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利祛害 发展‘绿色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4546
颗粒名称: 趋利祛害 发展‘绿色产业”
并列题名: ——高升镇蔬菜保护地生产调查
分类号: F327
摘要: 1989年12月01日,盘锦报刊登一篇高升镇蔬菜保护地生产调查。
关键词: 蔬菜保护地 绿色产业 生产

内容

盘山县高升镇蔬菜保护地生产是从1974年开始的。1982年以来,随着“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针的深入落实,这个镇的蔬菜保护地生产异军突起,一跃登上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大雅之堂”。截至今年6月末,全镇有蔬菜大棚(含暖窖)的户占总农户的近80%,保护地面积达79万平方米。从去年6月至今年6月,全镇就产鲜菜700多万公斤,实现产值1500万元,获利1200万元,保护地每平方米创效益15.2元。仅此一项,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869.6元。蔬菜保护地生产已成为高升镇农村经济的骨干产业,日益展示出‘绿色产业”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在蔬菜保护地生产中,这个镇也曾遇到许多新矛盾、新困难。其一,销路不畅,难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这个镇虽然采取了许多疏理流通渠道的措施,但由于近两年棚菜上市量剧增,加上邻区蔬菜保护地生产也日渐活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致使一些大宗产品积压或廉价抛售。其二,农资涨价致使种菜成本增高,直接冲击经济效益。据调查,棚膜由去年的每公斤6元左右增加到今年的10元左右,木材、化肥、农药等也呈齐头并涨之势,前两年大棚蔬菜生产每平方米成本只需5元左右,而今年竟高达8元以上。其三,品种结构单一。多数户一直沿用韭菜或芹菜与黄瓜重复轮作,既影响产量,加重了病害,又造成市场上蔬菜品种不均衡的畸形现象,而供过于求的品种价格必然下跌,仅以芹菜为例,去年秋天每公斤0.4元左右,今年只有0.14——0.16元,下降60 %多。其四,病害频发。由于轮作制实行的不利,尤其是棚内土壤多年未经冷冻,病毒、病菌在长年高温环境下寄生、繁衍,致使黄瓜枯萎病、芹菜霜霉病等日趋严重。
  对此,高升镇采取了积极的应变措施:
  1、拓宽流通渠道,在内销饱和的情况下,挖掘外销潜力,伸长触角,扩大销售辐射面。一是增建固定的外销网点,除原有的10多个本省和外省的大中城市网点外,今年他们又派专人出去攀亲结缘,增建固定网点。二是强化了蔬菜批发市场的功能,增加蔬菜批发量。三是组织集体运输队,在蔬菜上市旺季专门从事外运外销。四是依靠扩散信息、优质服务吸引外地菜商。五是发展个体蔬菜运输业,引导农民从事季节性蔬菜运输。现在,全镇个体运输队伍已发展到四五百人,拥有个体车辆20多台。
  2、优化栽培技术,实行集约化经营。去年他们引进了黑南瓜嫁接黄瓜的新技术,增强了抗病力,基本控制了枯萎病,提高了结实率,实现了产量和效益双翻番。
  3、改造大棚结构,尽力降低成本。过去的蔬菜暖窖(棚)一直靠设炉生火提高温度,从前年开始,通过采用将后坡的高薄墙改为矮厚墙,加大棚顶弧度和仰角、增加棚高、棚布改用无滴膜等办法,既扩大了采光面积,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又降低了成本(每平方米节约成本1元左右)。
  4、换土治本,预防病害。实践证明,经过换土的大棚(或暖窖),作物发病率大大下降,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
  5、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品种结构,在抓住韭菜、芹菜、黄瓜三大拳头产品的同时,适当增加适销对路的青椒、西红柿等。此外,他们还在生产上环环抓早,巧夺时机,以早取胜,形成早栽培、早收获、早上市的良性循环,既解决了蔬菜旺季销售难问题,又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田学涛
责任者
曹万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盘山县高升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