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辟新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7802
颗粒名称: 自我发展辟新径
并列题名: ——盘山县吴家乡农机管理服务站发展纪实
分类号: F327.65
摘要: 1991年1月8日盘锦报登载的关于盘山县吴家乡农机管理服务站发展历程的文章。
关键词: 拖拉机 固定资产总值 综合服务体系

内容

本报记者王森
  盘山县吴家乡农机管理服务站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已初具规模。现有职工30人,建筑面积1346平方米,拥有链式拖拉机6台,汽车一台,标准油槽车一台,130客货两用汽车一台,油罐9个,储油能力60吨,设有修理间、零件商店、对外加油站和机耕队,固定资产总值达60万元。该站基本形成了农机管理、机具维修、油件供应、技术咨询、人员培训、代耕代运综合服务体系。
  1984年,这个站的全部家底只有360平方米破旧房屋和一台旧轮式拖拉机,固定资产只有5万元。当时,由于经营单调和管理不善,经济十分不景气,花钱靠贷款,内赊外欠资金达5万多元,几乎面临破产的边缘。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1986年乡党委和乡政府对农机管理服务站的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了领导力量。新班子组成后,他们在总结前段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一靠深化改革,二靠自力更生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硬是在困难的条件下辟出了新途径。
  首先,他们从治理整顿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内部改革,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强化了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全站从站长到工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和具体职责范围,压缩了非生产人员,使人人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站内各摊,按不同业务和工种,一律实行目标管理和经济承包,完成指标者奖,完不成者罚,成绩突出者上浮一级工资。几年来,先后有三名职工上浮一级工资。他们还建立健全了各种财会管理制度,切实做到了开支有计划,报销有审批,实行群众理财。为了提高职工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业务知识,他们还坚持了学习制度。业经几年的努力,全站职工队伍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先后有六名同志获专业职称,两名同志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五名同志参加了刊授党校大专班学习。
  改革带来了生机后,他们又大胆地调整了生产经营服务领域,在保证本乡油件供应、机具维修,搞好农业生产服务的前提下,广开门路,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面向社会服务,不但搞活了经济,还为自身的发展积累了资金。他们先后开展了油料议购议销、农副产品代购代销、运输服务、培植树苗、承包井位和办机耕队等多种经营项目。
  经过全体职工的辛勒劳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该站五年累计盈利56万元,从而使他们结束了花钱靠贷款的历史,并走上了自我发展的道路。
  吴家乡农机管理服务站原在国堤脚下,房屋破旧,且位置偏僻,交通闭塞,由于近年来经济状况好转,他们从发展农机事业出发,于去年在盘海公路北侧建一座新站。
  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在建站中自己动手设计,自行施工。全站职工起早贪黑,顶风冒雨,积极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之中。房基自己垫,砖头石块自己搬,油库、围墙自己砌,电器管道自己安,水泥地面自己打,门窗玻璃自己上,油漆涂料自己刷,凡是自己能伸手的就全部自己干。从破土动工到基本竣工,只用55天,一座全新的机站拔地而起,总建筑面积达868平方米。基建实际投资11万元,除木瓦工外,其它均未雇工,仅此,就节省费用5万元。今年,他们又投资4万元,建机库168平方米。
  几年来,由于他们以改革为动力,强化了内部的经营管理机制,坚持以农为主,综合经营,以副养机和勤俭办站的原则,较好地处理了分配与积累的比例关系,使农机管理服务站获得了新生。职工年平均收入达3000元,居乡直之首。此外,他们每年还免费供应职工两吨取暖煤,午间在站就餐不收费。五年来,累计上缴利润6.4万元,固定资产总值由1985年的5万元增加到60万元。
  几年来,吴家乡农机管理服务站走出了低谷,并改变了站貌,职工的精神状态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连续三年被乡评为精神文明单位,去年又进入了县市农机优质服务先进行列。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盘山县吴家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