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龙腾飞的双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6512
颗粒名称: 辽河油龙腾飞的双翼
并列题名: ——记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0年8月22日,盘锦报刊登了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发展史。
关键词: 储量 地质 油田

内容

甄鹏
  稀油。稠油。高凝油。
  背斜。断块。古潜山。
  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第三系。
  ……
  
  我敢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读者对这些术语相当陌生,又不感兴趣。然而,油田的科技工作者却像熟悉自己的五官一样热悉它们,像“小皇帝”的父母珍爱子女一般珍爱它们。
  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七年三月,一百零八名大庆人开进了辽宁的“南大荒”,搭起绿帐篷,树起探索的旗帜,立志解开辽河盆地的地下之谜,向国家奉献宝贵的油气。
  铸造辽河油龙的双翼
  23个春秋过去了,辽河油田的科技工作者一直在与它们周旋、较量。一次次寻踪觅迹,一次次苦思冥想,一次次山穷水尽,一次次又柳暗花明……凭着执著,凭着坚韧,他们一层层撩开地下油龙神秘的面纱,,一笔笔描绘出地下宫殿缥渺的轮廊,一条条劈开油流奔涌的大渠。地质储量,原汕产量,伴随着一千多颗炽热心脏的跳跃,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洒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数千口油井的设计蓝图,倾注了他们的智慧甘泉;上万层油层的射孔方案,凝结着他们思索的果实。辽河油田“油老三”的丰碑,铭记着他们伟大的奉献!他们无愧为辽河油龙腾飞的双翼!
  23个春秋,1940项科技成果诞生于辽河油田研究院这并不宽敞的大院,扎报辽沈大地开花结果,飞往江南塞北播种繁衍。历年来,该院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8项,省、部级奖34项,局级奖359项,获专利19项。
  23年,他们在辽河这个小型断陷中发现了18套含油层系,找到了22个大、中、小型油气田。在找汕(勘探)理论与实践上,获得了5个重大突破:
  ——突破寻找“大庆式”面积大、分布稳定、储量多的整装油田的框框,发现了以兴隆台为代表的复杂断块油田。
  ——突破寻找构造油气藏的模式,在西部斜坡找到了,面积大、层系多、储量丰富的大片地层油气藏,曙光、高升、欢喜岭,最初3年就发现2亿多吨储量。
  ——突破新地层找油的套路,在七八亿年前形成的老地层中发现了高产油气藏。
  ——突破密度大、粘度高的稠油藏开采关,发现了一大批稠油藏,年产量达458万吨,促进了辽河油田的大发展。
  ——突破含蜡量高、凝固点高的高凝汕藏,年产量达220万吨,丰富发展了复式油气藏的理论。
  23年,他们在采油、采气(即开发)理论、实践上创造了4个一流水平:
  ——摒弃汕田开发早期注水的传统,创造了利用天然能量,适时注水的典范。双台子汕田天然能量充足,开发中滴水未注,保持稳产10年,46口油井累积产油290万吨。10年开发不注水,全国仅此一例。
  ——引进热力采油理论、技术,创造了适合辽河油田特点的开采方式、采油工艺,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在世界石油史上写下1600米井深的稠油、67 ℃固点高凝油开采成功光辉的一页。
  ——油田开发过程中深入研究,及时调整开发方案,综合治理特殊区块,获得了巨大成功。锦16块的主力油层,原油地质储量约3000万吨,早期注水开发,59口油水井,3年年产油保持在70——80万吨;初次调整后,92口油水井,6年年产量保持在90——100万吨;再次调整后,133口油水井,年产油保持在75万吨,被誉为“5个平方”(公里)的奇迹。
  ——不断深化对地下情况的认识,挖掘老区潜力。1983年以来,通过复查老资料,反复研究,重新解释,在老区找到1亿吨储量,相当于一个高升油田。
  推出向“断块”进军的勘探方针
  1971年3月。黄金带。一栋简易房。一伙穿“道道服”的人在争吵、辩论。墙上挂着图纸,桌上堆着资料,地上摆着岩芯、岩屑。一天、两天……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已有资料的反复分析,人们渐渐地趋向一种意见:辽河油田属断块油气田,勘探开发方针必须以“断块”为出发点。
  “断块”,这个今天的地质工作者看来十分简单的概念,当时却耗去了他们4年的光阴。为此,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不必说吃商粱米、喝“鸭子汤”、住“干打垒”的艰苦,不必说技术的落后、设备的简陋、资料的缺少,单是勘探的徘徊不前就够他们痛苦的了:
  Z1井落空。
  Z2井、H2井没油。
  黄金带干了两年未出3个平方(公里)。
  X1、 X2井获工业油流,X4、 X6、X8井却油星未见。
  那是怎样的境地?好比孤军被困于万马军中,前杀后砍,左冲右突,总有小小的胜利,却看不到突出重围的希望。
  怎么办?怎么办?
  张林生默默无言,这位曾在Z3井钻探中提议加深钻探,发现了热河台油层的功臣在思索。
  这到底是怎样一个油田?油田的边界在哪里?含油面积有多大?地质储量有多少?
  这一连串的问题苦苦地缠绕着地质工作者的心。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他们边学习、边讨论、边开“诸葛亮”会。你提一条建议,他说一种看法,我献一个推测。终于,他们迈出了极其艰难的一步:辽河油田是一个大型背斜、小型多变式的断块油气田。
  今天,他们对“断块”的认识水平、操纵能力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为,辽河的“断块”实在太多了,好比一个瓷盘摔到地上,再踏上几脚、敲上几锤,大大小小,七零八落。这些“断块”,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启迪了他们的智慧。
  敲开辽河盆地任丘的殿堂
  1978年冬。兴隆台。一片绿色的板房。万籁俱寂的夜幕下,一个小人物在忙碌着。工作台上摆放着一台显微镜、数十块岩石薄片,堆放着许多书籍、岩块。只见他两眼紧贴显微镜,一动不动,好似一尊雕像。稍顷,他抓起一支铅笔,画了一个大大的“?”,又把头伸向那小山似的书堆……
  他叫何登骥,是区域室的一名极普通的研究人员,此刻,却做着一个伟大的梦;寻找辽河的“任丘”。
  “任丘”,这个1975年一经发现就轰动中国石油地质界的古潜山油藏带给人们多少欢欣、多少希冀,又带给人们多少疑惑、多少失意。
  许多人淡忘了往日的梦,何登骥却深藏在心中。几年来,他经常去山地观察岩石露头,到省内外搜集地质资料,逐一建立辽河盆地所有钻遇老地层井的刻面,全身心地痴醉于七八亿年前的岁月,寻觅古潜山的蛛丝马迹。
  反复地观察,多方的分析,何登骥肯定了一点:辽河盆地底层有震旦亚界(任丘型古潜山的重要标志),3年前报废的S2井的井底地层就是古老的震旦亚界地层。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因为,在这之前,人们只认为那是距今3000多万年的第三系。
  何登骥的见解如巨石击水,泛起了许多涟漪。当时任辽河局党委书记、为辽河油田的奠基和创业付出了巨大艰辛的地质专家王涛激动了,寄予了新的追求:尽快拿下辽河的任丘。童晓光从构造角度研究曙光古潜山,获得了重要成果。其他地质人员复查岩屑、复查资料,向着古潜山的神圣殿堂进军,得出了有价值的新认识。
  局长邓礼让果断决定:上钻机。1979年1月2日,与S2井相距不远的S古1井开钻。2月13日,钻达目的层,紧接着试油求产。
  “日产原油447吨!”2月16日,人们盼望己久的时刻终于到了。喜讯传开,油田一片欢腾。何登骥和他的同事们激动不已,心底呼喊着,古潜山,古潜山,我终于认识了你。
  打那以后,辽河盆地迎来了发现古潜山后的春天:一个个“任丘”被拿下;石英岩油田被发现;结晶岩油田群喜获高产……西北东南,遍地盛开古潜山之花,把那腾空而起的油龙点缀得格外喜人。
  走过天真烂漫的青春岁月,告别蓬勃发展的辉煌时期,辽河油田正步入健康的壮年期。“长期持续稳定发展”——1990年2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领导、专家和油田的最高决策者给辽河油田定下了这样的发展战略,并选定了两大措施:管理、科技进步。
  目前,辽河油田面临后备资源不足、老区递减过快、资金短缺三大困难。研究院的老年、中年、青年科技工作者们将继续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不断推出新的、先进的技术,创造“少投入、多产出”的新纪录,维护、保养好辽河油龙那巨大的双翼,使之飞得更高、更远、更美……
  辽河油田物探公司海滩队司机李大凤驾驶美国产的水陆两用车连续作业五年,大大超过出厂使用期限.由于他精心保养,经常检修,使这辆机车处于完好状态,连续两年被评为公司红旗设备。树兴摄
  职工献一计企业出「黄金」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甄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