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北京的第一条电话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5099
颗粒名称: 通往北京的第一条电话线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0年1月20日,盘锦日报刊登了"通往北京的第一条电话线"一文。
关键词: 油田 北京 线路 石油 水电厂

内容

辽河会战至今整整二十年。我已是年过花甲的我了。回想在水电厂工作的口日夜夜,事情好象特别多,但当年为确保油田与北京的电话联系,冒着大雨和余震抢修081线路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十五年前的曙光,这里是茫茫苇海。没有路,没有树,更见不到一栋砖房。就连祖祖辈辈在这繁衍生息的几十户百姓,都渴望有一天离开这个荒凉的地方。然而,我们石油工人,响应祖国的号召,在这片空旷、贫穷的土地上安营扎寨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会战中,我们水电厂主要担负着油田供水供电和通讯任务。那时,我在厂调度室工作,由于油田新上,各种条件不具备,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就连通往北京的电话线路还是借用地方的一条民用线,线路年久失修,加之走向都在芦苇荡、沼泽地,经常出现断线、混线、接地,造成无法通话。为了及时把会战的情况汇报给石油部,不管遇到什么复杂的情况,只要出现故障,我们就及时抢修。19了6年7月29日,唐山发生了罕见的大地震,油田通往北京的081线路受 到 破坏。凌晨4点,我们接到会战指挥部的命令,要求由我和其他三名同志立即出发,尽快抢修。同去的有技术员张国光(现在是水电厂副厂长)、载波员刘文学、外线工刘少权。记得那天,下着大雨,余震不断,可同志们没有一句怨言,带上工具就徒步出发了。一路涉沼泽、钻芦荡、垮河道。遇到倒杆,就用锹挖、肩扛、手扶;碰上断线,因下雨杆滑,带去的脚扣用不上,我们四人就搭成人梯上去接线。多少次由于卜面的同志挺不住,好不容易爬上去又掉下来滚到沟里,可摔倒了爬起来再上,每上去接一个线头,都付出很大的代价。我的脚扎伤了,张国光的两条大腿内侧磨出了血印。年轻一点的两个小刘也因过度疲劳腿脚不听使唤。我们互相搀扶,一步步前进。记不清是谁提出来休息一下,(其实大家都这样想),但确没有一个人停下来休息一会。因为任务没完,线路未通,北京还等着我们会战的好消息。从油田到秃老婆泵站约有50公里路程,我们咬紧牙整整工作20个小时,到第二天下午2点,我们终于和北京通了话,提前28小时完成了抢修任务。
  最近,有些年轻人问我,当年会战一没有奖金,二没有优厚的待遇,你们是从哪来的这股傻劲?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石油工人就有这个传统,条件再苦,工作再难,总得有人去干。谁不向往大城市的条件:宽阔的马路、优美的环境,可那里没有石油啊!所以,我们总说哪里有石油,就在哪安家。如今,经过我们和年轻一代的共同努力,不也是建成一个很美的石油城吗?苇田、稻田,油田、田田丰收;井站、泵站,联合站,站站高产。走的是柏油马路,住的是平房楼房,看的是闭路电视,哪一点比城市差?就连我们用的电话,都是数字微波,程控交换,覆盖面积遍及油田各个角落,传递速度比原来提高19倍。如果不是我们坚持和发扬大庆会战的光荣传统,辽河油田不还是一片荒滩吗?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峰
责任者
王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