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河滩地综合开发构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4236
颗粒名称: 辽河河滩地综合开发构想
分类号: F327.65
摘要: 1989年11月3日盘锦报登载的关于辽河河滩地综合开发构想的文章。
关键词: 河滩地 洪灾 作物

内容

辽河河滩地的利用是辽河三角洲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市河滩地主要分布在双台子河、大辽河、新开河沿岸,总面积11886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有3837户15666口人经营这片土地。
  河滩地由于受洪水冲积漫淀等作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比上地高约1%。但是,河滩地屡遭洪水威胁,加之人们目前对它尚缺乏科学管理与灵活经营,这片丰腴的土地还没有被很好地开发利用。
  据水利部门提供的资料:近40年来,我市河滩地因洪灾造成绝产的年头有15个,受灾年份占85%以上。1985年、1986年两次洪水,盘山县陈家乡国堤外一片汪洋,房倒屋塌,颗粒无收;有2万亩河滩地的棠树林子乡,其滩地也绝产绝收;而今年天旱少雨,加之辽河清障平坝,棠树林子滩地几乎绝产……自1985年开展河道清障以来,各场乡镇滩地作物布局稍有变化,一部分滩地“高杆变矮杆”、“一茬变两茬”、“粗粮变细粮”。据调查,全市现有河滩耕地10.5万亩,其中高粱玉米高杆作物占河滩耕地面积的28.4%,比清障前减少了一些。但是,这种变化距省市清障要求还相差甚远,一旦洪水危害,滩地依然绝产绝收,影响洪水通畅,危及全局。
  多年来,沿河一带干部群众在与洪灾的搏斗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改变河滩的种植方式提供了一些途径。
  (一)沙岭镇在河滩地上搞机播畦田小麦,3月20日顶凌播种,6月末收获,亩产小麦416公斤,亩盈利356元。
  (二)今年棠树林子乡搞60亩地膜覆盖催芽土豆,下茬5亩栽稻、55亩种秋白菜。土豆亩产2400公斤,收入2200元;下茬水稻可亩产千斤,秋白菜亩收入可达200元左右。这种作法既可以躲过洪水期,又可以提高效益。
  (三)陈家乡今年在河滩地上栽了百亩“新民大蒜”, 3月下旬栽种,6月初收获,亩获纯收入340——500元。下茬50亩种早熟大豆,亩纯收入可达80元;另外50亩种了秋白菜,亩纯入可达160元;一年两茬的亩纯收入可达500~660元。
  (四)东风农场利用河滩地栽植杞柳千亩,当年亩创收千元;今年与美国等7个国家签订5300套花筐合同,预计可创外汇5.7万元。
  我市河滩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应根据七八月份汛情大的特点,采取上下两茬间歇复种法进行妥善安排。鉴于地理与土质上的差异,我们提出五种栽培模式,供各河系滩地农民因地制宜,灵活安排。
  (一)上茬小麦,下茬自菜,两茬亩效益可达360元,比单种一茬水稻或玉米可增收100~200元,对于避洪,有较大的安全系数。
  (二)上茬土豆,下茬荞麦或蔬菜,两茬收入可达2200~2300元。(三)上茬大蒜,下茬蔬菜,两茬收入500~700元。此种模式关键是大蒜的销路。
  (四)上茬水飞蓟或圆葱,下茬荞麦或蔬菜。水飞蓟是一种药材,一般在7月上旬前就可采收完。两茬纯收入可达400~500元。
  (五)栽植杞柳,发展柳编业。杞柳枝条柔软,耐水性强,可在不宜种植粮菜作物的滩地上大力栽种杞柳。
  河滩地的综合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应提高认识,建立组织,搞好规划,分期治理开发,在科学种田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水源优势,增加灌溉面积。把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把物资调配、技术培训等组织协调工作做好。
  (本文作者还有任玉民韩太开齐雅琴)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春和
责任者
靳永堂
责任者
任玉民
责任者
韩太开
责任者
齐雅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