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荒人知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8254
颗粒名称: 大荒人知道
并列题名: ——记大荒农场党委书记、场长李洪清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1年2月21日盘锦报登载文章介绍了盘山县大荒农场党委书记、场长李洪清的事迹。这是一位在国营农场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基层领导干部。他牢记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带领群众奋力改变农场面貌,做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奉献。
关键词: 李洪清 农场 面貌

内容

编者按 这篇通讯介绍了盘山县大荒农场党委书记、场长李洪清的事迹。这是一位在国营农场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基层领导干部。他牢记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带领群众奋力改变农场面貌,做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奉献。落实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实现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奋斗目标,需要有更多的象李洪清这样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的领导干部。
  在春初、在秋末,雁群惊叫着从天空中飞过,或“人”或“一”,井然有序。整齐的雁阵,使人们不禁要赞美领航的头雁。盘山县大荒农场党委书记、场长李洪清就是优秀的领航“头雁”。
  “千万不要写我!干点事天知道、地知道、大荒人知道就行了……”不管李洪清怎样拒绝,我们还是探访到了关于他的故事。
  (一)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可是1986年10月大荒所属的得■、小荒两个分场却是如此荒凉的景象:由于低洼和盐碱,成片的野草吞噬着孱弱的庄稼;而野鸡、野兔等野生动物却在这里寻到了一个“极乐世界”。,
  村落里很多农民往车上装家当,正含泪告别生养他们的地方。李洪清心如刀绞。“你们分场搬家的有多少户了?”“32户”,“你们分场搬家的有多少户?”“27户”。他几乎是含着眼泪问两个分场的干部。
  “我对不起你们!”李洪清对搬迁的农民说,“但是我希望你们三年两载后再搬回来!”李洪清改变大荒落后面貌的决心早已下定。大荒农场有30000亩低洼盐碱的低产田。按其自然规律和其它地方的经验,改造低产田唯一的办法是“旱改水”,可是“旱改水”给这里人们心上留下的创伤导致人们誓死不改。那是1982年,大荒农场大面积搞起了“旱改水”,人们几乎是累弯了腰,可是那年因为严重干旱,各河系干涸,弄得改水不成,旱田又未种上,结果颗粒不收。
  如今要搞旱改水,难度该有多大?小荒分场的干部是那样的保守,李洪清把他们撤掉,派去的书记与场长是农场的机关干部。李洪清只交待他们一句话:必须改成!
  他把得胜分场当成“旱改水”的试点单位,那年秋天,他把全农场的机关干部、中学学生、各厂工人全拉到得胜,展开“旱改水”的会战,还调来其它分场的农工。“为什么让我们帮他们干?”
  “今年你帮他,明年他帮你,同舟共济你就干吧!”
  他当总指挥,谁敢离开工地?从早干到天黑,8天没下工地,把小荒 1000亩、得胜2400亩低产田改成水田。
  第二年秋,小荒、得胜均传来喜讯:平均亩产由过去200多公斤猛增到400多公斤,人均收入由过去的200多元,猛增到 800多元。
  李洪清的最大收获是获得了一呼百应的威信效应。到去年为止,全农场的30000亩低产田被改造完15000多亩,全场的平均亩产田过去的150多公斤猛增到400多公斤。人均收入由过去的300元左右猛增到1030元。
  农民群众的心里从此爆发出一种深刻的革命,那就是改造低产田成了人们的自觉行动,大荒人要一口一口把尚剩的15000亩低产田吃掉。今年脱谷交根还没全结束,小荒分场党支部书记范茂永、场长陈福生,没有上级发动,自己带领本分场群众向低产田开战,他们吃住在工地大干20大,把800亩低产田改成水田,另修砌一座桥涵。在这个分场当了多年支部书记但没改变家乡面貌的刘洪文大为感动,他吃住在工地为修桥看料30个昼夜,不要报酬,他把这叫做对小荒的还债。
  如果说年洪清果断实行旱改水的决策为改变家乡面貌立了大功的话,而他在抗洪抢修保卫大荒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战斗中立下的功劳应属特等。1985年8月24日,陈家乡小柳河失守,大水象猛兽一样向大荒扑来。“组织群众逃险!”李洪青则对全场人民发出号召:根据水情实际我们能抗得住,不能逃!在800名壮劳动力被两名主要领导带到外地抢险只剩他一人的情况下,他带领老幼病残近千人迎险而上,去加高加固一条上水渠的大坝,人们满布在防线上,奋力抢修,他在16公里长的防线上来回巡逻指挥,他真的喊破了嗓子,说不出话来,可是此时大水已从一条下水涵洞攻了进来,是堵还是撤?他手里抱着一根木桩放不下,就用脚去指挥——狠狠地踢了一位民警一脚,那民警替他发号施令:坚决堵住这个涵洞!水中即刻形成一堵人墙,涵洞堵死了!大面积庄稼保住了!房屋财产保住了!
  李洪清的脚指挥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二)
  大荒农场交通不便,经济困难,发展场乡企业困难重重。但是他要帮助群众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致富。并提出在技术上负责指导,资金上予以扶持,种子上帮助选购,销路上负责联系。1987年6月份,他亲自主持召开现场会,让大棚户介绍致富经验。几天后,他到得胜村去发动。可是这里交通不便,群众更担心的是既便大棚生产搞起来,生产出鲜菜也可能因交通不便卖不出去。李洪清了解到这个分场的干部群众的畏难情绪后,竟与分场的干部们打起赌来:你们分场能够建成10万平方米的大棚,我就是头拱地也要张罗钱帮助你们建成一条柏油路!”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李洪清不发话”群众了解李洪清说到办到的性格,分场干部们逐家逐户做动员,结果竟有180户人家搞大棚,面积达18万平方米。大棚搞起来了,李洪清的筑路基金也筹备齐了,一个大建村级公路的战斗随即打响了,耗资60000元,总长3公里的柏油路真的通进了得胜分场。第二年,平均每户大棚收入达2600多元。农工何玉梅扣大棚200平方米,收入达3000多元。群众手中拿到大把大把的票子时,个个面带笑容。
  李洪清在发展大棚生产上给群众大力支持,有人便问:你这样“公助”对发展国营农场的经济有什么益处?李洪清说:群众富有什么不好?物质变精神,精神又能变物质吗?随着群众收入的增加,他在大力兴办福利事业上大显身手,当年对李洪清提置疑的人领略到了他所说的话的真实内涵。
  李洪清除向上级申请资助外,广泛发动群众集资办教育,几年来先后投资200多万元用于对校舍的维修翻建,基本消灭了险房校舍;先后投资30多万元用于卫生院的建设,设备、器械的购进,使场办医院不仅可以进行X光透视,拍照、也可以进行B超、脑电图检查,这里也有富起来的农民的贡献;全场投资60多万元用于自来水的建设,如今全场已有8000多人吃上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卫生水。此外还办起了标准很高的敬老院……
  三
  大荒农场党委副书记王振明的办公室与李洪清的办公室紧相连,有人经常问他:李书记呢?
  “你找他做啥?”
  “看病!答话人多么理直气壮!有困难的人找李洪清从来就是这般理直气壮,李洪清把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办起来也理直气壮。他不是医生,只因为他早年在沈阳某警卫队当兵时,结识了医大、陆军总院的一些名医,于是看病者纷纷找他前去“走后门”。人命关天,先后有300多人找到他,他无一拒绝。
  有位姓任的外迁户搬到大荒农场不久,生了重病,那人是家中的唯一劳动力,来到此地举目无亲,手中无钱,只等无常索命。李洪清听说后,亲自坐车把那人送到沈阳,治好他的病,场里又为那人解决了1000多元的医疗费,住院的饭费竟由他的战友支付,事后他自己去做答谢。别人找他知道他叫李洪清,可是他有时竟记不得对方的名字。
  场里一位干部的爱人生了重病,他听说后立即坐车送到沈阳,中途吃饭、到沈阳挂号全是他付的钱。
  李洪清本人身患冠心病,心脏常常出现偷停。一次他犯病,面色苍白,四肢无力。这时农场多种经营科陈友崎的爱人生了重病,请他陪去沈阳,家人说啥也不同意,可是他竟忘记了自己在发病,帮助陈友崎到沈阳给妻子确诊,因病情较重,需住院治疗,可床位紧张,跑了很多医院都无法安排。李洪清带病又从沈阳辗转到锦州,为病人办理住院手续。
  副乡长张玉香患心率过缓症,他亲自给送到北京治疗。人们说没有李洪清,张玉香早就没命了。
  李洪清对许多人都可以做出爱的奉献,而家人和亲友想借他点光那比登天还难。在生产队解体时,他的一个妻侄找到他,要他在生产队卖胶车时给说句话。话音刚出口,李洪清就激了:你有钱就买,无钱就罢,让我去说话占便宜,群众会怎样议论你和我?
  李洪清的儿子在县水利局下属一个站里干了多年,每天工资核2.80元,可是每天上下班返往的车费要花3元钱。儿媳是个农民,没有工作。李洪清有能力把儿子的户口办到城里,也有能力在县城为儿媳找到工作,但他都没有办。
  因李洪清两袖清风,他才一身正气。于是班子男不管哪位成员搞什么越格的事,叫他知道他都毫不客气。对班子中出现的问题,他从不“修修补补”,而是大胆地进行批评,大胆地揭露矛盾。所以大荒农场党政企领导班子是那样的坚强、廉洁……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百录
责任者
郭春华
责任者
李洪清
相关人物
范茂永
相关人物
陈福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盘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