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送红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8684
颗粒名称: 他们为何送红匾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1年1月31日,大洼城乡出现一桩新鲜事儿:全县1990年度文明单位红匾得主名单公布后,得匾单位还未做好迎红匾的准备,38个失匾单位党政领导竟庄重地摘下已挂了一年的红匾,乘专车送到获匾单位。
关键词: 红匾 文明 标准

内容

本报记者 张永杰
  1月31日,大洼城乡出现一桩新鲜事儿:全县1990年度文明单位红匾得主名单公布后,得匾单位还未做好迎红匾的准备,38个失匾单位党政领导竟庄重地摘下已挂了一年的红匾,乘专车送到获匾单位。这是为何?
  记者来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域舜和文明办副主任李春海告诉记者:因为他们在送匾中可以得到许多。
  他们介绍说:1982年,全县创建文明单位评比活动刚一开始,各单位比较积极,红匾争夺比较激烈。后来,因为标准“一刀切”和红匾“终身制”,许多原来基础好的单位轻而易举便能得匾,挂上了就摘不下来。致使红匾“失效”。
  1985年,县里破除红匾的“终生制”,重新制定了评比标准,调动了各个单位的积极性。年末名单一公布,得匾者欢欢喜喜,失匾者有的垂头丧气,打发人把匾退到县里了事,有的不服气,把着匾不放。为此,每当评比结束,县和场乡领导都耍做失匾单位领导的工作,帮助他们找差距,定措施,带领他们把匾退到得匾单位去“取经”。儿年的得得失失,一些失匾单位悟出了一条经验:送匾换“经”。他们征得县里同意后,主动把匾送到得匾单位,换来“真经”。
  1989年,县里引进竞争机制,使评比标准科学化,各个行业、单位对红匾的得与失都有紧迫感、危机感。那个单位失了匾,他们都不放过送匾的机会,去取“真经”。一些失匾单位领导很乐观地说:我们失去的是匾,得到的是“真经”。
  1989年冬,县交通局所属的长途客运站发生重大车祸,局党委书记、局长亲自摘下保持了多年的红匾送到县里,听取批评意见,又带入跑了许多家安全工作搞得好的企业去“取经”。1990年,全局大搞“安全生产”、“满意杯”、“建功立业”竞赛,一举捧回了县首届“表率杯”。
  前进食品厂曾连续多年获得红匾。1990年因市场疲软,经济效益仅差一点点没达到得匾标准而痛失红匾,厂领导带人走访多家效益好的企业,诚心求“经”,制订出了新的市场战略规划和产品开发计划,力争今年把匾夺回采。
  吴域舜副部长兴奋地说:红匾的摘摘送送、得得失失,使全县出现了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红匾大流动”局面。流动的速度越快,“两个文明建设”的步伐越大。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以来,全县获匾单位达500多个(次),失匾单位400多个(次)。
  看来,这38个单位对红匾是“送在必得”的。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永杰
责任者
吴域舜
相关人物
李春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大洼城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