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屯日子比蜜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4197
颗粒名称: 唐屯日子比蜜甜
分类号: F327.65
摘要: 1989年10月31日盘锦报登载的关于甜水农场唐屯分场变化巨大的文章。
关键词: 农场 经济 土地承包责任制

内容

“不相信,你去采访他们。从前那里的人家日子苦得连一斤酱油都舍不得买。现在日子过得都‘飞’了……”这是盘山县的一位同志向我介绍甜水农场唐屯分场巨变的新闻线索。
  金秋的一天,我冒着蒙蒙细雨,坐着分场副场长骑的摩托,在暮色苍茫中来到了这个镶嵌在绿色苇海和金黄稻海边缘的村落。还离村子很选,村民住宅通明的灯火便象一串串闪烁的明珠跃入眼帘。我们来到了分场场长吴玉华的家,近500平方米的大院套,四间砖石结构的“海平房”(编苇笆,挂椽子、白灰轧顶的房子),屋里是雪自的白灰挂里。安装着“土暖气”,瓷砖镶的锅台洁净无比。客厅里摆着时兴的家具,“落地式”正唱着《社会主义好》等歌曲。西墙上挂着“毛竹”图案的壁面,日光灯。彩灯把满屋照得通明。喝!不亚于城里的派头。听说记者来采访,屋里早就来了10几位村干部和村民。待我和大家都落座后,一边喝着茶水,一边你一言我一语地唠起了村里的新鲜事……
  年过半百的村民主任(老党支部书记)吴玉海先打开了话匣子:“我是这个地方长大的,提起过去的日子,苦得没法说。全村百八十户人家,靠种‘云彩地’(东一块西一块,水利工程不配套的零散地块),卖‘小盐’过日子,细粮换成粗粮还不够吃,外人来串门,炸个鸡蛋酱算待客人的菜。逢年遇节,吃顿荤腥熬的菜是富人家。如今人们吃的、穿的、用的,挑着样地享受。我家那二小子,时常还炒几个菜、喝两盅,我当面说他几句不满意的话,可心里却挺高兴。要不是政策好,种地挣钱了,哪有这样的好生活。吃点喝点,只要不过份总是可以的吧?”场长吴玉华接过话茬说:“现在全村151户,516人,自从土地承包以来,人们种地都富了。每年全村除征购、议购粮外,得有近500吨水稻由群众自行贸易。这样,家家还备有一年的余粮。去年人均收入1001元(不算捕鱼、割苇、卖蒲草的钱),今年能达1050元,家家早就成了万元户。“挣这么多钱怎么花呀?”记者的话题一出口,大伙七言八语热烈地争论起来。沟帮子镇来这屯作客的一个西装革履的小伙子说:“钱多了还愁没处花,甩大盘,喝啤酒,带着老婆去旅游。”会计傅常全说:“那可不中,那是享乐的观念。”屋里人都赞同他这种观点。大家又议论起唐屯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间,村里先后打了深井,自来水进到群众家;竖起了新的电线杆,为群众办起了照明用电;修起沙石路,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农田基本建设工程配套,修上下水渠3条,修排毛斗渠78条。分场办公室盖起10间楼座,明年春村内的街道还要铺上沙石。几年来用在福利事业上的投资就达5万元。农闲时,村民们还携妻带子到北镇闻山去旅游观光,小青年们的家里晚上也时常传出来嘣嚓嚓、嘣嚓嚓”的舞曲。这里的生活变化太大了!
  唐屯分场的干部们善于经营管理土地。他们今年还从战略眼光出发对土地进行了大胆的调整,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村党支部书记佟跃良告诉记者,从经济学角度讲,土地出现增值的情况下,就得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避免分配不公,出现生活贫富不均。实践看,土地调整后,更便于管理,家家收入相差无几,村民们很满意。
  当记者把别处搞出来的“北方庭院家庭生态农业模式”向他们介绍后,他们十分感兴趣,认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根本途径,准备学一学,今年大旱,明年无水,他们就准备高度利用庭院这块有效面积致富,保证人们不降低“小康”水平,是啊,种田人要想致富,永远过上美满的生活,就得在上地上做文章。
  啊!甜水——唐屯,多么诱人的名字,如今这里的人真正过上了糖甘蜜甜的日子!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郭春华
责任者
吴玉海
相关人物
吴玉华
相关人物
傅常全
相关人物
佟跃良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大洼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