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物价观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0296
颗粒名称: 人们的物价观念
并列题名: ——部分市民谈价格改革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8年6月13日,盘锦日报刊登盘锦市部分市民谈价格改革。
关键词: 盘锦市 市民 谈价格改革

内容

市政府决定从5月27日起,提高猪肉、鸡蛋、蔬菜、食糖、豆制品价格,改暗补为明补。眼下,市场物价虽然比较平稳,但是,人们却议论纷纷,评说不一。到底如何看待物价问题?6月初,记者在大洼、兴隆台、双台子区与20多位居民交谈对提高五种副食品价格问题的看法。他们中有工人、教师、营业员、干部……
  (一)
  6月2日,大洼农贸市场。
  “我觉得副食品价格不调不行……。”在熙熙攮攘的人群中,记者与一位拎菜篮子的孙姓中年人聊起来。他说:“就拿大路菜来说,有谁家能离开?在农用生产资料涨价,种菜成本逐步增高的情况下,如不提高大路菜价格,菜农就会白忙活。吃菜人应该理解种菜人。”
  6月3日,双台子区。
  “这几年商品的价格常变,我已经习惯了”。一家商店里的一位中年女营业员说:“过去每市斤白糖8角1分,生产者赔钱,经营者又因利微货重不愿卖,因此造成市场上的白糖时有时无。提高食糖价格后,群众就不愁买不到白糖。可细算算,我们家每年多花不到7元钱。况且国家还给了补贴。
  6月4日,兴隆台农贸市场。
  几名退休工人在市场。60多岁的赵海深说,要问物价改革好不好,那得看是不是给大多数老百姓带来了实惠。这几年的日子好过了,有眼的都能看到。现在人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什么?虽然市场上的肉、蛋等商品都贵了,可挣的钱也比过去多。
  “我觉得国家提高五种副食品价格后,大多数群众的生活水平不能降低”。兴隆台区蔬菜公司一位干部说,有许多人嘴上发牢骚,心里唱小曲。
  (二)
  物价问题是个敏感问题。对几种副食品价格上调也有持相反意见的。在双台子区农贸市场一位青年工人对记者说:“我和爱人都在工厂上班,爱人所在的单位时常开不出工资,全家月收入140元左右,有一个小孩,还要赡养两位老人。给这点补贴够干什么的?”一位老师对记者说:“涨点没啥,就怕乱涨价。尤其那些不法商贩,更叫人生气,只要同他们搭话,就得买东西。这些人的秤大都两个秤砣,一个用做应付检查,一个用做坑害消费者”。
  “有些应当管住的商品价格没有管住,老百姓意见最大。”辽河油田某采油作业大队一位工人说,“就拿盘锦人爱喝的‘辽河啤酒’来说,物价部门有明文规定,可许多饭店和小贩都卖高价,有的多卖5分,有的多卖1角,有的多卖1角5分。”
  “对那些实行租赁和承包经营的商店也要加强物价管理。”一位农民带着气说:“刚才我在一家副食品商店买了一斤糖块,带包装才9两半。我对营业员说,你们这不是缺斤少两吗?对方还理直气壮地说,‘商店承包了,亏损你管吗!’你说气人不?”
  (三)
  价格是调节商品经济活的杠杆,它在很大范围内调整和促进生产,同时,也冲击了人们头脑中多年形成的旧的价格观念。
  在兴隆台区副食品厂门前,记者问该厂张厂长:“有人说,宁可不涨工资,不要补贴,也不愿意涨物价,你看这种说法对吗?”张厂长回答是:“几十年来,低而稳的物价不能随着价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调整,许多产品基本上是‘一价定终身’是违背价值规律的。就说我们厂生产的豆制品吧,由于价低利微,靠国家补贴维持生产,常使市场上的豆制品断档。此外,由于价格不合理,也挫伤了我们厂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我觉得提高豆制品价格,既保护了生产者利益,也维护了消费者利益,让生产者有利可图,发展生产,随之而来是市场繁荣。”
  本报记者 李尚君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尚君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盘锦市政府
相关机构
辽河油田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大洼县
相关地名
兴隆台
相关地名
双台子区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
兴隆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