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伊甸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4114
颗粒名称: 今日伊甸园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9年盘锦报登载伊甸园在建国后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关键词: 伊甸园 建国后 变化

内容

伊甸园是圣经故事中人类始祖居住的乐园。仅就1988年年末统计,盘山县太平农场4118农户中,有3975户正在庭院这块乐土上耕耘着,创造了千万元的价值。他们将遥远的瑰丽的古代传说,变成了熠熠生辉的现实。为了反映建国后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笔者按动心灵的快门,摄下了这样几个镜头——
  之一
  这是位于太平农场与大荒农场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一对新婚不久的小夫妻正在4亩葡萄园的葡萄架下移植草莓。从他们脸上那幸福的微笑中可以看出,他们生活得很美满。
  1987年春,农场为农工们免费购买了几万株葡萄树苗,23岁的单身汉郑奎山怦然心动,索性要种下这“梧桐树”。他转来转去,相中了这块宝地。这里原来是青年点的菜园子,三面环渠水,土质松软肥沃,是栽葡萄的好地方。
  第一年,郑奎山栽下500棵葡萄,长势不错。第二年,他又栽了300棵。第三年,正当紫莹莹的葡萄缀满枝头的时候,一只“金凤凰”飞来了,单身汉配成了双,幸福之花就在这小小的葡萄园中绽开了。
  之二
  在西绕运河北岸的仙水村里,两个中年男子正在四栋大棚的一侧忙忙碌碌地倒弄着小宝塔一样的罐头瓶子。其中一个是主人,叫陆万锋,正在培植食用菌种,另一个是村里的养蘑菇专业户,是来订购菌种的。
  陆万锋一家老少三辈六口人,几年前只靠夫妻俩种地维持生活,日子紧巴巴的。1985年在分场支部的支持下,陆万锋搞起了凤尾菇的实验。失败了,他不灰心又到外地参观学习,年底终于成功地培养出了第一批菌种。没钱盖大棚,他把西屋腾出来培育蘑菇。不久,第一批蘑菇上市了,收入700多元。有了本钱,他开始扩大培植规模,发展了300多平方米的大棚。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有50多户搞起了食用菌生产。陆万锋廉价为他们提供菌种,还经常为他们做技术指导。现在,这个村已经成为全场有名的食用菌养植专业村。一顶顶小伞花开遍了农家小院。
  之三
  这是靠近辽河油田井下作业公司的贾家村。高新公路穿村而过,公路两侧是一个挨一个的个体工厂——帮友联合预制件厂、万彬再生塑料厂、宏伟石棉瓦厂……分场场部前停放着一辆辆待租用的面包车、客车、四轮子等。
  贾家村共有村民220户,939口人,光私人小厂就有13家,各种机动运输车39辆。1988年,全村多种经营产值达68.86万元。
  小村的一角,农家小院阔之两米的门洞外挂着一方牌匾——宝田综合厂。院中存放着一千多片石棉瓦,两间仓库盛满了水泥、白灰等建筑材料。葡萄架旁,三个青年正在汗流浃背地加工石棉瓦。主人孙宝田会经营、善管理,全家六口人,种了10亩水田。他从去年六月份开始生产石棉瓦,每年纯收入8000多元。
  哦,太平农场!尽管先人为你取了一个吉祥而美好的名字,然而,“太平”盛世只是他们的理想而已。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创造性劳动及其丰硕成果才使这104平方公里的土地变得如此凤灵而神秀。
  鲍秀文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鲍秀文
责任者
陆万锋
相关人物
郑奎山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盘山县太平农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盘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