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非凡 异彩纷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1496
颗粒名称: 热闹非凡 异彩纷呈
并列题名: ——市新春高跷秧歌调演侧记
分类号: G210
摘要: 一九八九年正月初六,盘锦市文化局举办的新春秧歌高跷调演浓化了市新区的节日气氛。
关键词: 新春 秧歌 高跷

内容

阴历正月初六这天,在节日里仍显得寂寞的市新区突然热闹起来。以市委门前广场为中心,几千名观众围成了水泄不通的人墙,围墙中间,有来自全市各县区场乡的12个高跷秧歌队在进行精彩的表演,市文化局举办的新春秧歌高跷调演浓化了市新区的节日气氛。
  高人一头的跷手们,身着艳丽的彩服,抖动着绸帕花扇,花样翻新地抒发着节日的欢乐,观众们心头荡漾着无比的喜悦。对于高跷,人们并不陌生,这一流传辽南、辽西的民间艺术,以它质扑粗犷的风格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据说,高跷源于地秧歌。因表演和观看的需要,演员们才在脚下接上一尺多高的跷木,表演起来不如脚踩地灵便,非得经过训练,演员才能得心应手。看得出来,参加演出的代表队都进行了准备。场上,盘山县胡家镇的高跷队正在进行大场套小节目的表演。有一女演员骑在“小毛驴”上,晃晃悠悠,男的在她左右前后,作出赶驴状。这是一个传统的小节目,出自于地秧歌的传统剧目《傻柱子接媳妇》。由于其内容丑化了农民形象,后来经民间艺人改造成为《跑驴》,内容变成了“送媳妇回娘家”,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的美好心愿。那骑驴的小媳妇闪扑腾挪,赶驴的相逗搀扶,表现的是上坡下岭、涉泥走塘,回娘家路途颠簸的情状。诙谐妙趣尽在不言之中。
  接着表演的是沙岭镇高跷队。这个队显示了雄厚的实力。这个队几名“武跷”拖着一尺多长的跷木,向前翻腾三百六十度,还要稳稳地立在地上,并马上和着鼓乐翩翩起舞。他们的表演令观众大开眼界,评委席上的行家们连连赞叹:“这种表演可称盘锦之最。”
  好戏仍在上演。大洼县西安农场高跷队入场式别开生面。高跷手搭肩携手,人上架人,即所谓的“架象”、“排山”,以威武、高大的气势夺人眼目,撼人心魄。一阵紧锣密鼓后,大场转为小场,男女跷手便扭摆自如、活泼奔放地分别表演双人舞,那女的一个个动作稳中求浪,男的则是粗犷刚健;女的一摆腰一舞扇,男的便蹲裆、“曲腿”;“上妆、”“下妆”层次分明。在热烈奔放的“小拜年”、“东北风”唢呐吹奏乐中,逐渐将表演推向高潮。
  同上述几个代表队迥然有别的是大洼县二界沟的地秧歌。各种各样装束的男女演员,踩着鼓乐,翩翩舞入场内,引起欢众一片惊奇。这是流行在河北一带的民间艺术。二界沟的居民大部分来自河北,他们不仅带来了那里的生产技术,也继承了那里的民间艺术。这种秧歌不受道具、场合限制,表演形式活泼,而且易学易演,极易满足群众的自娱性追求,而且具有“忌赌倡乐”的作用,受到二界沟镇政府和当地群众的欢迎。同样,在这次调演中也受到观众的赞赏。由此可见,地域间的文化交流、渗透,正是民间艺术生命的源泉。
  这次调演的场面热闹非凡、异彩纷呈。一些人物扮相保留了传统,如“跑旱船”、“棒打鸳鸯”、“老夫背少妻”、“猪八戒背媳妇”,诙谐幽默、欢畅无比,令观众大开笑口。这次调演显示了我市民间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繁花似锦的艺术之春。
  本报记者 常青
  执行编辑 吴琛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常青
责任者
吴琛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盘锦市文化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