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5313
颗粒名称: 张冬梅
并列题名: ——记一位雷锋式的模范共青团员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0年02月10日,盘锦日报刊登一位雷锋式的模范共青团员张冬梅的光荣事迹。
关键词: 共青团员 张冬梅 光荣事迹

内容

吊张冬梅
  甄质
  腊梅迎霜斗雪开,
  花落尘世香不衰,
  铁骨铮铮顶风立,
  一身豪气慰我怀。
  一九九〇年二月九日
  辽河,松辽平原的母亲河,汇集了千沟万壑的力量,挟泥带沙,日夜奔流。她滋润了两岸千万百亩土地,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的人民,铸造了无数位英雄儿女。奔流着,奔流……
  如今,在辽河与大海的交汇处,在盘锦大地,又出现了一位英雄的辽河儿女,她就是张冬梅。
  红梅傲雪开
  “死,要死在高峰上,倒在英雄的行列里。”
  ——冬梅日记
  天空下起入冬后第一场清雪。午夜后,在北风呼号中,雪花惊恐地飘散,小树痛苦地扭摆。
  突然,一高一矮两条黑影游蛇般从吴家中学院墙外窜向3年5班女生宿舍。
  这是个不幸的日子。1989年11月17日,学校停电。放学后,住宿生陆陆续续回家了。张冬梅、徐艳梅、齐跃想到,明天星期六,是正常回家日,今天买蜡点,也要把功课复习好。
  红烛将要燃尽。时针指向23点。3位姑娘放下书本,恋恋不舍地脱衣就寝。当她们进入梦乡的时侯,何曾想到,两只窥视的久的恶狼,正向她们逼进。
  “哐当!”,挡门的自行车被撞倒。3位少女惊恐地睁大眼睛。一高一矮两个人恶狠狠地逼上前。徐艳梅喊道:“你们要干什么?”高个子一手挥拳打去,一手拔出尖刀:“再喊就扎死你们!”此际,张冬梅毫不畏惧,高声喝问:“你们还有没有人性了?”大个凶狠地说:“今晚不听话,全扎死,都烧成灰。”他狞笑着让张冬梅过去坐到他身边。张冬梅用蔑视和仇恨的目光瞪着他,毫不理会,一步未挪。歹徒恼羞成怒:“我数3个数,不过来,先扎死你!”
  “1——,2——”
  数字带着冷冷的杀气,挤出齿缝。刹那间,空气似乎冻结了。
  张冬梅微侧头,紧咬嘴唇,怒视歹徒,双眼喷出灼人的烈焰。
  此时此刻,她在想日记中关于对自己名字的理解么?
  “我的名字叫张冬梅。父母给我起这个名字,是希望我象梅花那样,不怕冷酷的隆冬,傲立雪中。我应具有梅花那样坚强的性格……不要失落那梅花的气质……”
  她在想日记中对于为正义而献身的坚定信念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要死在高峰上,倒在英雄的行列里……”
  “对严寒什么也不要说,就象梅花那样……”
  她最爱梅花了。在她的日记中,出现最多的字眼是梅花;粘贴描绘的饰图中,最多的还是梅花。此际,她正如寒冰风雪中的腊梅,灿然怒放,高洁无畏;
  “3!”大个子歹徒数完最后一个数。
  张冬梅如同花岗岩雕像,纹丝未动。
  歹徒腾地站起!
  冬梅怒目而视!
  高个歹徒挺起匕首,逼向冬梅……
  这是只凶残的色狼!这是个已经变态的杀人狂!他叫刘建伟,是省化建公司临时工。他虽然只有19岁,却有着血淋淋的罪恶史。他曾因流氓伤害罪被判刑两年。获释后,他伙同本单位临时工,比他大1岁的姨表兄柴树安,疯狂残害女性。1989年夏秋之际,在盘山和辽河公路大桥、铁路大桥附近,先后做案十几起,〓劫持的妇女轮流奸淫,恣意摧残。
  他俩作案范围小、次数频,如有一人报案,捕获并不很难,同胞姐妹会免遭蹂躏。
  可悲而又可叹的是,在被两色狼强奸、轮好的人中,有中学生、大学生,有工人,有干部,竟无一人报案!
  刘建伟、柴树安在头一两次作案后,惊恐万状,曾潜伏窥探。见毫无动静,便以加倍的疯狂,更高的频率连连作案,10月间,3天竟作案两起。就在冬梅被害的前四天的晚上,刘建伟路截一妇女,凶残地对其胸腹背连捅40多刀……
  现在,两只色狼的恶爪又伸向3位纯洁的少女。他们带来一桶汽油,妄图轮奸后,杀人灭口,焚尸毁迹。面对凶残至极的恶狼,三少女能不能筑成既保护自己,又保护同胞姐妹的屏障?
  此刻,刘建伟见张冬梅竟敢反抗,顿时兽性大发,强行施暴。他目露凶光,挥起尖刀,“刷”地一声,将张冬梅左胸前背心带挑断……
  柴树安恶狠狠地低吼:“动手吧!”
  在这紧急关头,徐艳梅一跃而起,揪住刘建伟头发,将他仰面拽倒在炕上。齐跃也同柴树安扭打起来。这时张冬梅有机会脱离险境,外出喊人。但她把这个机会留给了同学,自己疾速扑上前,压到刘建伟身上,一边拚命撕打,一边高喊:“快,喊人去!”齐跃在同柴树安搏斗中挣脱外奔,被柴树安一刀刺穿肚子,倒在过道里。徐艳梅见状,急欲下炕奔出。刘建伟怕她喊来人,妄图起身,挥刀阻拦。张冬梅死死压住他,一手揪头发,一手抓向眼。刘建伟见难以脱身,握刀向张冬梅狠狠扎去。一刀两刀……一连扎了五刀!
  鲜血从刀口喷涌而出。张冬梅浴血搏斗,已经如同血人。她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拚搏,不仅表现了维护少女尊严和贞洁的凛然正气,更显示了拚死抓住歹徒,保护同胞姐妹免遭摧残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流星在将要消失的时侯,用生命最后余热,放出灼亮的光,那是生命之美。”
  张冬梅要用自己全部的热血和生命,去实践自己这一庄严的人生诺言。她忍着刀口巨痛,死死抓住歹徒不松手。她绝不能让歹徒再去祸害姐妹们。急欲脱身的刘建伟丧心病狂,掉过刀来,残忍地从张冬梅左胸刺入心脏……
  这时,徐艳梅已经跳下炕,奔出门。柴树安挺刀刺向徐艳梅腹部。她高喊着“救人哪”,跑向值班室……
  惊闻噩耗,匆匆赶来的人们看到:屋里北炕上,冬梅侧卧在鲜血之中。眼睛怒视前方,右手攥拳,左手倔强地向前探出,抓向那逞凶歹徒。她的脸上、臂上、手上、脚上,留下了同凶手搏斗的伤痕和血迹。她的指甲和指缝里抠下、揪下了色狼的皮肉和毛发。冬梅体内喷洒的鲜血,进溅在雪白的墙壁上,犹如一丛凌雪怒放的红梅;心窝喷涌的热血,浸染在洁白的胸襟上,仿佛佩戴着一枚硕大的团徽……
  张冬梅用青春热血和年仅17岁的宝贵生命,不但维护了少女的尊严和贞洁,而且赢得了让同学保存生命的机会,争得了喊人抓歹徒的时间,留取了捕获恶狼为民除害的罪证和线索。
  看着冬梅壮烈的姿态,人们眼睛湿润了。有的忍不住低声抽泣起来……
  这时,刚刚听到消息的张国春老人猛地撂下饭碗,踉踉跄跄奔到学校,挤到窗前。他呆呆地凝望着静卧的冬梅,猛然进出一声撕心裂肺的悲嚎:“冬梅啊,冬梅,你走得太早了啊——”
  做高尚的人
  “外貌美只能使庸人赞叹,而心灵美却能使伟人折服。”
  ——冬梅日记
  村里好多家长常对孩子说:“念书、做人,都得象冬梅那个样。”冬梅是天生的那样吗?
  实际上,她和许许多多孩子一样,存在着弱点和不足。她在《秋的联想》这篇作文里写道:“愿我们每个人,都在春的季节里辛勤耕作,在秋的季节里收获一个饱满的硕果。度过一个有花有果的全人生。”好个冬梅,说得潇洒做得也漂亮,她时时从周围吸取有益的营养,自觉净化灵魂,才使心灵之花开放得格外鲜艳动人。
  1972年农历十一月初八,张冬梅降生在辽河南岸,盘山县吴家乡兴安村一个普通农民家里。她是“老闺女”,自然成为父母的掌上明珠。但父母从不娇惯她,一直履行“第一任教师”的教育职责,用自己孝敬老人、勤劳俭朴、正直善良的一言一行为孩子引路。冬梅把父母身上这些道德品质一一烙印到自己幼小的心灵上。
  那年辽河发大水,村里党员、干部、青壮年,争先恐后跑去抢险。那种舍生忘死保国堤、保家园、保乡亲的壮举,冬梅深深刻进自己的记忆里。
  淳朴优良的家风、民风、乡风,是中华民族高尚品德的浓缩,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张冬梅象吮吸乳汁一样,汲取这宝贵的精神营养,优化着自已的灵魂……
  在村里,冬梅看到有人虐待年迈的父母,十分气愤,她写了一篇《乌鸦反哺所想》的文章,严肃批评了虐待老人的社会现象。她在文章中反问:“乌鸦都有敬爱长辈的美德,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类,难道连鸟类都不如吗?”非但如此,她还常去帮这些老人做事,以实际行动感化他们的子女。
  在学校,同学们总也忘不掉那件事。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见黑板没擦发了脾气。同学们一个个低着头,谁也不敢吱声。张冬梅走上前说:“老师,今天我值日,忘擦黑板了,请原谅。”说完,默默地擦干净黑板。老师严厉地批评说:“以后值日要认真!”“嗯。”冬梅点了点头。这时,同学们眼里噙着泪水,望着冬梅一步步走回座位。有的同学忍不住,掩嘴哭起来。同学心里都明白:今天,哪是冬梅值日啊……
  在家中,她放下书本,抢着帮助父母喂鸡喂猪、洗衣做饭、挑水浇园。有一回,天下小雨,她跟妈妈抢收麦子。妈妈背了两捆,可她一下子背了四捆。风雨中,她摔倒了爬起来,弄得满身泥水,还是接着背。回家换衣时,妈妈见女儿肩上磨出了血痕,心疼地说:“死丫头,干啥都不要命。”
  热爱劳动的好习气,冬梅带到了学校里。运煤植树淘厕所,挖沟修路筑大堤,无论是校内还是社会上的劳动,她回回走在前头,给大家做出了好样子,她见有的同学劳动时躲躲闪闪,便以团支部名义召开“劳动光荣”专题报告会,共同讨论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同学们劳动观念增强了,在以后的劳动中干得很出色,受到学校和乡里的表扬。
  更令同学们赞佩的是张冬梅的俭朴。这个好作风,也是冬梅自小一点一点养成的。冬梅进小学的头一天。放学后,她扯着母亲的衣襟撒娇:“妈,同学都穿新衣服了,给我也买件吧。”妈妈说:“你不是有衣服吗?”冬梅拖起哭腔:“班里就我穿得旧。”妈妈耐心地劝她:“人不能只看外表穿戴,要有真才实学,学习好比什么都重要。”冬梅伤心得落泪了。但母亲的话,却深深地嵌入了她的心灵里,她越想越觉着妈的话在理,在日记中写道:“我知道自己错了,不该跟人家比穿戴。”她渐渐长大了,也从不在穿戴打扮上浪费精力。日记中,她多次写下了这样的语言:“不能光注重外表,心里美才是最重要的。”“勤劳俭朴的美德不能丢,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发扬。”
  上中学后,家境宽裕一些。这时社会上讲究吃穿高消费的风气,侵蚀着一些青年的灵魂。对此,她感到痛心,写了一篇文章进行抨击:“有些年青人,穿上时髦的衣服,烫上风流发式,哼着流行歌曲,打牌、跳舞,活在纸醉金迷的梦里……”“现在我们变得富有了,但不能忘记祖父时代那一双袜子穿了几年补了又补,不能忘了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专谈吃喝,议穿戴,讲时髦,比享受,论待遇,会被历史和社会淘汰。“我不能随波逐流!”
  张冬梅依旧保持俭位朴的好习惯,用实际行动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上初一时,女孩子正时兴穿乔其纱衣裙,她一直没张口向家里要。上初三时,出嫁的姐姐给她买了件乔其纱衬衫。她只在节日里穿,然后洗净叠好。学校考试,中午,别人买糕点吃,买汽水喝,她啃凉馒头就白开水。书包旧得褪了色,她照样背着。学习的笔记本,正面写完了用背面……
  是她爱财如命么?她在路上拣到钱、拾到笔,主动交给老师。有一次到商店买钢笔,冬梅走出门后猛然想起,营业员忘了收钱,赶忙跑回去补上,连连道歉。在有些方面,她大方是“出格”的。每个星期一,冬梅都要带上够一周用的咸菜。大家见她这么清苦,把自己的往菜往她碗里拨拉,她很过意不去。以后吃饭时,她不声不响躲到一边。有一次,家里杀猪,她带了一饭盒猪肉和下货,却捧到了大家面前:“来,吃我的!”边说边往同学碗里夹。过年过教师节,她用从自己伙食费里省的钱,给五保户、老师买年画。同学病了,冬梅用吃饭钱为人家买药。天冷了,她把自己衣服借给衣单的同学穿……
  同学们,村里人,很少看见冬梅穿新鞋新衣服。她总是捡两个姐姐穿小的鞋和衣服,洗刷干净,再接着穿。有一回上学路上不小心鞋跟掉了,拣块石头钉上继续穿。就在冬梅牺牲的前几日,天渐冷了,她父亲张洪昶要给老闺女买双棉鞋,可他还没有来得及买,女儿就永远离开了人间。老父亲痛哭着用双手捶打着大腿:“冬梅呀冬梅,你爸爸好悔呀!我咋就没给你把鞋早买上啊……”
  11月14日,姐姐见她穿的袜子破得不象样,给她三元钱,让她买双新的穿。夜里,冬梅拿过针缝补好袜子。第二天午间,冬梅用买袜子的钱买了蜡烛,拿到宿舍,以备停电时和同学们看书用。三天后,面对冬梅遗体,姐姐痴了似的从头看到脚 ,目光凝住了:还是那双旧袜子,前后打着补丁,眼泪无声无息地一滴一滴地滚落,好一会,才哭出声来:“小妹儿,你好可怜啊,你光想着别人,到死连双新袜子都没穿上……”
  真情洒校园
  各自想着占有,越发得不到满足,各自相互给予,才会感到生命的意义。
  ——冬梅日记
  去年下学期,那天放学后,张丽觉得脑袋昏昏沉沉,回不了家,趴到了课桌上。冬梅走过去轻轻问她:“你觉得哪儿不好?”“头疼得不行…”冬梅把她背到自己宿舍,转身出去买来药,买来月饼,服侍张丽吃下。晚上,凉气袭人。她让张丽睡到自己被窝里,自己和衣而卧,直到天亮。早晨,她用仅剩的一点饭票,为张丽打来热乎乎的饭菜。张丽说:“来,一起吃呀。”冬梅说:“我吃过了,你快吃吧。冬梅饿着肚子,脸上却含着热情的微笑,看着张丽一口一口把饭吃下……这段往事,张丽一提起来就巴嗒巴嗒掉眼泪。
  大家对冬梅感情深,还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得到过冬梅无私而热诚的帮助。寒冬,冬梅早晨起来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同学们打洗脸水。然后把寝室打扫干净。醋暑,她怕同学们喝泡子里水坏肚子,设了个开水供应站。雨日,她把雨具让给同学。那天下大雨,她把自己带的塑料布给张艳梅披上。张艳梅不肯,非要两人合披。路上,冬梅悄悄地把塑料布往张艳梅那边拽,让自己的半边身子在雨中淋着……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这是冬梅的心里话。她不时吸收别人爱的营养,来培育自己的心灵之花。有一天她病了,徐艳梅顶着严寒扶她到医院。那回,一道难题咋也没摆弄明白,赵艳平给她讲了一遍又一遍。中午,同学们带了好菜,都往她碗里拨拉一些……
  冬梅仿佛一部特殊的“变压器”,把别人对自己的温暖,以更高的热度散发出去。同学们生活上有了难处,她伸出了温暖的手;学习上陷入困境,她捧出滚烫的心。
  她找到有效学习方法,毫无保留地告诉同学。一次期考前,冬梅搞到一本《数学复习题解》,她一看,挺实用。第二天,把书拿到学校,对老师说:“这里面很多题挺好,给大家都讲讲好吗?”为了更多人学习好,她奉献了心爱的书。她还把日常收集的马克思、列宁、周恩来、朱德、谢觉哉、高尔基、鲁迅等中外名人有关学习的名言名句整理出来,在班里开了一次“学名言促学习”主题班会。这次会别开生面。大家学名言谈体会。冬梅把陈景润的事迹编成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同学们听。日常,谁遇到难题,她主动相帮。有位同学学习成绩下降。冬梅一次次找她谈心,给她鼓劲,向她讲解学习方法,帮她制订学习计划,使她很快赶了上来。有个男同学退学了。冬梅问他:“为啥不念书了?”他答道:“早晚回家种田,念不念没用。”冬梅说:“八十年代新青年要去当没文化的旧农民,这是丢人的事。即使种地,没文化也种不好。学了知识,干啥都有用。”这位同学在她三番五次的开导下,感化了,又重新背起书包进了学堂。冬梅就是这么个热心人。平常到谁家串门,看到哪家学生学习差,她也急得不行,想方设法帮一把。
  冬梅常说:“要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不但要学习好,还要珍惜班级这个集体,珍惜学习环境。”
  冬天到了。张冬梅在家里打好浆糊,剪好纸条,带到学校。似乎是自然分工,糊窗缝成了女孩子的义务。糊低处还行,糊高处得站凳子上。女孩子家胆小,你看看我,我瞅瞅你,谁也不敢上。冬梅一步跨上前,站在凳子上糊起来。要美化教室,冬梅第一个把家里一盆盛开的海棠搬来。班里新分了笤帚,她用布条裹好边,一针一线,细细缝严。学校厕所脏了,放学后,她顶着呛鼻的臭气,不声不响收拾干净……
  学校开展文体活动,冬梅给老师当参谋,为班长出点子,把班里搞得红红火火。至今,同学们一看到班里那些大奖状,泪水便会情不自禁地涌出。班长武艳梅哽咽着说:“哪个奖状上,没有冬梅的心血呵……”
  心灵的搏击
  如果我们不好好学习,那就等于抛弃青春,虚度年华……我应该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冬梅日记
  早在念小学时,张冬梅就以学习勤奋而闻名全校。她的成绩在班里一直是拔尖的。
  那时,冬梅同哥哥和两个姐姐都在念书,这对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户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冬梅每当看到父母弯腰弓背辛勤劳做的身影,内心都会涌荡起一种无法遏制的情感:“为了供我们念书,老人多不易呀!我一定好好学习,报答父母。”冬梅幼小心灵里这种感情是淳朴而又强烈的,成为小冬梅刻苦读书的一种动力。
  1986年夏天,张冬梅以优异成绩在兴安村小学毕业,考入吴家乡中学。
  进入新学期,张冬梅也步入了青春期,逐渐出落成身段丰满,脸庞红润的大姑娘。一种微妙而又新奇的情愫在姑娘心里悄悄萌生着。这时,琼瑶小说正流行。一向爱读课外书的张冬梅也借来琼瑶书看。在家里,搁下饭碗就看,看着看着入迷了。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听着听着走神了。她心绪烦乱,神不守舍,似乎在渴盼着什么,神往着什么……《在水一方》里的杜小双和朱诗尧,《几度夕阳红》中的李梦竹同何慕天……那种爱得死去活来的情感,拨动着少女的心弦。她在心中描绘着意中人的形象,但现实中又不知哪一个才中意……这位感情十分丰富而性格又比较内向的姑娘,表面上似乎依然如故,但内心里,却时常涌动着感情的涟漪。入夜,她伴着孤灯,在日记本上抄下一段又一段的情诗、情歌。有古代的、当代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时而,她也写作一些爱的诗篇……
  终于,有一件事使她震惊了。一次考试,她的成绩由全班第二名降到倒数第二。张冬梅有几分迷茫,暗问自己:“这是怎么了?”
  她静坐思索,翻书寻觅,找到了答案:青春期这种情愫的躁动,是生理的反应,需要心理的调解。现在不是流行“战胜自我”的说法吗?现在该轮到自己去战胜自我了……
  战胜自我是个很艰苦的心理历程,首先需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
  班主任董国廷看出了冬梅的心思,找冬梅谈话,帮她分析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对她说:“多读些书有好处,但一定要有选择。要多看一些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催人奋进的书。看小说,也要注意去其糟粕,吸取精华;不能被不健康的情调左右、把主要精力用到学习上……”
  老师的话语重心长,引起冬梅深深的思索。张冬梅开始阅读一些伟人的传记,摘抄他们关于如何摆正爱情与学习和事业关系的论述。培根那段“爱情一旦干扰情绪,就会阻碍坚定地奔向既定目标”的至理名言使她受到启发。保尔正确对待爱情,做生活强者的态度引起她的深思。特别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确对待爱情与学业、事业的态度更使她受到感染。渐渐地,正确的思想同她以往形成的自制能力,聚汇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眼前的迷雾消散了,心理的失衡归位了。对于琼瑶小说,张冬梅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评价:“琼瑶的小说脱离现实,没有时代感……一味表现爱情至上,儿女情长……象空中楼阁,漂亮而无基础……”紧接着,她又在日记中写下:“我不能沉湎于儿女情长,不能再随波逐流了,忘记那份不属于我的情……从书本中拾起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张冬梅经历了心灵里痛苦的搏击之后,感到了解脱的轻松,也尝到了胜利的欢欣。她颇为得意地作了一首诗:
  “我曾痴迷于琼瑶的小说
  但都成为过去
  我喜欢真实性的报告文学
  渴望在学海的争渡中取得成功
  渴望得到别人的信任和理解
  充满信心地投入学习中……”
  这时,使她喜欢的,是描写赵春娥、罗健夫、安珂、陈景润的作品了。
  值得赞佩啊,冬梅!你在青春期——这一被心理学家视为危险期的阶段,这一使很多中学生陷入早恋不能自拔的阶段,能在老师的劝导下警醒,自觉用正确的思想强化心理素质,用理智控制了情感。更为可贵的是,冬梅在战胜自我的反思中,对学习目的有了崭新的认识和升华。她在读到列宁“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和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一些论述时,心灵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撼;以前因为父母在家庭困难中仍供自己上学,因而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学习目的,渺小而脆弱,经不起风浪的冲击。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才能有不竭的动力。我家困难,国家富裕吗?但是党和国家每年都要拿出大笔经费用于教育,自己又该如何报答党和国家呢?她拿出心爱的日记本,认认真真地写着:“毛主席把我们比做八九点钟的太阳,勉励我们趁年轻多学知识。是啊,‘四化’的希望不正是寄托在我们身上吗?在青春时期,如果我们不好好学习,那就辜负了毛主席、周总理和老一辈革命家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就不能为‘四化’发出我们青春的光和热……许多革命家、科学家都是少而好学。周总理青年时曾远渡重洋勤工俭学,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他们的光辉成就说明了青年时期刻苦学习是多么重要。我们的青春时期,正赶上为实现‘四化’进行新长征的火红年代。我们也要‘少而好学’,把火红的青春献给火红的年代!”
  “为祖国‘四化’奉献青春,首先要用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张冬梅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的,倍加珍惜光阴,时时用雷锋的“钉子”精神激励自己,挤时间刻苦学习,拚力追回曾一度虚过的时光。
  清晨,曙光微露。冬梅拿个小板凳,坐到家里小菜园边,一个一个地背诵英语单词。
  中午,骄阳似火。冬梅从不午睡,总是拿本书,到校园的白杨林里,温习着上午的功课。
  深夜,寒气袭人。冬梅做完作业,温习好第二天的课程,还要看一些课外读物,看着看着就不知不觉睡着了,第二天早晨醒来一看,衣服还没脱……
  冬梅对知识的渴求,几近忘我程度。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她都毫不退缩。那天早晨,天下起了大雨,冬梅急得直跺脚。妈妈说:“这大雨,今儿就别去了。”冬梅说:“那哪行,耽误一天课,两天都补不上呢!”她看雨越下越大,担心走晚了要迟到,披块塑料布,一头扎入雨帘中。从家到校这段路是泥路,接近十公里。往常骑车上学,虽说坑坑洼洼,用不上半小时便到了。可今天,冬梅觉得这条走了千百遍的路变得漫无尽头。更可恼的是满路的烂泥,鞋底鞋帮,越沾越多,象棉乌拉,沉甸甸的。抬脚一甩,喝!连鞋也甩出去了。冬梅又气又急,泪水和着雨水,哗哗淌下来:回去吧,课上不成;往前走,这倒霉的路真缠脚……她一咬牙,那股倔劲又上来了:“没有苦,哪来的甜。要经得起困难考验,决不能半途而废!”她把鞋一脱,光着两只大脚丫子,“吧唧吧唧”向学校跑去……
  苦学结甜果,冬梅的学习成绩很快赶了上来,列入班内前十名。她的作文,常被老师拿去在校内作为范文。她考入了全校唯一一个重点班。
  理想之花
  一个没有理想之人,就象一片失去光泽的树叶,只在生活的海洋里随波逐流……
  ——冬梅日记
  小学毕业时,班主任曹跃,在她日记本的扉页上写下:“祝你成为栋梁之材。”她问老师,怎样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老师告诉她:“自小就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她边听边点头,把这当成了座右铭。
  在中学,张冬梅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并被选为团支部书记。学习成绩也由差到优。冬梅觉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凝聚着老师辛勤培育的心血。她用一个中学生所能想到的最隆重、最高贵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尊师之情。
  第一个教师节到来前夕,冬梅激动得不得了。她想送老师一张画,又觉得太平常。送个日记本?她摇了摇头:太没意思了。想来想去,终于下定决心:用自己的毛笔字,给老师写一条幅:“辛勤的园丁培育我们成长。”
  冬梅提笔练习,写了一遍又一遍,总觉得不好。她想:“写不出刚劲有力的字,怎能表达出对老师尊重敬爱之情呢?”她去请教擅长书法的张大爷,一笔一划跟着学。当她写到“园丁”两字时,眼前出现了老师为同学们不辞辛苦讲解时那和蔼可亲的面容……当写到“培育”两字时,耳边响起老师严肃的批评、耐心的教导……当写到“成长”两字时,心情更加激动:是老师的培育,使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们能健康成长,凝聚着老师多少心血和汗水呵……她一边想一边写,把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之情,都凝聚到笔墨里,倾注到纸面上……
  老师捧着这张条幅,眼里立时盈满泪花,不由慨然赞叹:“多难得的好学生啊!”
  冬梅并不想仅做个好学生。她对老师由崇敬而向往。
  昨夜一场春雨,校园里那片白杨树林显得更加挺拔秀丽,生机勃勃了。清晨,太阳初升,冬梅便和同学们起来,走到这里。“就要告别了中学时代,咱们在一起谈谈将来好吗?”复习了一会功课,冬梅合上书本说。静静的白杨树林立刻欢快起来。“好,好!”爱唱爱跳的徐艳梅胸脯一挺神采飞扬地说:“我想当一名女兵,大盖帽一戴,多带劲!”文静秀气的齐跃细声慢语地说:“我想考护校,做白衣天使。”“当科学家!”“做名演员!”大家七嘴八舌,兴头十足。说着笑着,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冬梅。冬梅抿嘴一笑:“我要当教师。”她要把所学知识,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在中学里,张冬梅接触面广了,视野也更开阔了。老师讲的,课文里写的,她不仅作为文化知识来学习,对其中的“政治营养”,也如饥似渴地吸取。在学习社会发展史后,她发表了这样的感想:“如果不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要努力提高思想觉悟,树立远大的理想,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改革的潮流中,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人生、理想、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论述,她摘抄下来,经常学习揣摩,擦拭灵魂污点,作为前进指南。她在日记里写下了一页又一页的学习体会和改造世界观的心得。几年来,她写的日记和文章有二十万字。这些日记真实地记录下了她的人生历程。丰富的“政治营养”熏染,联系实际的刻苦学习,张冬梅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逐渐明确和坚定了。她常和同学们在校园的白杨树林里谈论人生的理想。有的对理想充满美好的憧憬。有的说:“讲理想说的再漂亮也没用,还不知是哪辈子的事呢?”冬梅说:“实现理想并不是将来的事,要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她的话象涓涓清泉,渗入同学心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家,共同奔行在人生的最佳轨迹上。
  当社会上一度出现“向钱看”思潮时,她带头抵制:“为金钱和安逸而生活的是可鄙的”;当宣扬色情凶杀、低级下流的书刊在一些青年中流传时,她从不沾边,劝同学们也别看;当一些青年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目眩神迷,不加分析地盲目模仿崇拜,对社会主义缺乏信心时,她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有两种生活,一种是燃烧,一种是腐朽。我愿燃烧,不能腐朽。”
  丹心向阳
  “干任何事情,都要从国家从人民利益出发。
  ——冬梅日记
  喝辽河水长大的冬梅,对家乡的水、家乡的土有深深的感情。念小学时,她刚学会作文写日记,便用能想出来的最美的语言,描绘着家乡春季婆娑的柳枝,夏季盛开的野花,秋季丰收的稻田,冬季多姿的冰挂……
  但冬梅最钟情的是辽河。
  她的家乡在辽河下稍。乡亲们对辽河的感情是深沉而微妙的。缺水时,想它,盼它;来水时,亲它,爱它;发水时怕它、恨它,但又要治它、驯它……
  冬梅最难忘的,是1985年8月。盘锦出现百年不遇大洪水。她亲眼看到,市、县党政领导带着机关干部来抢险,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冒着生命危险来护堤。国堤保住了,但暴雨使好多人家房倒屋塌,洪水使套堤内庄稼颗粒无收。这时,党和政府送来救灾款和物资,省内外人民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解放军帮助乡亲们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七十多岁的张振羽老人对冬梅说:“民国时盘锦也发过大水。那时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场大水,若不是共产党的好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好,别说吃的、住的,连埋尸都找不到干地方。”冬梅连连点头。她觉得张爷爷的话在理,她自己也认定了一个理:“家运连着国运。
  五六个月一晃过去,要过年了。冬梅贪偏着头微微笑着,一字一顿念着门框上新贴的对联:“阳光普照千家暖——东风浩荡万户春——前程似锦。”爷爷问她笑什么?她答道:“爷爷,你看,哪还有受灾的样儿啊?好多人家翻盖了新房,有的还买了彩电、冰箱、洗衣机……”她挽起爷爷的胳膊,深情地说:“这都是党的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带来的好处啊……”
  这些现实生活的教育,使在辽河的滋润和养育下成长的淳朴的辽河女儿,逐渐成熟了。她从家乡的变化,祖国的发展中,悟出了一个深信不移的道理:“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根本保障。”在学习《岳阳楼记》之后,她感慨万端,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想到了屈原、岳飞、周恩来等一批爱国忧民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并把自己的感想写到了日记中:“我们为共产主义奋斗,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无论是以往的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还是当前搞社会主义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自立于世界……一个人干任何事情都要从国家、从人民利益出发。
  这种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她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认认真真地化作踏踏实实的行动。
  去年8月,辽河洪水漫堤,急需草袋装土,情况十分危急。冬梅忙跑回家取。家里没草袋。她让哥哥帮忙,把装粮装化肥的袋子倒出来,抱起就往堤上跑。村干部按规定给钱,她说:“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你们命都肯舍,俺家几个袋子算什么!”冬梅总是这样,对国家对集体有利的事,从不退避。大雨把学校旁边路冲坏了,有人绕道走。放学后,冬梅和同学们一商量,拿起锹镐,把路修好。在农田水利建设工地上,她觉得用锹使不上劲,太慢,就用手搬冻块。小北风吹到手上象刀割般疼,她两手冻得发紫发木了,仍不停歇,直到把活干完……
  去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动乱和反革命暴乱。如何对待,对每一个青年在政治上都是个严峻的考验。一向关心国家大事的张冬梅,对这场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斗争格外关注。大学生罢课绝食后,有人赞赏,有人声援。冬梅旗帜鲜明地表示:“学生不该用这种方式表达爱国之情。”她发出心灵的呼唤:“大哥哥大姐姐们,回校上课吧!”在6月4日及以后几天的电视屏幕上,冬梅看到为保卫共和国、捍卫社会主义制度的解放军指战员惨遭歹徒殴打、杀害,内心刀绞般疼痛。她的眼前,又浮现1985年夏天盘锦发大水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村东辽河大堤出险,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危在旦夕。千钧一发之际,子弟兵舍生忘死冲上前。他们用自已的身体护堤,用年轻的生命保护着人民的安全……
  “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啊!”冬梅眼含热泪,奋笔疾书:“亲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戒严部队的叔叔们:……你们不是去镇压大学生和首都群众的,而是为粉碎由少数人制造的反革命暴乱。为了平息反革命暴乱,你们一连几夜不合眼,吃的是压缩饼干、咸菜,但是你们并没有叫苦、抱怨。有的叔叔被暴徒惨无人道地害死,这使我的内心感到十分沉痛,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这些反革命分子的罪恶行径,终究还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叔叔,你们为平息暴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民群众是理解你们的,你们是中国的钢铁长城,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人民群众(是)感谢你们的。……敬爱的叔叔,我一定向你们一样,好好学习,积极工作,为建设祖国做出贡献。1989年6月10日”
  她在这封信中,真诚地倾诉了对党中央的信任,对祖国的忠诚,对子弟兵的挚爱。
  “幸福在哪里”
  “活着,就要为群众做些事情,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冬梅日记
  春节前夕,又下起了雪。天灰蒙蒙的。雪花慢慢地飘洒,轻轻地落下。渐渐地,大地变白了。吴家乡敬老院内,张振生老人痴痴地凝望着窗外,喃喃自语:“冬梅去的那天,也下着雪。”想起冬梅,这位77岁的老人,眼圈红了,泪水渐渐溢满,“巴嗒”、“巴嗒”滚落到前襟上。“冬梅啊,好孩子,今年三十晚上,你四爷再也吃不上你包的饺子了。
  这位孤独的老人,啥时也忘不了八年前那个除夕夜。屋外,爆竹声声。屋里,灶冷炕凉。老人眼望暗淡的孤灯,耳听连声的爆竹,更感到难奈的孤寂和悲凉。
  正在这时,张冬梅和同学张晓霞蹦蹦达达跑进来,扫院子、贴年画、抱柴禾、烧旺火。冬梅和晓霞欢快地为老爷爷唱歌、跳舞。她俩象一对小喜鹊,一边叽叽喳喳地说着开心事儿,一边用稚嫩的小手笨拙地包着饺子。不知不觉中,年味在屋内弥散开来。老人觉得一股暖意在身七涌动,脸上刀刻般的皱纹慢慢舒展开来。他听着看着,喜得合不拢嘴,连夸她俩好孩子,疼爱地说:“快歇歇,别累着……”
  打那以后,每年除夕,冬梅不是来包,便是来送,总要让老人吃上饺子。1986年10月28日,老人住进了敬老院。三年多了,逢年过节,冬梅仍然带着老人愿吃的糕点、水果,送到四爷面前……
  说起这些事,老人哽咽了:“冬梅让坏人害死了,我这心,揪揪着疼啊。我念她、想她,不是惦着那碗饺子,是想再望她一眼哪……”
  同村的五保老人,哪个不在思念她?早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张冬梅就是班里的学雷锋小组长。在学校里,冬梅听老师讲雷锋的故事,立下了向雷锋叔叔学习的志向,处处向雷锋那样去做。年节中、假日里、星期天,她领着小组同学,到孤寡老人、烈军属家,抬水扫院子,擦窗收拾屋……每次干活,她都做得那么认真,累得汗流浃背。五保户张振羽爷爷常常夸她:“你可真是个小雷锋啊!”林素清大娘说:“这都是托社会主义福啊!”
  老人的话,使冬梅感到了这些小事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她决心多做一些,让更多人感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以后,不但对老人,对村里乡亲、校里师生,甚至路遇的陌生人,只要人家有了难处,她都要帮上一把。东邻张宏勤家拉了一车柴禾,卸车缺人手,她放下自家活跑去帮忙。前院张洪飞家没菜园子,吃不上时鲜菜。冬梅常从自家园子里摘些辣椒,掐把葱叶,薅捆小白菜送过去。大街上,一个小学生在瓢泼大雨中摔倒哭起来。冬梅紧忙跑过去扶起他,哄着背着,一直送到家,全身淋得透透湿。稻田里,军属刘洪海家包的地还有七八亩没插上秧,急得唉声叹气。冬梅约了十几个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帮他家把秧插上……村里年过六旬的张振岐大爷说:“冬梅这闺女心里装事,眼里有活,哪家有难事,准落不下她。”
  那几年,雷锋的名字被谈忘了,学雷锋做好事似乎成了背时的事,社会上曾流行一种说法:“六十年代人帮人,七十年代人整人,八十年代个人顾个人。”冬梅却说:“一个人单为自己活着,太没意思,多为别人做些好事,活着才有意义。”她一直把雷锋当成镜子找差距,把雷锋当成榜样去学习,她走到哪里,便助人为乐到哪。那天,正是“冻掉下巴”的冷日子,她去叔叔家串门。看到一个小孩腮帮子冻青了,脚冻红了,忙过去为那孩子捂严帽耳,系紧鞋带。她看到叔家西院老太冬手脚不太灵便,主动过去帮着抬水、烧火。冬梅同叔家妹妹到商店买东西,遇到一位老大爷,拿着大包小裹,走路踉踉跄跄。冬梅走上前帮老人拿东西,没走多远,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满面。她一声不吱硬挺着,一直把老人送到家。出一趟门,做一路好事,还不声张,这在冬梅身上,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在吴家乡,无论是学校的教师、同学,还是村里的老人、孩子,凡是熟悉她的,都能说出她做的几件好事来。在她的同学张治录家里,同学伙伴们、婶婶大爷们挤了满屋子。没下通知,也没人招呼,大家都不约而同赶来,把心里话唠一唠。冬梅究竟做了多少好事,谁也说不出个准数。不过,单是关于自行车的,便能组成个“系列故事”。
  ——下雨了,乡下土路泥泞,自行车骑不了。她把同学自行车推到自己家,抽空细心擦干净。
  ——天晴时,梅骑车上学。有位同学没车骑,冬梅热情拉她当“乘客”。乡路坎坷,冬梅累得腿发酸,脸冒汗,呼哧呼哧直喘,一气蹬到学校。
  ——上学途中。冬梅看见一位老伯伯自行车坏了,急得直跺脚。她不声不响返回家中,拿来扳手、钳子,很快把自行车修好。
  ——回家路上。冬梅和几个同学看见一个中年人,车后载着个大包,上坡时推不动。她第一个跳下车,上前帮着往上推。
  ——在学校里。冬梅的车简直成了“公车”。谁来借,她都微微笑着点点头。有时把个零件搞坏了,人家要赔,她却拉下脸来,死活不让……
  这些,都是平平凡凡的小事。有人把它看成累赘而不屑于做,有人把它看成幸福而乐于做。对于幸福,每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冬梅也有自己的幸福观。她说:“我能对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幸福在哪里》这首歌,冬梅头一次听到就迷上了。她央求同班能歌善舞的张晓霞尽快教会了自己。她不但最爱唱这首歌,也象歌里唱的那样,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通过件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播撒着幸福,也收获着幸福。她把这些平凡小事,当成实现自我价值的砝码,做为实现人生理想的阶石,她为有了这样的砝码和阶石而时时感到了幸福的存在。
  清气满乾坤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流传到辽远的后世。
  ——冬梅日记
  冬梅倒在血泊中,双眼是睁着的。
  她是想看到歹徒就擒,受到正义审判么?
  她是想看到社会安定,恶狼不再出没么?
  冬梅,你应含笑九泉。人们不会让你失望的。一股正义之风随即在社会上鼓荡起来——
  徐艳梅、齐跃同歹徒搏斗身负重伤,生命垂危。吴家乡供销社司机张立元,出长途车后家门未进,闻讯星夜将徐艳梅、齐跃送到医院……
  为了两名少女的生命,盘锦市第二人民医院打破先交钱方可住院、手术、输血的惯例,一路绿灯。医护人员在酣睡中被叫醒,从四面八方赶来,全力抢救……
  听说徐艳梅、齐跃治伤需要钱,张冬梅家里困难,不同阶层的人不约而同地慷慨解囊。数万元的捐款中,有市机关小学孩子们的一包钱。一千多元零钱,团市委四名同志从上午数到下午。他们数着一枚枚、一张张的角币、分币,眼里不知不觉噙满了泪水。他们明白,孩子们在期望着什么……
  怀着对冬梅的崇敬,对凶手的仇恨,公安人员连续奋战48小时,把两只恶狼一网打尽。法院、检察院的同志星期日、新年不休息,抓紧查证、审理。1月18日10时30分,在绕阳河滩的刑场上,正义的子弹射穿了两犯罪恶的头颅。
  春节前夕,团市委用捐款的一部分,设立了“张冬梅见义勇为奖励基金“。一封封追忆、缅怀、学习张冬梅的信、稿从学校、机关、工厂、农村雪片般飞来。团省委和市、县领导专程到张冬梅家慰问。市委书记王向民、副书记甄质发表电视讲话,号召全市人民向张冬梅学习。数九隆冬,全市城乡大中专和中小学生走上街头,开展“学雷锋、学赖宁、学冬梅义务奉献”活动,先后竟有二十万人次之多……
  人们用各种方式缅怀和纪念着张冬梅同学。
  脱谷机前,靳风玲听说同学张冬梅死了,一下子呆了,好半天才哭出声。一连几天,眼前总是冬梅笑微微的模样……她再也没心思脱谷了,写了一篇怀念冬梅的文章:“……冬梅勤劳俭朴,爱憎分明,是个有理想、有道德的好青年,我一定要象她那样,做一个高尚的人。
  上课铃响了。这是冬梅牺牲后第一堂课。陈军老师缓步走进教室,望着冬梅坐过的座位,心如刀绞。他含泪对同学们说:“做学生,应当象张冬梅那样,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团结同学,热爱集体。尊敬老师……”
  春节要到了。张晓霞对同学说:“往年这时,冬梅都要和我们到敬老院送温暖。现在她不在了。我们应该向她那样,以雷锋为榜样,宁肯自己多吃苦,常为他人送方便,做助人为乐好青年……”
  躺在医院病床上的徐艳梅,听说冬梅离去了,顿时泪如泉涌:“冬梅啊好姐姐,生死关头你坚贞不屈,勇斗歹徒,把生的希望留给我们。我要珍惜这第二次生命,加倍努力学习,多为‘四化’出一份力……”
  敬老院的张爷爷、徐奶奶,老泪纵横、痛不欲生,拄着拐杖,祈求、央告:“冬梅这样的好孩子不能死啊……”“让我们替她去死吧……”
  张冬梅,1米6的个子,胖胖的圆脸,长得毫不出奇。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女学生,何以产生如此强烈的吸引力?全国著名的青年教育家、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魏书生在谈到这一点时说:“这是因为她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冬梅精神。
  张冬梅当一名人民教师的愿望没有实现。但是,她那追求与奉献的生命历程,却为我们留下了一部难得的人生教科书……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姜长喜
责任者
李勇夫
责任者
孙喻奇
责任者
张冬梅
相关人物
甄质
相关人物
徐艳梅
相关人物
齐跃
相关人物
刘建伟
相关人物
柴树安
相关人物
张国春
相关人物
张洪昶
相关人物
张丽
相关人物
张艳梅
相关人物
赵艳平
相关人物
马克思
相关人物
列宁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朱德
相关人物
谢觉哉
相关人物
高尔基
相关人物
鲁迅
相关人物
陈景润
相关人物
武艳梅
相关人物
琼瑶
相关人物
杜小双
相关人物
朱诗尧
相关人物
李梦竹
相关人物
何慕天
相关人物
董国廷
相关人物
培根
相关人物
保尔
相关人物
赵春娥
相关人物
罗健夫
相关人物
安珂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雷锋
相关人物
曹跃
相关人物
恩格斯
相关人物
张振羽
相关人物
屈原
相关人物
岳飞
相关人物
张振生
相关人物
张晓霞
相关人物
林素清
相关人物
张宏勤
相关人物
张洪飞
相关人物
刘洪海
相关人物
张振岐
相关人物
张治录
相关人物
张立元
相关人物
王向民
相关人物
赖宁
相关人物
靳风玲
相关人物
陈军
相关人物
魏书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党中央
相关机构
吴家乡供销社
相关机构
盘锦市委
相关机构
辽宁省委
相关机构
盘锦市实验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松辽平原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吊张冬梅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