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贫困以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1520
颗粒名称: 走出贫困以后
并列题名: ——记棠树林子乡棠树林子村农民李宝真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棠树林子村农民李宝真在政府的帮助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关键词: 生活 政府 致富

内容

提起李宝真,在棠树林子乡几乎家喻户晓。人们都知道,这个昔日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济救的全乡有名的困难户,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户。俗语说:“人一阔,脸就变。”他变了吗?问这个,人们心里最清楚。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使李宝真体验到了人生所有的酸甜苦辣,他走过的是一条坎坷之路。
  李宝真原是鞍山市运输公司工人,196 2年落户到了盘山县棠树林子乡棠树村。当时,他因患严重的慢性气管炎而享受了病残待遇,政府每月发给他生活费27.6元,医药费70%报销。可是全家老小十多口人就靠他这点微薄的收入过活。不难想象,日子相当拮据。是党和人民政府定期无误地送粮拨款才使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1967年春,盘山县民政局安排李宝真到县金属公司做了临时工。政府的特殊照顾使他们一家的生活逐渐好起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使李宝真萌生了回乡致富的念头。经过县民政局特批,他东挪西借筹集了10,000元基金,于1986年春回乡办起了金属制品民政福利厂,当年就获利10,000元。
  第二年,李宝真家的收入已达到25,000元以上,还买了一台小型客车。去年,全年收入已经超出了40,000元!他又投资128,600元建起了一个日用百货大楼。李宝真富了,成为全乡有名万元户。
  可是,他说:“我之所以富了,全靠党的好政策。我忘不了党和人民政府的恩情,也忘不了乡亲们。”是的,乡亲们有困难来找他,他不但有求必应,还经常主动登门为他们排优解难。
  1986年7月,同村赵永华的妻子半夜突然患病,李宝真闻讯,驱车前来,连夜把病人护送到鞍山市医院,使病人转危为安;
  1987年,乡敬老院过老人节,他主动拿出400元钱,为老人们改善生活。除夕,他又去敬老院给老人们拜年,并给19位老人每人10元钱做零花用。与此同时,他又提出:从1988年起,敬老院老人们的生活日用品,他免费供应。
  这桩桩件件,人们看在眼中,记在了心里。他从贫困中走出,却没有忘记贫困的乡亲,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群众也无不称赞。
  郝术深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郝术深
责任者
李宝真
相关人物
赵永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