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次实验解开的“方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0463
颗粒名称: 三百次实验解开的“方程”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打开市科委专利事务所的专利档案,名列榜首的是市二院麻醉科主治医师阎长义。1988年,他研制的“三孔连续硬脊膜外腔阻滞导管”,获得国家级专利。
关键词: 医疗技术 患者 麻醉导管

内容

打开市科委专利事务所的专利档案,名列榜首的是市二院麻醉科主治医师阎长义。他研制的“三孔连续硬脊膜外腔阻滞导管”,获得国家级专利。
  6月9日,记者怀着钦佩的心情采访了他。
  提及创制“三孔连续硬脊膜外腔阻滞导管”缘由时,阎长义说:“以前用‘单孔连续硬脊膜导管’麻醉,手术中有时产生不理想效果。眼看病人疼得揪心,自己也在心中落泪。总寻思,想啥法能让患者舒舒服服地度过手术关呢?”
  经过悉心临床观察,阎长义发现麻醉效果不佳是单孔导管输药液在神经节处弯散不匀,导致麻醉范围不适应手术要求造成的。他决心研制一个多孔的麻醉导管,牢靠地解除患者的痛苦。
  “将单孔导管改制成多孔导管,有什么难的!”
  “白帽子”才这样说呢!
  且不提导管只有细针粗,也不谈允许开孔的端部不过2指长;仅孔径、孔距、孔位、开孔处保证导管断面的刚度、韧度要求等,就是一组未知数。要按流体力学原理求出这些未知数,需列出一道含几个未知数的等式——多元参数方程。懂数学的人清楚,未知数越多,方程愈难解。对于没学过流体力学的医生,在不懂得它的原理的情况下,用试验解开这样的方程,谈何容易!
  星星月亮知道,阎长义整理自己的临床经验、查阅有关资料,耗费了多少精力,牺牲了多少甜蜜之宵。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1985年3月,艰难的试验开始了。在手术台边,在透视机旁,他按自己的研制方案,进行精细的观察、缜密的分析,步步为营,向成竭虑、废寝忘食,有时3天3夜不回家。外科田支书给他送饭送菜,年轻医生陈少文帮他整理大量试验资料。大家的帮助为他增加了攻克科技难关的力量。
  前进中有动力也有阻力。在他以满腔热情扑在科研工作上的时候,冷风吹来了:“不就是多扎两个眼那点事吗?成天整得昏头胀脑有啥意思!”说这种话的人工作上总是犯怵,别人辛辛苦苦搞科研还不如他们一门心思吃喝玩,竟象占了他们的便宜一样,不忿了。阎长义严肃检点了自己的“意思”:图名吗?从未考虑过;图利吗?更犯不上挨这样窝囊累。他明白,种地的人不能听“拉拉蛄”叫。关键时候,有远见的院领导支持了他。科研与权力嫁接,结出了丰满的科技成果。经过三百多天的时间,进行了三百多次“运算”终于解开了这道不知原理的“方程”,研制成功了实用新型麻醉器械——三孔连续硬脊膜外腔阻滞导管。辽河油田设计院王总工程师闻讯后对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其功能符合流体力学原理。
  在科研成果鉴定会上,著名麻醉专家、中国医大盛卓人教授激动地说:“在基层医院简陋的条件下,诞生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实属难能可贵!”科技成果鉴定书上写道:“系为国内首创。”手术后采访一位甲状腺全切患者,他喜不自禁地说:“手术未开始时真紧张,怕疼。手术做上后,一点也不疼。我想问一下,您咋麻醉的?这种办法真高级。”
  这就是使用三孔连续硬脊膜外腔阻滞导管临床麻醉的效果。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范增胜
责任者
阎长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