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盘锦历史代写一份备忘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1815
颗粒名称: 为盘锦历史代写一份备忘录
并列题名: ——来自大洼县三角洲拦海工地的报告之五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9年3月20日,盘锦报刊登一篇关于大洼县三角洲拦海工地的报告之五。
关键词: 拦海 工地 报告

内容

本报记者 张永杰
  “备忘录”之一:决战“馒头沟”
  馒头沟,大海伸向大地的手臂,“无潮满沟水,有潮满地流”。大海就是通过它,在大地上肆虐。此沟在海边的宽度达55米,是大洼三角洲的三大沟之一。
  要筑起大堤拦沧海,必须堵上馒头沟。
  1月6日晚,英勇的筑堤人向馒头沟宣战了。
  天空中,大雪纷飞。四台大型拖拉机排成一排,推起巨大的土方,填进沟里。这是一种最危险的“赌博”:四台机车间隔不足20厘米,稍不注意,不是互相“残杀”,就是翻车入沟,机损人亡。司机们全神贯注,瞪圆了眼睛,无奈雪下得太大……
  这时,李国才和几个弟兄赶来,手持手电简,为司机当“航标”。雪落到他们头上,化了,又变成雪球、冰块。他们一动不动,慢慢地,他们的头上竟出现了一层“雪盔”。
  司机们激动地停车,叫他们暖和暖和。
  “不行!”李国才喊道,“快推,海潮上来就麻烦了!”
  土,掉在水里,溶化了。一方方土又填了进来。
  司机累了,一个个司机冲了上去。
  大潮涌来,第36640立方米的土填了上去,将潮水迎头拦住。
  馒头沟,不再是海的世界。
  “备忘录”之二:血战“大陷坑”
  大堤南段,有一个“大陷坑”。
  几平方公里之内,表面上是一层冰,上面都是2米深的稀泥。机车不断地陷下去,人在里面爬不动,走不出。施工人员有力无法出,机车有劲使不上。大潮将至,大堤无法筑成。
  2月20日,十几台大客车、汽车载着近千名生力军和几万片草袋子开进了工地。车刚停稳,人们飞奔而至,展开了一场与大海潮抢时间、与大陷坑争高度的大决战。
  一袋袋装满土的“砖”砌在了迎水坡上。一个个满身泥水的人在堤上“爬”。一颗颗火热的心在猛跳。一件件衣服被扔掉……
  这里有“县官”,“局官”,也有大学生、老百姓。有的满头银发,有的稚气未脱。
  锹镐不够用,用手抓,抓出了血,将土染成了红色。一双双手被草袋子磨破了皮,鲜血淋淋,许多人成了“泥人”、“赤脚大仙”。
  夜晚,正月十五月儿圆,没有人望一眼。月亮突然又消失了(月食),伸手不见五指,人们嘴叨手电筒继续干。
  这样血肉之躯,终于筑成了大堤。
  “备忘录”之三:大海,止步!
  “轰隆隆……”
  “喀嚓嚓……”
  大海,经过一冬的准备,终于向海滩、向大堤发动了全线进攻。——春天的第一场大潮来了!
  大堤,雄姿勃发,巍然不动!
  这是一场大堤与大海的大决战!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大搏斗!
  大海先头部队遇到了大堤,退了回去。“龙王爷”暴怒了。调集全部力量,使出全部野性,高达2米的潮水举着巨大的冰块,向大堤发动了强攻。
  大堤,展开雄伟的身躯,推浪击冰,将海水阻在滩外……
  大海,终于败下阵来,平静地躺在堤外。
  大堤内,推土机推出了一块块方格——虾池、稻田……
  正是:沧海桑田一瞬间。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永杰
责任者
李国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馒头沟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