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铺路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5753
颗粒名称: 致富路上铺路石
并列题名: ——大洼县前进农场党群共富活动采访记
分类号: F329.0
摘要: 1990年05月01日,盘锦日报刊登大洼县前进农场党群共富活动采访记。
关键词: 大洼县前进农场 党群共富 采访记

内容

在大洼县前进农场甜水村到处都可听到这样的赞扬:咱这儿,党员象个党员样!共产党员在群众心目中有这么高的威望,从何而来?
  甜水村是运输专业村。1989年,人均收入1000元,群众生活水平普遍大提高。村民诚恳地说:“咱村奔富道,全靠‘车头’带啊!”他们说的“车头”指的是党员们。全村17名党员,大都和贫困户搞起党群共富小组,效果都挺好。
  1980年春天,张祥元一家三口从山东沂水县迁到这,一根扁担两个箩筐挑来了全部家当。1985年,村党支部开会,号召党员带头富。张祥元同妹夫搭伙买了辆四轮拖拉机搞起了个体运输。3年多的光景。他果真富起来,手头有了积蓄。 1988年初,农场党委号召全农场开展党群共富活动。张祥元回村后,联系了吴凤友、毛国军等5户贫困户组成了党群共富运输队。大家最愁的是没钱买车。张祥元把自己的存款拿到队上,加上大家借的钱买回了车。这时,又遇到了新难题:光有车,没活干。张祥元得知这些情况后,四处奔波为大家找活源。一时找不到新活源,他就把自己正干的活让出来给大家干……
  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全队6户都富了起来。每户一年纯收入1万多元。张祥元等4户盖起了新房。毛国军原先穷得叮当响,如今盖起了5间楼座子,娶上了新媳妇。村里哪家有难事找上门,张祥元从不含糊。这几年,他借出的钱总额达1.6万元。
  今年立春后,田家分场农工马廷福站在承包地里,眼前又浮现出去年夏季的一幕。几十年没见过的大旱,马廷福田里已插完的秧苗全部枯死。分场提出翻地重插秧的补救措施。这时家家都在忙田里的活,别说找人借牲口,就是花钱也没处雇去,在这紧要关口,老共产党员、人称“独臂大把”的邵成贤来到马廷福的承包田里,顶着炎炎的烈日,独臂扬鞭,一垄一垄翻着地……马廷福眼泪哗哗淌下来,半天才说出一句话:“关键时候,还得党员哪……”
  邵成贤运输小组里的几户贫困户,谁家车胎坏了、哪户买牲口缺钱,他都主动帮忙。全组每台车每年收入4000多元,当年全部脱贫。
  田家分场位于田家镇中心,种地拉脚摆小摊的,干啥都有,但全分场32名党员和群众分岗不分心,党群共富活动一直搞得有声有色。
  早在1984年,分场党支部就开展了党员一帮一联户共富活动。后来发展成一个党员帮四邻。1988年春,又分行业组建了21个党群共富小组。1989年,全分场总产值840万元,总收入376.8万元,人均收入1200元,是1978年的5倍多。
  土地承包到户后,马圈子村一度出现“党员不党员,各种各的田,各走各的路,各挣各的钱”的倾向。群众中流传:“党员作用不行了,支部说话不灵了。”党支部书记孙文贵要求全村23名党员都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化为搞好党群共富活动,保持同群众的血肉关系上。
  刘洪国原是生产大队长,1982年退休。党支部把帮助金庆国脱贫致富的任务交给了他。提起金庆国,村里没有不摇头的。他30多岁了,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老婆要离婚。有人劝刘洪国说:“你刚富起来,贴他边非陷进去不可。”刘洪国说:“我作为党员,在群众想富没门路时,要敢于趟路;在群众奔富路时,要肯于铺路。”刘洪国对金庆国说:“庆国呀,党的政策这么好,可不能再走邪门歪路啦。从今儿起大叔帮扶你,你一定要干出个样子给大伙看看。”
  第二天,刘洪国把自己开垦出来的8地让给了金庆国。并给他讲做人的道理和科学种田的知识。天旱,刘洪国把自家的水泵拿来给他用。在刘洪国帮助下,秋后金庆国的地单产650公斤,收入7000多元。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喻奇
责任者
王小林
责任者
张祥元
相关人物
吴凤友
相关人物
毛国军
相关人物
马廷福
相关人物
邵成贤
相关人物
孙文贵
相关人物
刘洪国
相关人物
金庆国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前进农场党委
相关机构
党群共富运输队
相关机构
田家分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山东沂水县
相关地名
马圈子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