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交织的朦胧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2172
颗粒名称: 忧患交织的朦胧诗
并列题名: 谈《冷土》主题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89年4月19日盘锦报登载关于讨论电视剧《冷土》的文章.
关键词: 影剧 作品 评价

内容

●范增胜
  电视剧《冷土》以女主人公“三儿”举镩凿冰的镜头结束的时候,满怀期望耐着性子看到最后的盘锦观众终于打开了议论的闸门:
  “这剧没主题。”
  “没观点”
  “没啥意思。”
  “没……”
  不同知识结构的欣赏主体道出了意思相近的心里话。换言之,它没有满足受众的欣赏欲望,人们感到索然无味,如同嚼蜡。
  为什么会激起这种反响呢?愚以为,这与广大普通观众长期以来形成的欣赏思维习惯有关。
  通常的影剧作品,不论其情节展开的结构方法如何,最后总有一个明确的结局,如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等。由于这种结局甚合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所以代代因袭下来,形成了由此及彼、前因后果的定向思维方式。往往人物一出场,就揣度其良莠,情节刚露端倪就推断它的结果。人们在故事情节冲突幻化迥异的展开中得到艺术享受,并重复着某种单调的理性思索,从而实现人们对作品主题的认识。而《冷土》在这点上未能使观众得到满足。
  我们来看剧的结局:
  ——强娶“三儿”抵债、逼得她逃婚的恶霸没有象“黄世仁”那样受到正义的制裁,观众能满意吗?
  ——那个钻改革的空子中饱私囊、栽赃陷害无辜的厂长竟逍遥法外,人们的感情上能通过吗?
  ……
  总之,看到最后,人们所期望的结局哪个也没出现,自然也就看不透是什么“主题”,焉能不“议论纷纷”?
  然而,当我们冷静地思索就会发现,此剧并非没有主题,而是作者潜心地“藏”了起来。这正是《冷》剧的不同凡响之处。
  俗话说,“驴怕进磨房,人怕下苇塘。”此言足以说明割苇劳作之艰难。《冷土》独特地选择这种典型环境来展开剧情,颇显作者之匠心。《冷》剧通过灵魂与肌体、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斗争,调动了观众的欣赏神经。虽然剧终那含有多重象征意义的凿冰情节会给观众的思维留下一片空白。但是人们的“意马”在空旷处“茫然四顾”之后可以纵横驰骋。如同人们看罢朦胧诗总要反复玩味一样。这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之所在,当然也是他的高明之处。
  我们细心玩味剧情:
  当三儿背着救火烈土家亮向观众蹒跚走来的时候,主题歌沉郁悲怆地喊出了“……面对这世界我们心事重重……往前走吧,童年更遥远了,还有那美妙朦胧的梦。”剧中人物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是以“承包”为标志的改革年代。为什么面对改革年代人们心事重重呢?因为改革道路上,出现了类似强娶民女、贪污腐化等等不尽人意的问题。往前走,离开美妙朦胧的梦更遥远。这正是对改革中出现的某些偏颇的警策。爱之深,方能痛之切。没有对改革事业的炽爱,没有优国忧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惑,焉能发出如此震颤人心的呐喊。
  当然,主题的展示不宜过分朦胧。否则将使大多数观众摸不着“头脑”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范增胜
责任者
黄世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盘锦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