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变奏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6571
颗粒名称: 荒原变奏曲
并列题名: ——记辽河油田热电厂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0年8月29日,盘锦报刊登了辽河油田热电厂历尽坎坷,走过20年的光辉历程,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关键词: 热电厂 发展 经济

内容

张金明
  这就是从前的荒原?
  前不久,一位久离故地的老人来到热电厂的土地上,他眨着昏花的双眼,透过晶莹的泪水模模糊糊地看到一座座规模宏伟的建筑,老人不禁惊愕道:“出海市了!想不到这亘古的荒〓也……”
  我告诉他:“这不是海市蜃楼,这是真实的景象!”
  建筑在这里的辽河油田热电厂占地面积183.6万平方米,是盘锦唯一的热电联产厂家,在平衡东北电网负荷以及辽河油田的开发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厂职工的努力已经是硕果累累。累计发电41.07亿KW H,供热1571GJ,创工业总产值2.89亿元。
  熟悉当地掌故的人说:“你们的脚下曾经是海底呀!”这句话使我放开了遐想的翅膀,飞得很远很远。当年人们在地下挖出的无数碗大的贝壳,在阳光下金光四射。这就是佐证。于是,人们折服了,难怪在荒草深处,往往隐藏着一块块雪似的盐碱地,尽管地理环境发生了沧桑巨变,然而,我们的脚下平均海拔也不过2.8米。1970年,当热电厂的蓝图就要在这里变成现实的时候,大自然奉献给我们的只有涝洼塘,最深处在 2米左右,沼泽遍布,没有一块可以立足的土地,连蚊虫都大得出了名。
  要建厂,就得把40多万平方米的地面平均垫 高0.8米,热电人硬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明天。
  雁飞千里,头雁在前。1970年初夏,一个矮墩墩的胖子风尘仆仆从抚顺来到盘锦,他就是杨圣志。人们很难想象这位热电厂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竟是年仅27岁的小伙子。
  当晚,杨圣志把来自沈阳、抚顺、盘锦的几位建设者集聚到一起,设“宴”款待他们。要创业,先喝一杯壮行的酒,几块砖头凄合在一起就算餐桌,大碗、茶缸、壶盖、瓶子“光”的一声撞在一起,酒下肚了,脸上泛起了红晕,话也多起来:“小杨,有你带头,前面就是火山我们也能闯过去!”杨圣志激动了,声音变得沙哑,开始宣誓:“在共产党员面前,困难算什么!”就这样的性格,这样的队伍,700多天后,土建施工和安装全部完成。
  春华秋实。
  1973年6月19日机组带满负荷并网发电,这块人迹罕至的荒原奏出了醉人的乐章,奇迹般地升起了希望之光。
  热电厂历尽坎坷,走过20年的光辉历程,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1973年3月11日凌晨,一号炉正在点火试运,20分钟后,职工向总指挥李向荣同志报告:“吸风机轴瓦温度过高,怎么办?”“解体大修!”李向荣当即作出明确回答。就在这时,“轰”的一声巨响,可怕的事情发生了。380V母线室由于天然气泄漏发生爆炸,母线室一、二段六千伏4米平台被炸毁,锅炉后部7米平台被冲坏,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总指挥李向荣等3名同志当场遇难。热电人付出了血的代价!六零河水汩汩地流淌着,调子变得低沉哀惋,如泣如诉。
  出炜是最早的创业者之一,现在已经是满头银发,脸上也失去了先前的光彩,眼角密密匝匝地扯出一道道皱纹,他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那是1974年春节,晚上9点多钟,我和马景援同志被叫到厂内,厂长张希桐带着焦急而又为难的神情说:“盐酸剩不多了,仅能维持到大年初一的晚上。如果接不上,就要被迫停机。”我知道火力发电是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盐酸的。
  张厂长介绍完情况后,要求我和老马去锦西化工厂催酸,当晚动身。
  这是除夕之夜啊!人生能有多少个除夕?我和老马二话没说,吃完饺子坐着李权开的大卡车就出发了,家乡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五颜六色的烟花和爆竹声在为我们送行祝福。
  一路上,冷了,就抽支烟暖和暖和;困了,再抽支烟提提精神。道路不平,我们又急着赶路,剧烈的颠簸骨头架子像散了一样。大年初一的早晨,太阳还没从地平线上露出头脸的时候,我们就到了锦西化工厂。买到酸,来不及吃饭就到铁路部门联系货运。等我们完成任务回到厂内时,已是繁星满天的夜晚了。可当看到处处灯火辉煌,一片节日气氛,听到发电机组仍在不停地发出隆隆的响声,我的眼睛湿润了。
  田师傅凑近我的耳朵告诉我:“这个除夕我记得真啊!”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朴实的性格,它使我想起了被人们称为老黄牛的苏德利。关于他的故事很多,我最感兴趣的是“傻透气”。
  1976年8月的一次党委会上,工会主席王能冲宣读了厂救济委员会写的《关于超标准救济苏德利的申请报告》。苏德利是厂多年劳模、优秀党员,全家〓口人只靠 60几元的工资维持生活,而且他父亲病重卧床几年,现已生命垂危。全家每月只买30斤细粮,留给老人吃,余下全换粗粮。苏德利春夏秋冬总是一身打了补丁的劳动布工作服一双高腰黄胶鞋。鉴于这种情况,党委批复:同意救济80元,由组织部代领并前往慰问。
  组织部一行来到苏德利家中说明了来意,并表示慰问。苏德利的老伴用颤抖的手接下了80元钱。 谁知老苏下了前夜班后,知道此事好大不快,责怪老伴说:“你有什么资格收组织上的钱?”妻子流泪了,他也流泪了。
  苏德利没要救济钱,却落得个“傻透气”的名。
  当你来到热电人中间,你就会感到这里有一股巨大的向心力,风吹不垮,雷打不动。
  1975年2月,在7.3级的大地震面前,热电人克制了求生本能,没有一个人离开工作岗位,保住了盘锦地区唯一的电源,保证了盘锦化肥厂、辽河油田沥青厂、辽河化肥厂的生产用电。
  热电人艰难跋涉了20年,用勤劳和智慧在过去的荒原上建起了一座中型电厂。
  进入八十年代后,热电厂面临着“僧多饭少”的严重现实,怎么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热电人荡起双桨,在改革的激流中泛起了一串涟漪。
  “向管理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成为厂党政班子工作的主旋律。
  1985年,在全厂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网。
  1988年进入国家二级企业。
  1989年技术改造工程接近尾声,两台具有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的燃气轮发电机组安装和调试基本完成,具备了点火条件,整个生产流程全部投入自动化控制,它将给热电人带来新的希望。
  20年来,热电厂先后五十多次受到市级以上嘉奖,1977年空气预热器改造获辽宁省重大科研成果奖。目前 3号机炉正在加紧安装,向兴隆台集中供暖的热力网工程和热水养鱼工程即将完成。
  夜色降临了,月光中的辽河油田热电厂像被牛乳洗过的一样,显得深邃高雅,蝉儿在灯影里弹奏起来,预示着美好的明天。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金明
责任者

相关机构

辽河油田热电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