淙淙流动的绕阳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4340
颗粒名称: 淙淙流动的绕阳河
分类号: F327
摘要: 1989年11月14日盘锦报登载关于盘山县胡家农场曹家分场党支部书记孙柏林的事迹。
关键词: 农业 生产 农村

内容

孙兴伟
  金光洒满九月的田野,我来到绕阳河西岸的盘山县胡家农场曹家分场,党支部书记孙柏林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
  这位老孙,你别看他50多岁了,体弱多病的,他可是我市农业战线的典型人物,1987、1988连续两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他先向我介绍了情况:“我们分场有297户人家,900多农业人口,有水田5100亩,去年人均收入2650元,光粮食人均收入就达1900元。建国四十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曹家的变化太大了。有时间的话,你下去看看吧!”机会难得,我欣然同意,在一名村干部的陪同下,走访了十几个家庭。这些农民从心窝里掏出的话儿,有如淙淙流动的绕阳河,真诚,自然,表达出对党支部的厚爱和深情。
  他叫孙作凡,三口之家,有六间砖瓦房,一提起话头,他就滔滔不绝地说开了:“我种70亩地,除了这所房,还有万八元存款。这两年富了,都是咱支部的功劳。我是老户,过去是小队长,村里的情况我清清楚楚。1981年前,人均收入74.25元,三年搬走了54户。那时几乎家家欠款,户户粮食不够吃。人们编了个顺口溜儿:住的土平房,吃的返销粮,走的泥土路,饮的是大水塘。1981年,孙柏林来当书记。他敢想敢做,从北镇县开渠引水。1982年全场大旱颗粒不收,我们村却打了180万公斤水稻。以后村里逐年开垦荒地,扩大水田面积,群众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如今咱村里已有一半以上户年收入达万元!
  听说郝殿玉家过去穷得叮当响,刚搬来时,全部家当不够挑一挑我索性去见见他。他的话更让人开眼界:“在老家我种旱田,不知道这水田咋个侍弄法,一家人愁得吃睡不好。没想到30多亩地种上了,却没费啥劲。从春到秋一直有村干部指导,什么时候干什么,怎么做,都告诉明明白白的。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咱支部在土地承包到户后制定的“七统一”服务措施,就是统一农田基本建设、统一农业技术、统一购买农用物资,统一开垦荒地、统一看水、统一培育优良稻种、统一销售农副产品。这么一来,我们省心省力,产量也高。不过可苦了我们的村干部了,成天在别人家地里转悠,自家的地却顾不上管,年年晚插晚割,收成一直不好。副场长钟文年家种了30几亩地,今年春天,别人家都快插完了,他家才开始耙地。”
  哦,都夸支部好!那好,我再走几家看看!
  在青年农工孙永久家,女主人对我们说:“前些年,我没过门时,永久爹妈理智不健全,孩子们又小,生活难死了。孙柏林当书记后,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平常生活费用由孙书记掌握,按月给粮、给钱,不让他们乱花。说实在的,要没有孙书记,这样的家简直没法过。现在好了,明后年我们还要翻盖新房呢!
  农工刘永吉更是个直性子人:“这样的事多去了。我从外地搬来时,孙书记他们四名党员包我一户,他们的农具我当自己的使,插秧耙地可我先来。我算计过,这几年,村干部包的27户都脱贫了!你是写字的,应该夸夸咱支部!
  瞧,无论走多少家,都异口同声地夸他们的支部。回到场部,墙上大大小小的奖状、锦旗、和市里颁发的“文明村”牌匾更令我打心眼儿里佩服。
  行!曹家党支部!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兴伟
责任者
孙柏林
相关人物
孙作凡
相关人物
孙永久
相关人物
刘永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盘山县
相关地名
北镇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