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汇报(摘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辽阳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420020210001711
颗粒名称: 关于我国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汇报(摘要)
分类号: G210
摘要: 对教育工作中的若干问题,做出的汇报。
关键词: 本溪报 我国教育 问题汇报

内容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我受国务院的委托,就教育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作如下汇报。
  一、关于我国教育工作的基本状况
  在发生了今年春夏之交的严重事件之后,如何正确地估计我国教育工作的基本状况,这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也是确定今后工作方针和任务的重要依据。总的说,应当充分肯定四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教育事业的巨大成就,充分认识教育工作中的失误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对教育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党和国家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根本指导思想,提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保证。
  在有11亿人口、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为我国,普及9年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难点。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全国范围内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9年义务教育。到1988年,我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15%,在校学生巩固率达到96.9%。除城市外,已有1326个县通过了省级人民政府普及初等教育的检查验收,约占全国总县数的66.8%,在占全国人口80%的地区普及小学教育。前几年困扰中小学教育的几个突出问题,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从1981年到1988年,全国修缮改建校舍2.6亿平方米,总投入达319.2亿元。大多数地区教师的待遇有改善,少数地区有了明显改善,这些地方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稳定,一度严重外流的状况得到缓解。中小学生中途辍学蔓延的势头有所控制。
  十年来,经过调整和改革,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很快。到1988年,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总数占全国高中阶段学生的比例已从1978年的7.6%升到42.7%,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状况,为我国各条战线输送了大量适用人才。
  高等教育的发展迅速。198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已达1075所,在校本专科学生270.1万人(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函授、夜大学学生63.5万人),在学研究生11.3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0.8倍、1.5倍和9.4倍。连同成人高等学校在内,我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日近400万人。十年来,普通高等学校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324.6万人,超过建国后前30年的总和。到1988年,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已培养硕士110148人,博士2956人。高等学校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了科学研究。
  函授、夜校、广播电视、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的发展,对提高亿万劳动者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起了积极作用,受到社会的欢迎。
  在农村,实行了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教、科、农结合的试点取得了明显效果。“燎原计划”已在786个县、2870个乡的范围内开始实施。原来单纯面向升学的农村教育体制已开始向当地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转变,为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教育发展的路子,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在充分肯定我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必须看到,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较,我国教育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有的问题比较严重。我们在工作中也有失误。当前比较突出的是: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轻视德育的倾向比较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管理松弛,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程度不同地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侵蚀,情况比较严重。在事业发展方面,教育结构不够合理,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效益不够高;教师待遇偏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程度不同地脱离实际,教育质量不高: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纠正工作中的失误,逐步解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整个教育事业纳入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
  二、关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
  近几个月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教委会同各地党委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认真贯彻执行中央(1989)4号文件精神。对广大青年学生,我们本着热情爱护、严格要求的方针,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对于一般地参加了游行、罢课、绝食、声援活动的师生,不予追究。目前,学校局势比较稳定,总的趋势是向上的。当然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是长期积累造成的,一些深层的问题更不是靠短期工作可以奏效,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需要做长期艰苦的工作。我们拟采取如下几项措施:
  (一)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职工队伍政治思想建设。高等学校原则上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要把主要精力放到保证中央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加强党的建设和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上,校长要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中小学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上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德育工作和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并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
  (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过程中去,努力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逐步形成大中小学相街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的,符舍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德育新格局。
  (三)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
  (四)完善政策导向,加强学校管理。
  (五)拟订有关法规,依法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关于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问题
  今后十年内,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规模、速度上,应当避免大起大落,努力做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结构选择上,应当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到突出位置:同时,有计划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地区发展布局上,应当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出发,区别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区域性教育发展战略。在实施步骤上,要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采取分阶段推进的方针。
  四、关于教育体制改革问题
  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今后改革的方向是:在发挥中央主管部门规划指导作用的同时,加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决策权和统筹权,以及中心城市和县对于中等以下教育的统筹管理权,让学校在国家法规指导下享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加快立法进程,改革计划体制,加强和完善宏观管理体系。
  我国的办学体制应以国家办学为主体,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包括公民个人办学,并欢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在大陆捐资助学。由于法规不完善和监督不严,一度出现的滥发文凭、乱办学等混乱现象,已经引起注意,并且正在逐步解决。
  在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面,从1986年开始改变统包统配制度,实行在国家计划范围内学校与用人部门供需见面。与此同时,在少数学校进行了适当定向、双向选择的改革试点。实践证明,实行“洪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了教育改革和用人制度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
  需要说明的是,“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是为了扩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计划范围内的选择余地,并不是不负责学生的就业。对于实行“双向选择”分配的学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积极指导学生择业: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自己的择业取向,到基层、到农村、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去工作:国家在治理整顿期同要采取人才保护政策,按毕业生人数下达增干指标,保持一定的人才储备。总之,对于合格毕业生,只要服从国家需要,国家将负责分配他们适当的工作。
  五、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近十年来,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是:
  重视发展师范教育和在职教师培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在“七·五”期间国家安排了专款,用于发展师范教育。各级地方政府也普遍增加师范教育经费,努力改善师范院校办学条件。1979年至1988年,全国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和中等师范学校为中小学培养了280多万名毕业生,充实和加强了教师队伍。同期全国有240万名在职教师参加了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院(校)、函授、夜大学的进修学习,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改善工作条件。教师几次调整了工资,特别是对中小学教师,国家给予了特殊政策,包括实行中小学教师教龄津贴制度、班主任津贴制度,把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提高百分之十,允许各地根据财力情况实行超课时酬金制度,等等。
  建立表彰和奖励教师制度。仅今年全国就有30万名教师受到各级政府和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的表彰,其中约有2万名优秀教师受到国家教委、人事部和全国教育工会的表彰。
  为了解决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加强师资培养,大力办好师范教育。要制订特殊政策,如增加师范专业奖学金,免收学杂费等,吸引优秀中学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鼓励各类大专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除师范院校外,有条件的综合大学等其他科类院校也应承担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要十分重视校长的选拔和政治业务培训,努力使校长成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专家。
  实行符合教育工作特点的教师工资制,逐步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达到在国民经济12个行业中居较高水平。教师工济水平不搞全国“一刀切”,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情况,在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基础上,提高本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在工资总额包干的前提下,允许有条件的学校进行内部工资制度改革试点。
  改革教育系统劳动、人事制度。学校在定任务、定规模的基础上,定编定员,精简人员,使师生比例趋向合理。社会各方面要积极协助安置学校转移下来的人员。
  六、关于教育经费问题
  解决教育经费问题,要从我国国情出发,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体制。初步想法是: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本着优先保证教育发展的原则,逐步提高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在治理整顿期间,对教育必须采取保的方针,教育经费不能压缩,还应适当增加。
  要通过征收用于教育的税和附加费。
  鼓励厂矿企业、社会力量和群众集资办学,适当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建立校产和开展勤工俭学,设立教育基〓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增加社会和个〓教育的投入。
  国务院要制订多渠道集资的有关法〓以法律形式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与〓长。同时,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七、关于当前教育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
  (一)关于控制普通高等教育事业的〓展规模问题。
  近十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事业〓很快。但是,也出现了片面追求数量,〓追求高层次,学校及专业重复设置等种〓题,这既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也造〓结构性浪费。为此,拟采取以下两项措〓。
  (1)严格按计划招生。
  (2)严格控制增设新的高等学校。
  (二)关于中小学勤工俭学和高等〓社会服务问题。
  中小学勤工俭学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70%以上中小学诙复和发展了勤工俭〓动,使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能适当参〓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也有少〓入,有利办学条件的改善。今年国务院〓了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发展中小学勤〓学若干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政〓限,教师经商的问题已经解决。此外,〓学校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向学生乱收费〓今年各地普遍进行了检查纠正,情况有〓好转。对少数重点学校降低录取分数线〓自费中小学生的问题,也正在进行整顿。
  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应区别不同情〓本着“兴利除弊”的原则进行整顿。今〓等学校在社会服务工作中,要认真贯彻〓院文件精神和治理整顿的有关方针政策。〓指导思想上,必须把保证和促进教学与〓工作放在首位。那种纯粹以赚钱为目的〓降低教育质量为代价的错误做法,必须〓制止。
  (三)关于出国留学生工作问题。共派出公派留学人员(包括国家公派和〓公派)6万多人,其中访问学者和进修人〓万多人,研究生约2万人,大学生1千多人〓期自费出国的留学人员2万多人。到目〓止,已学成回国的近3万人,其中访问学〓进修人员占95%以上。派遣出国留学人〓对于吸收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缩小我国同世〓达国家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起了积〓用。但是,在出国留学生工作中,也存在〓突出的问题,有必要认真改进这方面工〓。
  我国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仍将继续,〓且逐步扩大。我们将按照“按需派遣,〓质量,学用一致”的方针,继续派道出〓学人员。今后。在国家公费留学人员中〓增加选派在第一线工作、政治和业务优〓访问学者。博士生的培养应基本立足于〓内;在学科结构上以应用学科为主:要〓政治和业务考察,保证派遣人员的质量〓于自费留学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对于〓成回国的留学人员,要为他们创造必要的〓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时,也要相应地改〓国内培养的博士生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在平息反革命暴乱之后,我国政府〓表示,对一些留学人员在不明真相的〓下,参加过游行、集会,有过一些过激言〓等一般活动,一律不予追究。在这里,我〓特别指出,公派留学人员要回国服务,这〓国际惯例。中美双方也确认中国公派留学〓员学成后应回国服务两年。在对一些公派〓学生回国服务的实际问题上,我们采取了〓情达理的态度。但令人遣憾的是,在美国〓统否决了美国参、众两院《1989年紧急放〓中国移民法案》后,美国政府又决定通过〓取行政手段。实施国会通过的法案中对在〓的中国学生的全部措施。我们对美方违背〓美教育交流协议,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动,将不得不被迫在适当时候作出必要的〓应。
  (新华社北京1月2日消息)

知识出处

辽阳日报

《辽阳日报》

出版者:辽阳日报

出版地:辽阳市

《辽阳日报》于1956年9月1日创刊,是中共辽阳市委机关报,每日出版。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铁映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