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号里今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4272
颗粒名称: 小号里今昔
分类号: F327.65
摘要: 1989年11月7日盘锦报登载的关于大洼县榆树农场四家子分场小号里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文章。
关键词: 先进事迹 物质生活 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

小号里位于田庄台西3公里、二界沟东12公里处,村前是二沙公路,村东紧临庄林公路,交通十分方便,地理位置优越。它隶属于大洼县榆树农场四家子分场。
  现在四五十岁的人大概不会忘记王国福这个名字吧?这个敢顶“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老贫下中农”,他的精神不仅在当年的大白楼“大放光芒”,也深深影响着小号里。文化大革命前,“包工计件”等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很多地方已经实行,农村生产队也开始了干活小包工、任务落实到人头等。可是小号里却坚持着“干活拉大帮”、“休息一个会”的“大锅饭”制度。文化大革命不久,这里的“先进事迹”被有关领导发现,从此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号里名声大振。
  可是,声名在外的小号里,当时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当时这里只有24户人家,房子是青一色的泥土房,上上下下没有一块砖、一粒沙。其中还有几户住的是日本人遗留下来的低矮的小土房,屋内又暗又潮湿,站在炕上连腰都直不起来。物资生活的贫困导致了精神生活的贫乏,那时全屯子只有两台老式的电子管收音机,有多少人对那20几元钱的半导体收音机喜欢得要命,但就是买不起。偶尔来屯里演一次电影,男女老少早早地就坐在那里等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象春风一样吹遍了全国,也给小号里带来了勃勃生机。
  1983年,这里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制。记得当时曾有多少人望着那即将被分掉、卖掉的生产队的车、马、房舍和农具等掉下了依恋的眼泪,因为他们怀疑:这样干行得通吗?
  人啊,传统观念有时竟这么强烈!你依恋的是生产队一年到头连口粮都领不到家的收入,还是那四季都不得清闲的劳动?
  实践无疑是检验真理、教育人民的最好证据。承包的第一年就使人们尝到了甜头——出工少、成本低、产量高、收入高。当时这里有一位体弱多病的妇女,在生产队里几乎出不了几个工,生活很困难。1983年,她承包了五亩地,农忙时丈夫、孩子一起上,年年超产。几年来她家不但盖起了新砖房,还购置了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由于心情舒畅,她不仅养好了病,还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地解放。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小号里人逐渐摆脱了“八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要真正地富起来,光靠那有限的承包面积不行。于是他们的眼光投向了外界。农闲时,他们有的到二界沟出海,每天收入高者近百元;有的经商,每天至少收入20元;开车搞运输的收入就更可观了,有的年收入近万元。能工巧匠更是大显身手,木匠在家打家具,瓦匠外出去盖房。整个小号里,农闲时节无闲人。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可喜的收获,改革十年使这里的面貌大变。四十几户人家都盖起了砖石新房,其中水刷石挂面的小楼座就占30%。低矮潮湿的泥土房再也看不见了,不少人家还围起了院墙,小院里修起了花坛、种植了葡萄。电视机更是家家有,其中还有十几户人家买上了大彩电。如今的农民可是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了!
  小号里换了人间。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国福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田庄台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