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新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3355
颗粒名称: 小店新风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9年盘锦报登载小店严格执行政策,不乱批滥供,粮店主任从自身做起,她对亲属也不开后门,便人感到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
关键词: 小店 不乱批滥供 清新之风

内容

小店,说它小,不仅因为它在新区楼群中只是个楼座,还因为它仅有职工11人。这个坐落在26号和28号两楼之间的新区粮店,以它质朴的新风,热情的服务,温暖着众人的心。
  这个不起眼儿的小店,担负着市区和附近两个分场2457户、8192口人和5个集体单位、3个招待所、1个集体饭店的粮油供应工作。小店每年要调入、售出160万公斤粮食。前两年,每年只有端午节、中秋节、春节3次卖粮高峰。今年,由于供应当月粮,出现了每月底一次卖粮高峰。面对这一现实,全店人员齐心协力,以一当十。真可谓店小功能大,人少力无穷啊!
  这里的人们爱店如家。郭素兰,她考虑店里人手少,一人挑起统计员、粮证员两副重担。今年搞普查,粮证、底卡、销售卡、登记卡,每种都是2400个,单是过手就得9600遍。更何况每个证、卡都要计算、填写,并保证准确无误!为保证时间,她夜以继日地工作,患病也不休息。保管员吴纪堂,库房经他管理,从来没有超耗现象。店里油抽子坏了,他利用业余时间焊。星期日为店里加工水稻,从不计报酬。为店里修手推车,他从自家拿来胶水。刘彩军发现一顾客的粮本忘在那里,把粮本送到顾客家中,使对方深为感激,而当她发现有人偷拿粮店的面袋时,不顾熟人的情面,追回面袋。她还义务为粮店补面袋、麻袋百余条。高玉平,每天早晨都主动打扫环境卫生。用的抹布都是从自己家中拿来的。搞副营运粮,为了节省运费,他们用手推车推。在“好人好事”记录本上,儿乎记载着店里所有人的名字。
  这里的人们待顾客如亲人。开票员蒲雅杰看到有顾客钱没带够,就主动给垫上。孙秀兰发现给顾客少找了钱,就主动给送回去。一盲人来买粮,时常是粮店的同志帮他把粮送到家。为老弱病残者送粮的事,王宝东、周莉、苏桂芬等同志都常做。有的顾客钱丢在这里,粮店的同志们拾到后送还失主。市工业局的一位同志将豆油忘在粮店,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去找,结果原封未动。
  一些人因公务在身,无暇站排等候买粮。他们为这些人无偿代购,解除了他们买粮之难,使他们安心于工作。为了方便顾客,粮店备有油瓶、面袋、口袋绳。夏天有凉开水、电风扇。服务台上为顾客准备了公平称、算盘。
  这里严格执行政策。不乱批滥供,粮店主任裴晓君首先从自身做起,她对亲属也不开后门。对找上来实在抹不开面子的,她用自己的粮本开粮答对走,绝不用国家粮食送人情。在这个店里,没有低工种吃高工种粮的。遇上顾客购粮24.5公斤,从不图省事而卖给1袋25公斤。由于售粮同志认真负责,从未发生缺斤少两现象,被有关部门授予“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
  这里思想政治工作搞得灵活。在办公室里,“创建文明单位个人规划”、“岗位责任制”以及各项规章制度贴满墙,“好人好事”、“双增双节”、“走访用户”等各种记录簿齐全,还有装满书刊的图书角。粮店坚持政治学习,随时开展谈心活动,把固定的规章制度与灵活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收到了用金钱买不到的功效。店里女职工多,三名男职工一有重活总是抢在前,毫不讲价钱。更夫刘恩玉,腿脚不灵便,他身残志坚,晚上值班白天主动帮店里干活。
  裴晓君有番肺腑之言,那就是:一千条,一万条,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
  看看店里的工作,再看看店门上的“文明粮店”的牌匾,便人感到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德天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