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低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0810
颗粒名称: 走出“低谷”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88年8月2日盘锦报登载关于盘山县太平农场轧钢厂经济发展的文章。
关键词: 企业 生产 经济

内容

本报通讯员 鲍秀文
  1986年末,盘山县太平农场轧钢厂投产仅5个月,就创产值82万元,并被市县7个部门检查验收为合格企业。这对刚刚承包了这个厂的厂长隋有申来说,不能不算是个好兆头。然而,好兆头之后,形势的变化,却把隋有申和他的轧钢厂送到了无法回避的“低谷”。
  1987年,原材料涨价10%。同类产品厂家剧增,全市已达十几家。产品滞销。工厂“吃不饱”,两个轧钢车间停产……严酷的现实,使隋有申不得不做出了令人痛心的决定:钢材销售价格降低10%。这一涨一落,轧钢厂损失达20万元。
  企业向何处去?有人劝隋有申转产。可转产谈何容易。再说,当今市场变化莫测,今天的快货,明天就能变成处理品。隋有申经过反复思量,终于决定:要通过不同渠道创利,消化价格变动的因素,走出“低谷”。接着,他发布和实施了几个“厂策”,勇敢地走了几步“棋”:
  压缩非生产人员,节约费用。原来的十几个厂、股人员变成了8个,年末结算。节约开支近万元。
  缩减非生产开支,树立“一人当家,人人理财”的风气。把办公费用缩减到最低限度,然后由工作人员包干支配。仅此一招,一年的办公费用只花了十几元钱。
  实行浮动工资制度,提高生产力和劳动效率。他对各车间的焊工、轧钢工等工种实行了计件生产和浮动工资制度。同时,给工人留出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技术,由于采用了这些方法,车间的日产量由原来的3吨增到了7吨。
  1987年第四季度,工厂原材料短缺,达到了濒临停产的地步。隋有申一面组织技术人员和职工开动脑筋,变废为宝,一面加强购销力量,并亲自出马,到大连、鲅鱼圈、营口、鞍山等地寻找材料源。轧钢车间积存30多吨边角余料,隋有申和技术人员、职工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闯过了废旧利用关,创产值1万多元。
  轧钢厂的主要原料是废船板,每块板都有筋。这些筋成了轧钢的祸根,使轧出来的钢材常有重皮和伤痕,严重影响销路。对此,隋有申曾多次无条件地收回这些产品,同技术人员研究,设了一名专职划线员,在轧钢前把筋抽掉,使轧出来的产品棵棵是成品,提高了质量。他还集中大家的智慧,创造了用余热加热原料做燃料的办法,节约燃料费12万元。
  去年年未,隋有申请盘锦、营口、内蒙古、河北等地的20多个顾主和用户举行了产品展销会,签订了700多吨货物的合同,并同他们建立了购料销货联系,使原料和产品打开了新局面。
  辛勤的劳动,结出丰硕的成果。1987年,太平轧钢厂超额完成产值计划42万元,上缴利税12.5万元。隋有申和轧钢厂终于走出了“低谷”。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鲍秀文
责任者
隋有申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盘锦
相关地名
盘山县
相关地名
大连
相关地名
鲅鱼圈
相关地名
营口
相关地名
鞍山
相关地名
营口
相关地名
内蒙古
相关地名
河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