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明天的人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4896
颗粒名称: 设计明天的人们
并列题名: ——辽河油田设计院二十年变迁录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90年1月3日盘锦报登载关于辽河油田设计院二十年的变迁录。
关键词: 设计 产值 管理

内容

赵树言
  二十载沧桑巨变,弹指一挥间 。 ——题记
  滚滚辽河,日日夜夜静静地流淌……
  整整20年了,渤海之滨、盘锦大地奇迹般地崛起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共和国第三大油田,使得这个昔日是一片“低头看盐花,抬头看芦花,鸟无栖息树,人无乘凉荫”的退海之地,转眼间,建成一座现代化的石化新城。
  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神奇变化!
  然而,在艰苦奋斗的十万石油大军中,更值得一提的是为辽河油田美好的明天而从事设计的人们……
  1970年初春,乍暖还寒。
  10名穿着道道棉工装、鼻梁上架着近视镜,肩上扛着测量工具的知识分子在辽河油田会战初期,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辽河设计院的前身,辽河设计组的成员。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勘测的区域,北起沈阳、南伸辽东湾、东临鞍山、西至锦州,纵横数百里。他们每天带着干粮出征,跋涉在一望无际的芦苇荡、盐碱滩上,渴了就喝几口有鸭子戏耍的池塘里的水,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有时,晚了赶不回基地,他们就借宿在老乡的柴房。设计人员经过现场的实际测量,连夜赶绘施工图纸。为辽河油田的初期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74年,辽河油田设计院正式建院。最初全院职工也不过200人。他们在全力保证原油生产施工设计出图的同时,建起了生活区。尽管是砖石结构的平房,但比前几年好多了,职工队伍安心、稳定,设计出图率逐年提高,大大地加速了油田开发建设的进程。
  进入80年代,尤其是1986年以来,全院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仅三年的时间,累计完成各种勘察设计任务870项,出图19176张,完成产能建设任务750万吨,完成设计产值1628万元。取得科研成果62项,其中获国家金牌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8项。完成了油田433平方公里的地面勘察、设计任务。到1988年底形成原油年产1260万吨,天然气年产16.5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相继建成黄金带、于楼、热河台、兴隆台、高升、曙光、欢喜岭、牛居、青龙台、沈阳等油田。1987年和1988年连续两年获得《工程设计甲级证书》和局“双文明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近年来,他们结合引进工程项目。先后派出20个团组、90多人次,对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西德、荷兰等国家的数十个公司进行技术考察培训及合作设计,并且引进了大型深冷轻烃回收装置、大型储罐、天然气压缩机、动力液泵、电子计算机及CAD系统、程控通讯系统;微机控制系统、稠油、高凝油集输关键设备和先进技术。这样一来,设计院已成为一所能够独立承担油田和城市建设、大中型给排水工程及道路桥梁和各类工业民用建设、高层住宅及办公楼、宾馆的规划、勘察、设计、科研任务的综合性设计研究院,大大地提高了油田整体开发建设的科技水平。
  现在,设计院已发展到近千名职工,工程技术人员600余人,其中,高、中级工程技术人员200多人。拥有设计、科研、情报、电算等6栋公办楼。电子计算机及CAD系统已经开发应用于设计科研工作。该院设计的辽河油田影剧院、钻井公寓、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支行及各类标准住宅楼等建筑深受社会赞誉。
  在努力提高自我发展和竞争能力的基础上,大力改善科技人员的生活和福利待遇,使这支较大的知识分子群体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他们改造了70年代的旧平房,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同时建立起较完整的服务设施,商店、饭店、招待所、卖菜点等等,一应俱全,职工十分满意。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树言
责任者

相关机构

辽河设计院
相关机构
辽河油田影剧院
相关机构
钻井公寓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盘锦
相关地名
沈阳
相关地名
锦州
相关地名
美国
相关地名
日本
相关地名
英国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