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胶南的经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8713
颗粒名称: 取自胶南的经验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87年,盘锦市政府、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及两县两区有关领导参加的赴鲁学习考察组,于金秋10月,历时半月,驱车行程3千余公里,对山东胶南半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迅猛的蓬莱、牟平、荣城、诸城等四县,长裕、西关、新牟里、不夜、朱口等五个村进行了实地学习考察。
关键词: 商品经济 农业基础 市场机制

内容

刘育生
  市政府、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及两县两区有关领导参加的赴鲁学习考察组,于金秋十月,历时半月,驱车行程3千余公里,对山东胶南半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迅猛的蓬莱、牟平、荣城、诸城等四县,长裕、西关、新牟里、不夜、朱口等五个村进行了实地学习考察。
  考察使全体同志耳目一新,感到山东变了!胶南富了!农村的商品经济活了!今非昔比,令人刮目相看。令人瞩目的——发展商品经济大合唱。诸城位于山东省南部,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总人口98万,总耕地面积164.4万亩,人均占有土地1.8亩。去年,全市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2.74亿元,比1985年增长18.6%,比1980年增长1.2倍。其中,工业总产值7.66亿元,农业总产值5.08亿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7倍和75.6%。农牧业商品率在1980年46%的基础上,去年达到69.3%,农民人均的纯收入540元,比1980年增长近4倍。这几年他们经济发展这样快,除了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地特点的发展经济的路子外,起了重要作用的是组织各行各业各部门参与的农村商品经济“大合唱”。
  他们认为,农村第一步改革使长期积蓄的经济潜力集中释放后,农业由超常规增长进入了常规增长,发展速度开始放慢。要深化农村改革,使农村经济在基数大、起点高的水平上持续稳定发展,没有新的突破性措施,再前进一步确实很困难。特别是进入第二步改革后,农村经济迅速由自给、半自给型向商品型转化,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跟不上变化了的新形势,面对改革开放的一些新政策、新措施不适应;二是大部分农民想发展商品生产而不会干,缺乏技术、缺乏信息,缺乏经验;三是生产的东西多了,找市场、找销路难;四是市场机制不完善;五是部门工作不适应,缺乏一盘棋思想。市委、市政府认为,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靠改革来解决。他们面向实际,大胆创新,努力在全市范围内,把各部门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协调动作的整体,把分力变合力共同为农民发展商品经济创造条件。他们从对全市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外贸、商业、供销、烟草、粮食、物资等部门抓起,提出了调动这“六大财团”积极性,充分发挥流通主渠道作用,为农民发展商品经济提供全面服务的要求。继而,又抓了农业、科技、交通,金融、政法、工商、税务、财政等各部门,发挥他们在支持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作用。这样,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商品经济大合唱的局面。
  在指挥这场商品经济大合唱中,他们首先从实际出发,确定了大合唱的主旋律:“强化一个基础,作好三篇文章”,即强化农业基础,作好畜牧业、加工业和创汇产业三篇文章,并确定领唱单位为外贸公司。外贸部门在商品经济大合唱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诸城市外贸公司是1975年成立的,当时只有一座一百吨的小冷库和一个宰兔车间,年出口收购额300多万元。近几年来,他们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从支持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实际出发,对出口商品基地进行统一规划,择优定点,合理布局,先后建起了家兔、肉食鸡、肉牛、麻纺、水貂、花生、萱麻、大蒜、板栗等310多个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和30多个工业出口创汇专厂、专车间,形成了结构合理、适销对路、品种齐全、供货稳定、竞争能力较强的“贸工农”型体制,这些基地提供的产品,占全市出口产品总额的70%左右。
  (待续)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机构

市政府
相关机构
市人大常委会
相关机构
市政协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
山东胶南半岛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