师,并为20多个孩子每人发一架电子琴。谁能想到,过去穷得叮噹响的村子,如今进入了高层次教育。一位8旬老人面对新建起来的教学楼说:“这得给他塑像啊……”是啊,魏书记开发智力如此重视,从中透视出他心灵底处的宏图之志。
  为了让农民在这个集体中充分地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责任感,村里成立了社会保障委员会和社会保障甚金会。包括优抚、文教医疗、孤老、贫残等〓服务组,农民得病车接车送,医疗费超千元者村里报销50%;为免去老人们的后顾之优,在重阳节时,村发了告村民书,召开了老人大会,宜布了村成立免费寄骨室,宜传了火葬的益处;为减轻农民负担,免去了村民们很多费用,在能源紧缺的情况下,村一次结算了全村的能源费。在农民感到社会主义优越的同时,魏书记说,别的税都可免,每人6元的农业税一定要交。交农业税就象党员交党费一样,这是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义务。
  村委会为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占领农村这块文化阵地,他们先后增设了综合游艺室,农民在闲暇时可打乒乓球、台球、克郎球、麻将、象棋等,每天几十人聚在这里;村每年搞大型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定期外请名演员到村演出。在市级文明村篮球比赛中,新立屯村夺得了第6名。几年来,村文化事业投资达几万元,受益非浅。
  在新立屯村蒸蒸日上时,有的单位想高薪聘魏保威,并给他办农转非户口,他拒绝了。他说:“我们不是为了挣钱,只想在这块黑土地上扎扎实实地为村民做点事业。”听说魏书记不走,我们就放心了。
  如今新立屯村已今非昔比了。就连农民平时说话都和过去不一样了,他们开口谈生意,闭口比先进。人的素质有了根本的改变,精神文明在这里充分地体现着它无穷的能动力……
  愿勤奋耕耘在这块黑土地上的人们相信,将来的日子会更加富有和美好。

知识出处

辽阳日报

《辽阳日报》

出版者:辽阳日报

出版地:辽阳市

《辽阳日报》于1956年9月1日创刊,是中共辽阳市委机关报,每日出版。

阅读

相关人物

蕾云
责任者
剑轶
责任者
魏保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辽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