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的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辽阳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420020210000571
颗粒名称: 贺子珍的路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文讲述贺子珍陪伴毛泽东走完一生最崎岖坎坷的路,却没能与毛泽东走完应属于她的幸福之路。她离开毛泽东后来到苏联,在苏联受到虐待,身体和精神都收到伤害。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其付出亦可称伟大。
关键词: 辽阳报 贺子珍

内容

〓她实在忍〓一个多小时〓埋葬儿子〓里静静地〓任凭泪水尽
  〓学习生活很〓,她的同学〓点行李,准〓珍万分地〓,她出来学〓为了有朝一日回到中国,更好地工作吗?但是,她已经没有家了,她将何所归呢?再说,她能够坦然地面对毛泽东另有爱人的现实吗?她怀念祖国,而又不敢回到祖国。正在她思想矛盾重重的时候,听到王明追随者那里传来的风言风语:有的人到苏联来,名义上是学习,实际上混日子,混牌子,混两年以为同去就可以捞到什么东西了。这些话,在贺子珍的心里,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他们并没有直接说出贺子珍的名字,也没有说什么人没有学到东西不能回国的话。但贺子珍明显地感到,他们所指的这种人中,肯定有她一个,成者主要指她。她突然自卑起来,似乎这两年她果真在混日子,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她不敢回国的思想更强烈了,已经不只是怕见到属于他人的毛泽东,而是学无所成,愧对祖国了。
  贺子珍终于决定留下来。她在苏联国际儿童院东方部工作,教在那里读书的孩子学习中文。就这样,过了一年多。
  不久苏德战争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烧到了苏联〓国土上,一直蔓延到莫斯科城下。所有留在苏联的各国共产党人,都疏散到苏联东部的伊万诺夫市,国际儿童院也搬到了那里。贺子珍、毛岸英、毛岸青,还有在皖南事变后送到苏联来的娇娇,都转到这里来了。
  伊万诺夫市已经属西伯利亚地区了。这里,冬天来得特别早,春天又来得特别迟。漫长的冬日,气温达到零下45℃度,朔风凛冽,风雪交加。贺子珍刚到那里,似乎到了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连空气都好象冷得凝固起来似的。由于战争,燃料缺乏,她对这个城市最突出的一个感觉,是冷。走在街上感到冷,回到屋里仍然是冷,钻进被窝里也不暖和。她在〓里开始了另一种形式的艰苦的战争生活。
  为了抵御侵略,苏联一切转入战争的轨道。苏联共产党要求,所有旅居苏联的外国同志都要支援前线。东方大学已经停办,生活费也停发了,每个人都必须用劳动所得去购买分配的食物。贺子珍接受的任务是为红军打毛衣、织袜子。她在永新福音堂学校读书时,在劳作课上学过织毛活,这种劳动能对付着干。毛活是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要求的。比如织袜子,每天要完成三双。虽说要打的毛线都很粗,但一天打三双还是很费工夫的。她每天晚上总要打到深夜一两点钟才能睡觉。
  困难不只这一些。战争带来了食物的匮乏,每天,贺子珍只能领到很少一点面包,大人还好克服,小孩子就忍受不了了。三个孩子在国际儿童院,每天早餐只有半片面包,一碗玉米粥;午餐和晚餐只有一片面包和几颗蘸盐的土豆。每到周末,孩子们回到她的身边,就象一群嗷嗷待哺的雏鹰。
  (67)

知识出处

辽阳日报

《辽阳日报》

出版者:辽阳日报

出版地:辽阳市

《辽阳日报》于1956年9月1日创刊,是中共辽阳市委机关报,每日出版。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行娟
责任者
贺子珍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