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欢喜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5489
颗粒名称: 今朝欢喜岭
分类号: F327
摘要: 1990年3月3日盘锦报登载关于欢喜岭的发展的文章。
关键词: 欢喜岭 产业 发展

内容

·张素霞
  欢喜岭是依海之地,据讲,它的来意是由渔民们打鱼归来上岸,停船休息的地方。
  看来,多少年来,欢喜岭的欢喜只能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赋于的特定意义罢了,而更多的人没有享受到欢喜岭的欢喜。远的不说,七十年代这里还是泽水浩瀚,苇荡无垠,真正在这里欢乐嬉戏的应该说是鱼鸟蛇虫。这里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经济很落后,一位老石油回忆说:“十几年前,从兴隆台到欢喜岭要从石山绕过,道路崎岖不平,坐车紧跑也得4到5个小时”。
  十年前,辽河油田刚刚开进欢喜岭的时候,使原本供不上嘴的菜类更加短缺,吃菜成了难题。辽河油田为解决职工生活问题,曾经从广州、河北运菜来供给职工生活,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广州的一车菜运来欢喜岭要7—8天,河北的要2—3天,花费了许多的人力、物力和运力,换来的也只是青菜变黄菜、鲜菜变烂菜。
  现在则不然了,油田的路四通八达,油田的人南征北战。一天跑个千八百里,就连在这块地上土生土长的庄稼人走起路来也脚下生风,从欢喜岭坐车只用一个小时功夫就到了兴隆台。有人道:交通是发达的象征,有路不愁没钱了,欢喜岭的人坐上四通八达的车,一天功夫走出了上千里,回来时把远方、把城里的发达全带回了欢喜岭。欢喜岭有了百货商店,欢喜岭有高楼大厦,欢喜岭有了文化场所,欢喜岭也有了交易市场。吃、穿、用这一整套,欢喜岭人不比城里落后一点,穿的花花绿绿,用的洋里洋气,吃的营养中意。
  就说吃菜这个过去曾为钻井、采油工人面临的难题吧,现在也解决得很好了。1986年,钻井二公司的170多名家属组织在一起,改稻田为菜田,在203亩土地上种植蔬菜,品种逐年增多,现在有了27个品种。冬天吃菜他们靠的是大棚里的蔬菜生产。别小看大棚,在这里产出了红红绿绿的蔬菜有13个品种之多。春节前夕,正值天气寒冷,滴水成冰,原野一片枯黄。然而,你脚步一踏进钻井二公司的蔬菜大棚里,温暖扑面,蔬菜种种样样,有果有花,红的是西红柿,绿的是黄瓜、云豆等,蛋黄色的大圆球球是菜花。菜花,正是成熟季节,从大棚的一头向另一头望去,条形的如刀切的大片菜花地好气派哩!蔬菜技术员王斌告诉我,菜花生产给价格带来了变化,原来5元1公斤,现在1.4元1公斤,菜花在塑料大棚中种植,在盘锦地区还是绝无仅有的。其它蔬菜还有芹菜、蒜苗、云豆、小菠菜、小白菜、生菜等嫩嫩绿绿青油油生机片片,是冬天里的春天呢!欢喜岭人想吃菜,只要拎个篮子出去,回来时应有尽有。春节前,钻井二公司的蔬菜大棚向人们提供10万公斤蔬菜。如今欢喜岭的人为此高兴极了,结束了过去吃菜难的历史,真是变了,那时欢喜岭吃菜要东奔西走往回倒腾,现在东西南北的人来到欢喜岭,还要把这的菜带,往外地。
  人们能吃上这种种样样的鲜菜,总是忘不了那些种菜的人。170多名家属用肩担水把菜浇绿,冬天还得烧开水,担着去棚里,一路上寒流北风,等把水挑进了蔬菜大棚的温度,正是蔬菜需要的不冷不热的生长温度,家属工说得好,没有辛苦能换得幸福吗?还有种菜技术员王斌,一门心思研究种菜,培育了许多油田人爱吃的品种。过去北方少见的结球生菜也生长在欢喜岭的土地上。还有辽椒一号产量高、产值也好,人们喜欢吃。人们爱吃自己人种的菜,不仅方便还新鲜,价格便宜。
  人们喜欢上欢喜岭这块土地了,欢喜岭还是欢喜岭,只要已经有了实在的内容。这儿的人丁兴旺,除了辽河油田的一二万人常常与当地打交道,还有四面八方的外地人,他们给欢喜岭也带来了生机。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斌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辽河油田
相关机构
钻井二公司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欢喜岭
相关地名
兴隆台
相关地名
盘锦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