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7227
颗粒名称: 巨变
并列题名: ——大洼县捐资助教纪实
分类号: G529
摘要: 1990年11月09日,盘锦报刊登了大洼县捐资助教纪实。
关键词: 教育 捐资助教 办学条件

内容

刘爽
  在大洼,过去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光腚院,破草房,没有树,没有墙,不用问,是学堂。”可如今变了样:大院套,漂亮房,有树又有墙,有的学校是楼房。
  这个巨大的变化,包含着全县各级领导的心血,也溶注了全县34万人民的汗水。
  “人类进步,教育先行,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这是县委一班人的共识。但是,说则容易,办则困难。全县要达到《办学条件标准》尚缺2500万元。按全县常规方法办事,这笔资金需要10年时间才能解决。怎么办?是等靠要,向上级伸手,还是发动群众,自筹解决。大洼县的决策者们选择了后者。
  1990年5月23日,县委,县政府召开有各场乡镇党、政、企主要领导、教育助理、中小学校长参加的贯彻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细则》的动员大会,会议提出,办好教育,利在当今,功在后世,向全县发出了捐资助教的号召,并当场由县政府与各乡镇签定了责任状。时值插秧大忙季节,全县的中心工作就是插秧会战,县委、县政府提出:稻苗重要,人苗更重要。为了落实规划,县乡两级政府都抽出专人搞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制定实施指标,边插秧,边规划。
  为了使捐资助教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全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发动,使捐资助教活动家喻户晓。仅几天的时间,捐资助教活动就在全县城乡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这次捐资助教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全县场乡镇级副职以上的领导干部每人都捐款200元以上。有了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广大群众也都慷慨解囊。从6月5日到7月20日,仅45天时间,就落实集资计划614万元,加上教育附加费,全县共筹集到办学资金820万元。
  “有米先给孩子吃,有钱先为教育花。”这是田家镇党委提出的口号,全镇干部群众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在集资兴学活动中,他们行动最早。这个镇的大堡子村计划集资8万元,由于广大群众积极踊跃,捐款实际上收到87500元,超额7500元,村委会决定,利用这笔钱为小学建一栋现代化的太阳能教学楼。
  田家镇的行动受到社会的普遍赞扬,他们在捐资助教方面为全县带了个好头。
  新建乡民政助理戴俊学,女儿患脑瘤花掉1万多元,他甚至准备卖房子还债,而为了改变办学条件,他却毫不犹豫地借款捐资150元。赵圈河乡孤寡老人杨作邦,从自己微薄的积蓄中拿出50元钱捐给教育基金会,表达出老年人对子孙后代的深情厚意。
  西安生态养殖场场长、全国劳动模范李正龙,西安种禽场场长、全国劳动模范李振铎,几年来曾多次为教育捐款,这次他们所在的两个单位又各为教育捐款1万元,李正龙和李振铎每人又为教育捐款1000元,充份表现出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当代农民企业家的风采。
  二界沟镇是个比较富裕的渔业镇,但办学条件却一般化。为彻底改变办学条件和学校面貌,镇党委和镇政府经过充分发动,全镇6810口人,人均为教育捐款50元,共集资30万元。他们用这笔钱建起一座1800平方米的太阳能式教学楼。在全镇捐资助教活动中,镇党委书记王连才、镇长冷晓光每人各捐款500元,为全镇的干部群众带了个好头。
  党和政府重视教育,人民群众关心教育,尊师重教已在大洼县蔚然成风。可喜的事实激发了全县5000多教职员工的极大热情,全体教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履行着为祖国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洼人深深懂得这个真理,县政府制定的《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中明确提出:到1992年,全县校舍外部条件和内部设施全部达标。目前正在兴建中的校舍大多数都是高标准的太阳能教室,全县各办学单位正在为实现下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花园式学校而努力奋斗,到1996年,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会得到更大的改善,教育质量也必将有一个更大幅度的提高。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大洼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