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一道炽烈的石油光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4781
颗粒名称: “编织一道炽烈的石油光环”
并列题名: ——访著名编剧俞智先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9年12月23日,盘锦报刊登了采访著名编剧俞智先的经过。
关键词: 工人 油田 戏剧

内容

当我叩开油建一公司招待所202号房门时,著名编剧俞智先反客为主接待了我。
  56岁的老俞,中等身材,略显瘦削,头发已见稀疏。尽管岁月的刻刀在他的眼角上无情地留下了一道道鱼尾纹,但他那炯炯的目光,爽快的谈吐告诉我,他仍处于艺术生命的黄金时代。
  俞编剧是来油田搞电视文学剧本创作的。他现任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编剧,集中国戏剧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辽宁分会理事等“头衔”于一身。他自幼酷爱艺术,如今已度过了30多年的戏剧创作生涯。进入八十年代,他先后创作了4部话剧,3部电视连续剧。其中由他改编的话剧《高山下的花环》获文化部1984年戏剧文学评选一等奖,当年在首都演出100余场,引起强烈轰动;他与刘恩铭、高原合作的电视连续剧《努尔哈赤》获第7届全国“飞天奖”优秀电视连续剧一等奖,同时荣获最佳编剧奖。
  谈到这次油田之行,他显得有些激动。“过去不太了解油田,只是在电影里见过石油工人打井,战井喷,那只是管中窥豹。今年夏季我到油田体验生活,接触了不少干部、工人,目睹了许多动人的施工场面。一次,在油建一公司三大队管线碰头工地,工人们跳进管沟挖泥掏水,跪在半尺多深的烂泥里焊接管线,一干就是一天,真是不易。有位焊工师傅患坐骨神经病,焊完一道口趴在那里动不了,叫徒弟搀到另一处再干,这情景如今真不多见。”
  “你对石油工人生活的印象是——”
  “石油工人生活非常艰苦,大都属于‘小两地’,夫妻‘半月圆’,这里凝注了多少苦辣酸甜,也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彩。他们奉献给国家和人民的多,索取的少,在创造伟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他们可敬、可爱。但反映他们的艺术作品实在太少,这不公平。我有责任用自己的颓笔,为石油工人献上一曲颂歌,编织一道炽烈的石油光环”。说着,他把放在茶几上的一厚沓剧本稿推给我。
  接过剧本,我粗略地浏览了一遍,不禁暗自称绝。在俞编剧的笔下,再现了如火如荼的油田生活,剧情发展和矛盾冲突牵人心弦;那血气方刚的王队长,忠于职守的“老山东”,活泼风趣的“刘哈哈”……个个极富个性,朴实丰满。
  愿老俞所创作的辽河油田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早日搬上荧屏。 邵传政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邵传政
责任者
俞智先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