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滚滚 教企互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1551
颗粒名称: 雪球滚滚 教企互兴
并列题名: ——大洼县“前进方式”诞生记
分类号: G210
摘要: 近年来,许多场乡对教育事业开始“热”起来,投资兴,教捐资助教……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场乡镇办企业和教育事业在资金、领导力量的投入上出现了严重的倾斜。这种现象,已成为场乡镇企业的潜在危机。
关键词: 教育 事业 商品 经济

内容

编者按:近年来,许多场乡对教育
  事业开始“热”起来,投资兴,教捐资助教……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场乡镇办企业和教育事业在资金、领导力量的投入上出现了严重的倾斜。这种现象,已成为场乡镇企业的潜在危机。那么,如何摆脱危机?教育和企业的关系怎么处理?许多人都在探索、思考。对此,记者采写了大洼县前进农场的“前进方式”,以便共同探索。
  1985年,大洼县前进农场制订了一个“教企互兴”的战略。计划用3年时间,以大办教育振兴企业,以办好企业促进教育,走出一条教育与企业“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道路。于是,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循环效应”:
  ——1986年,场办工业产值1010万元;1987年2002万元,比上年增长98.2%; 1983年35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74.8%。 3年平均增长率86.5%。其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在全市场乡中遥遥领先。
  ——全场14所中小学校,有3所成为市“文明学校,12所成为县“合格学校”,场职业高中被评为省农民教育先进单位。
  “大循环使人才源源不断地流〓企业,企业活力〓强,效益迅速提高;企业效益又源源不〓地流入教育事业,使〓培养大批人才,人才又源源不断地流入企业。整个农场如一渠活水,越流越活,日新月异。
  “循环效应”引起了震动,人们在思考:
  “雪球”怎样才能快速滚动?
  1985年,前进农场振兴经济的条件已充分具备:
  “天时”——党中央国务院鼓励发展场乡镇企业。
  “地利”——盘锦建市,前进紧贴市区,办企业条件优越。
  “人和”——领导班子“人合心马合套”,决心走出一条以工业为“龙头”的商品经济之路。
  工业项目已经“定盘子”——啤酒厂、食品厂。资金来源;联合、自筹、贷款。设备属国内先进水平,2年后引进国外先进设备。
  于是,“前进方式”应运而生——“滚雪球”。主办啤酒、食品厂,盈利后再建化工企业〓再盈利再建厂。厂〓利——厂……〓比“滚”下去,可以〓出个“前进工业区”,为盘锦再添一〓街道、一个区的行政单位。
  当人们十分乐观的时候,场党委却忧心忡忡。
  企业办起来后,需要大批技术职工。我们的农工倒是有的是。然而,靠他们那“握刀杆”、“插稻秧”的手去操纵现代化大机器,无异于“马拉屁驴子”。企业效益从哪儿来?
  在现代企业中,职工文化技术素质与劳动生产率、企业经济效益成正比。人的素质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这些年来,由于我们过多地偏重于物的因素,忽视了人的素质的提高,已经吃了许多“哑巴亏”: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在露天地里“休眠”;好端端的自动化机械被“土洋结合”得“一瘸一拐”,甚至“五股分尸”;高技术设备,低生产效率……这方面的“镜头”,我们看得还少吗?
  工业企业发展的本身,已经发出值得警醒的呼吁:企业发展的“雪球”如果没有人的推动是滚不下去的。
  然而,十年“寒冬”刚过,人才青黄不接。怎么办?
  大办教育!
  党委班子按照经济发展规律,进行科学论证,确定“教企互兴”的战略,力争3年内走出教育——人才——企业效益——教育之路。计划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00名,招收大批高中毕业生进职业高中,进工厂,保证“雪球”滚得快,滚得大。
  “一炮打响,炮炮显威”。3年中,场职业高中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100多名,中学为企业输送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230名。这些人中,有的已成为技术骨干,有的走上领导岗位。新型的技术工人,为企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工业企业的“雪球”越滚越大,已由原来的四五家发展到20多家,家家效益好,产值年年有提高。
  1989年初,一个新企业——碳素厂又拔地而起,产品出口创汇。明年产值计划1000万7元。
  据了解:今年全场工业产值可达5500万元,明年,将突破7000万元。
  欲“取”之,必先“予”之
  这是一句充满哲理意味的语言。然而,更是一种艰苦的选择。
  有人说:前进农场的教育事业之所以发展,是他们有“靠山”。
  靠谁?
  前进农场党委的一位副书记讲了一番“取予之道”——
  场办教育,是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也是为企业创造效益。这是企业需要的“取”。但是,企业只管“取”,而不“予”,就象秋收而不春播一样,就无东西可“取”。只有企业持续地先“予”,才能保证“取之不尽,用之不绝”,所谓春种一斗种,秋收万斗粮吗。农场的领导同志深懂“取予”之道。
  我们先看看这个“予”:
  1985年,前进农场实施“大循环”初期,企业与教育接连“告急”:
  啤酒厂、食品厂需大量建设资金;
  职业高中急待建校;
  全场校舍普遍紧张,危险校舍达6783平方米,部分学校在实行“二部制”;
  场部办公大楼已经定址,资金:100多万元。
  而农场的资金却少得“可怜”,满足一个项目都非常紧张。
  “出门先碰头”。大循环”的“兆头”很不理想。
  狠狠心,办公大楼“砍”下去了,余出100多万元,仍是救不了这个“急”。
  几次党委扩大会了,不知道。最后一次,这些做了爸爸爷爷的人们竟做起了小学生的功课:加减法。就连场部汽车耗油、工作人员去县、市的车票开支都算进去了终于做出了个“咬牙决定”:企业让一部分资金,职高上去,危险校舍上去。仅职业高中建校一项,就拿走了2 5 万元,拴上了一位党委副书记。
  心痛吗?真心痛!六七十万元哪。
  “等企业上去挣不出钱来,那才叫心痛!”党委书记、场长无休止地解释,千方百计说服人们。
  1986年,场职高招进了第一批学员。2000多平方米的“北京平”走入村小校园。
  1987年,3000多平方米的中学教学大楼竣工。又有3000来平米的“北京平”出现在校园内。
  1988年,在啤酒厂、食品厂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资金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又拨出大笔资金,使全场村小危险校舍进一步得到解决,“二部制”已成为回忆。
  今年,在“资金荒”中,又划出30多万元,用于改善教学条件。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张统计表:3年教育投资额200多万元。比前30年的总投资额还多几十万元。
  人才、技术职工匮乏,我们已经喊了好几年了,一些人至今仍在喊。而在我们喊的同时,前进的“予”已见成效:80%以上的高中生被“取”进了企业,成为某些方面的人才,一批批在校生。已成为“取”之不尽的技术力量。
  况且〓喊也解决不了问题。人才仍不往你那〓,因为你那儿“养不住”他们。
  我〓喊的同时,是否先听听教育的呼唤:
  欲“取”先“予”吧!
  嘴“喊”不如身“喊”
  领导力量投入,在企业与教育之间,是个难摆的天平。
  “花好需有绿叶扶。”有人说:“业企效益上去了,怎么吹都不过份。”
  “教育是个无形活,喊一喊就算重视。”那些不做长远打算的人这样说。
  “年初一杯茶,年末一朵花,教师节里讲讲话”这是教师对上级“重视”教育的“评语”。
  是褒?是贬?是喜?是忧?
  谁都明白,但又谁都不明白。
  前进怎么样?
  钱给了,房盖了,差不多了。开始,有些人这样想:该抽出精神头儿办企业了吧。
  党委会回答:不行。差不多,本身就是差。要一点儿不差,差一点儿不行。他们甚至搬出行为学上的知识:嘴上喊仅仅是意识上的动作,并不代表真正的行为。只有身上“喊”,才是真格的。他们在企业投入大量工作的同时,在教育上毫不放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了许多优美的“动作。”
  ——领导包校制。党委班子成员每人包一所学校。年终总评,与包校实绩挂钩。党委会上,一些重要问题提出来后,立刻采取措施解决。领导即使再忙,也要每月去学校几次,解决大量问题。
  ——党委议教制。每次党委会,都离不开教育话题。哪怕某个教师住院,也要安排车辆、人员去慰问、探视。
  ——捐资助教制。各个单位、分场每年为学校办几件好事。捐了多少钱,作为年终“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多与少,直接影响评比分数。3年来,全场捐资助教款达11万多元,为学校做好事数不胜数。
  ——尊重教师制。全场无论公办场办教师,一律平等对待。各种奖金及时兑现,月不拖年不欠。优先照顾教师子女就业,解除后顾之忧。3年安排教师子女42人。就连学校更夫的工资,也由分场负担……
  这些“身喊”,“喊”出了丰硕的成果:
  ——全场在校学生学习成绩连续3年在全县名列前茅。
  ——学生升学率年年提高。
  仅仅用嘴来“喊”,能否达到这样的效果?
  雪球球滚滚,教企互兴。前进农场的“循环效应”在持续、在扩大……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永杰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大洼县前进农场
相关机构
党中央国务院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