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起银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2326
颗粒名称: 平地起银山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89年5月5日,盘锦日报刊登一则名为“平地起银山”的关于盘锦市盐田开发的文章。
关键词: 盘山县 井盐

内容

“……土俗裂水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
  这是一千四百七十年前,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池西盐田(女盐泽)的一段精采描写。4月20日,当记者抵达盘山县甜水乡大台子村盐田地的时候,颇悟其言。但和亘古风情比较起来,这里却是迥然别味。
  那酱褐色次生盐渍化土地上,闪烁太阳光芒的盐畦,是盐工们愉悦心情的天光返照吗?几十台机井从地下提上透明的卤水,洒脱出一条条“白龙”;洁净的卤水由微高处向微低处缓延前流,风吹日晒,水分子渐渐蒸发掉,不几日,氯化钠沉淀,凝聚,结晶,盐巴就形成了。跨越时间和空间,这种举重若轻的提盐方式,是对古代重税苦役下简单的提盐过程的否定吗?解放前,这里的农民还用笨重的铁锅熬土盐,如今却不同了。阳光下,灿烂的天色畦色搅成一团,精壮的盐工们拨锹引水,或促锨推卤,用极其娴熟的动作构画描摹一幅清新明丽的盐乡风景图。今春干燥,日照多,是晒制井盐的黄金季节。从3月20日开始,每道滩(一道20亩,共48道滩)已产盐5万公斤左右。那堆放在高地上的一堆堆井盐,很象川藏高原上一座座绵连辉映的雪山!1公斤井盐两角钱左右,这堆堆井盐是闪烁在农民心中晶莹闪亮的银山!
  我们驻足于盐田东北一处小泥房和一座晶莹闪亮的盐山之间,向盐工了解井盐生产情况。承包这一道滩的是三个三十四五岁的壮汉——杜伯臣、杜伯东和姚德坤,他们个个能言健谈,去年每人收入四五千元。今年他们已产盐五六万公斤,看来,年产十五六万公斤是没多大问题的。与他们紧接相邻的是52岁王子仁的滩。人不在,盐滩却是很高很高的。这里是他今年花1万元新买下的一道滩。从1986年开始,他承包了另外20亩寸草不长的盐碱地,用汗水和技术把其改造成盐田,去年他仅井盐一项收入15000元,成为全县井盐生产的佼佼者。这时,大台子分场负责人插话说:目前全村从事盐业生产的男劳力一百四十五人,占全村人口的8.2%。家家都想承包、租赁、经营盐滩,一边进行农业生产,一边进行盐业生产,以求正常劳动能力下的较之颇丰的好收入。
  井盐是我市一大自然资源优势。据辽宁省第一地质水文工程大队1984年勘探表明:我市井盐分布(盘山县甜水、胡家、羊圈子一带)面积为240平方公里,地下储量为15亿立方米,其含卤层一般为地下47米至77米之间,成品井盐高于海盐特级品标准,与海盐有同等使用价值,可用于工业、化工业、石化工业、民需等等。如建一座年产5万吨火碱厂,这些蕴藏于地下的氯化纳资源,可供开采500年!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优势理解、认识、开发、利用得很不够!建市初期,有人总结出有油气、水稻、芦苇、草原、滩涂五大自然资源优势,唯独没有井盐这一潜力很大的资源优势,井盐的生产、开发、利用没有摆到适当的位置上。就拿盘山县最大的井盐生产基地甜水农场来说,有盐田1500亩,年产盐不到万吨,而全市的井盐年产量还不到1,5万吨。如果按这个速度发展,我市现已探明的井盐资源够开采一千六七百年。这个蜗牛爬山的速度,显然是不能适应一日千里的化学工业发展的,不能适应辽河三角洲总体开发的实际进程的。羊圈子一带的地下井盐资源还在沉睡;胡家农场的甜坨、坨子、毛家等分场虽开采了一些,但是,所动甚微。这个井盐开发生产利用的实际状况,是不能够令人满意的。
  目前,我国的盐业生产形势十分严峻,自1983年以来,连续6年产不敷销,库存盐用掉了一半多,工业原料的供应十分紧张。随着盐化工业和石油化工业的发展,对原料盐的需求越来越大。井盐可用于提取制造火碱、精盐、纯碱、卤水和氯化镁、溴等化工产品或原料。氯碱广泛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玻璃、造纸、食品和民用等;每万吨烧碱投放到轻纺、化工行业后,可创产值3.5亿元。烧碱是国内短线产品,国家每年要进口20多万吨。预计明年全国需要氯碱300万吨,到本世纪末需要500万吨;国内现有烧碱厂179个,计划明年产量可达260万吨,市场的需求大于实际生产能力,供需矛盾仍很突出。而我市的石油开采业、化工业、工业、民需等需用大量的盐和火碱,我们何不就地取材、发挥资源优势,构筑盐碱体系的经济大厦呢?!目前,甜水农场正在建设一个火碱厂。场里人说,火碱以井盐为原料,造纸以稻草为原料,而火碱又是造纸必不可少的材料,将来我们可产水稻、稻草、井盐、火碱、纸张,形成全场主体经济的新结构,形成工农企业生产良性循环。我们将从甜水农场这个经济的雏形中受到十分有益的启示。
  我市开发利用井盐自然资源的优势和益处很多。首先,广大农民开发井盐资源的积极性是很高的。杜伯臣等三位农民说:现在家家户户都搞上一道滩才乐呢!这种积极性的来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井盐的亩效益是水稻的三五倍,好年景是水稻的七八倍。二是他们有晒井盐的技术和经验。早在200年前,这里便用灰淋锅熬生产小土盐。进入20世纪70年代,他们改用机井抽水滩晒盐。多年来,虽然盐业生产劳动强度大,但他们掌握了技术,有了经验,乐于从事盐业生产。其次,这些产盐区域距沟盘公路和沟海铁路10公里左右,无论是内销还是外运,都十分方便。市内外买方市场都焦渴地等待井盐原料的到来。再次,井盐的逐年开发和生产,使那些荒芜的盐碱地变废为宝,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一变盐田,身价百倍”。因此,重视井盐开发,扩大其生产规模,搞好其综合利用,这对于加快我市经济全面发展,早日致富人民,缓解市场工业原料盐和氯碱供不应求的矛盾,有着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
  但是,我市的井盐开发和利用还没有受到普遍重视,尤其是还没有引起一些主要领导的足够重视。光是下边的干部群众一头热是不行的。市县上下还缺乏一个由规划、布局、开采、金融、政策、产销、领导、扶持等诸方面要素构成的井盐生产开发及综合利用的整体运行机制,还缺乏一个有自我发展能力的而又有宏观调控功能的经济实体。没有这样一个经济实体,没有这样一个实体在市县计划经济中有档有位地发展,没有政策的扶持和金融上的保障,井盐的开发和利用,很难形成气候,至少在规模发展上是缓慢的,零乱的,不系统的,甚至是经不起未来市场激烈竞争和无情撞击的。所谓重视,就是把这项工作摆入适当的位置,让盘锦人民认识到,井盐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不比草原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低。与五大资源比较起来,它有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所谓重视,就是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形成一个最富时效意义的、最利于井盐开发、生产及综合利用的发展运行机制。
  最近,记者欣喜地了解到,为了适应盘锦化工业对原料盐的需要,我市在1990年之前将投资690万元,扩建盐滩510道,使井盐新开发面积达到12500亩,使井盐年总产量达53600吨;但这一规划能否按期实现,还要经过历史检验。但,这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们深信,在不远的将来,在广袤无垠的盘锦大地上一定会崛起比现在多若干倍的盐山,而这些盐山通过综合利用后,所具有的价值将超出它本身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那时,一座座盐山将是一座座名副其实的银山了!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商乃易
责任者
王子仁
相关人物
杜伯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盘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