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效益带来经济效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5884
颗粒名称: 人才效益带来经济效益
并列题名: ——田家镇投资办学育人才的调查
分类号: G529
摘要: 1990年5月19日盘锦报登载的关于田家镇投资办学育人才的调查文章。
关键词: 办学任务 教育工作 教育资金

内容

董杰 本报记者 刘德天
  闻听大洼县田家镇继1987年全民捐资助教12万元之后,今年4月又第二次捐款45万元。我们到镇里采访,如下数字令我们惊奇:因城乡建筑占地,耕地面积1989年比1984年减少6000 亩,粮食总产却增加522.5万公斤;场镇工业1984年产值169.3万元、利润3.6万元,1989年产值4700万元、利润402万元;社会总产值1984年2208万元,1989年超过1亿元;人均收入1984年600元,1989年1100元。镇党委书记张玉明说:人才效益带来了经济效益。有钱要花在教育上!
  土地实行联产承包的1984年,有两件事对党政企领导班子触动很大:有些老队长的种稻产量不如有文化懂技术的小青年;镇里的啤酒厂将国外先进的生产线引进后,有了“千里马”,尚无“千里人”。他们感到了人才的缺乏。当时有一时兴的作法是“不惜重金招聘人才”。他们效法解决了燃眉之急。但同时又得出了新的结论,塘里的鱼,如果只知取,势必穷尽,只有大家投苗放养才能用之不竭。于是,投资办教育,自行育人才的方略产生了。
  为了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党委制订了“包校议教制”。党政企三个班子的成员每人承包一所学校,学校工作的优劣与政绩挂钩。教育工作成为党委会上的热门话题。
  有了领导保证,“方略”又如何实施?
  ——多渠道筹集资金。他们冲破单纯依靠国家的思想,调动农场和村集资兴教,干部群众捐资助教集资办学的积极性。1985年以来,全镇上下从资金上向教育倾斜,共向教育投资468万元。这其中包括1985年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投资25万元建一所镇职业高中;1989年将原定建办公楼的102万元用来建一所3000平方米的中学教学楼。由于进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把办好小学的任务交给了村,明确了任务,签订了责任状。去年以来,每个村给小学拨10亩实习地。有些村给学校解决生产资料,有的村委会组织人力帮助学校育苗等等。群众把这看成是造福子孙的千秋大业。在今年捐款活动中,小锅村86岁老党员吴景芳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50元;共青团员苏春辉捐款200元;村民阎宝民手中没现钱,献出大米200斤……
  ——抓成人教育。一是抓岗位培训。对场镇企业职工进行全员培训。请来有关方面专家教授讲课,派员到省城、外省和国外学习。1985年以来,为场镇企业人员举办轮训班96期,4500人参加学习,外出学习的80余人次,达到大专水平的11人,达到中专的32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镇职业高中和8个村的技术班,1985年以来,共办种植、养殖、农机等各类学习班210次,受训人员27000人次。1985年以来,工农两条战线共培养出各类人才500多人,其中150多人成为企业管理人员,375人成为技术骨干。二是抓就业前教育,扭转过去企业用人直接从社会上招收的作法。职业高中从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学生。“职高”根据企业生产需要设置课程,“职高”毕业后方可入厂。“职高”已毕业的3年制的92名毕业生,已有89名成为企业骨干。
  ——抓普及教育。改善办学条件,5年来翻建校舍10所,更新桌椅1250套,装备4个实验室,购置一批电教、体育设备,购置图书 7000册。提高师资水平,全镇已花10万元用于教师在职培训。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地名

田家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