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这里一派春耕景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4460
颗粒名称: 初冬,这里一派春耕景象
分类号: F329.0
摘要: 1989年11月16日,盘山县棠树林子乡段家村段,这里一派春耕景象。
关键词: 盘山县棠树林子乡段家村 春耕 景象

内容

你说怪不怪,11月16日,入冬还不到20天,这里却呈现一派“千军万马”闹春耕的景象!这一宏阔而生动的场面是我们站在辽河左岸大堤盘山县棠树林子乡段家村段上看到的。
  坦荡无垠的河滩地象一张巨幅画卷,从新栽柳树(秋季造林时栽的)的堤脚一直伸到迷茫的辽河那方,几百名段家村农民或挖或刨或扬或打或举或推,均匀分布在这巨幅画卷上'3台深红色拖拉机在不同方位推土平地,轰隆隆,嘎拉拉,象巨人的喘息、呼喊;而撂放在田间地头的自行车和正在运行的独轮车、手推车、手扶车、小驴车、大马车,以各自的形态充斥其间,烘托起繁忙而和谐的气氛。
  原来,段家村的人们正将这充斥高杆作物根茬的河滩地变成1800亩由12眼新打机井灌溉的小麦畦田。“大伯,你今年多大年龄了?”我们走近一位挥镐打茬的老汉身边询问。
  “77岁了。”这老汉叫王春元,身体既硬棒又灵活。他家分了3亩小麦畦田,老汉大有率儿孙们”愚公移山”的气派。
  老汉身边是刘国荣夫妻带着三四岁的孩子,正在平地打畦。看来,上至老叟,下至幼童,都卷入这”洪流”中来了。天也作美,连一点风丝也没有,利于人们施展干活,这是立冬以来最暖和的一天。
  将滩地高杆田变成小麦畦田有多重实际意义。一是适应抗旱的需要,辽河无水可用机井灌溉;二是可适应辽河河道清障的要求,高杆作物阻水,而小麦的阻水作用很低,又可在汛前收割完毕,免得象今年浸水没田或因干旱而几乎绝产'三是滩地土质肥沃,适于种麦,而经济效果又很高,又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要想把由7个自然屯、1800农业人口构成的段家村发动得如此空前统一的程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首先要解决人们传统的种田观念,克服习惯性,组织人们进行实际工作准备等等。为此,村屯干部利用广播、会议、深入田间地头、庭院走访宣传,做了很多疏导工作和组织发动工作。在滩地修建小麦畦田的“战斗”, 11月1日就打响了,高峰时全村出动500多人,打茬,平地,构建麦畦。
  村民委员会主任张秉凤从远处风尘仆仆赶来,他说:“这项工程要平整1800亩土地、修7条引水总干(1200延长米)、修30条上水渠线( 16650延长米),一共动土12万立方米。”平均每个劳动力动土240立方米,这可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啊!段家村可在11月20日全部完成小麦畦田的基本建设。
  这时,午后两点多钟,午饭后的人们从各屯涌来,人越来越多。张秉凤说,人们一直干到天黑才能回家。
  棠树林子乡将近万亩辽河滩地被改造成小麦畦田,而段家的景象仅仅是棠树林子乡修建小麦畦田、抗旱防汛的一个侧面。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商乃易
责任者
郭春华
责任者
王春元
相关人物
张秉凤
相关人物
刘国荣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