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林业问题的思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6348
颗粒名称: 关于我市林业问题的思考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7年3月12日,盘锦日报刊登笔者走访了市林业局副局长刘玉东同志,谈关于盘锦市林业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 笔者 走访刘玉东 谈林业问题

内容

笔者曾走访了市林业局副局长刘玉东同志。他深有感触地说:“林业不景气!”看得出他的忧虑。他说这个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现状
  我地区林业真的不景气吗?刘局长的回答是肯定的。
  在农村,人们为了尽快富起来,只知树谷,不知树木,造成了近几年来林业两高两低两下降。
  两低是覆被率和成活率低。
  数字是能说明问题的。我市的覆被率是多少呢?平均2.64%,照国家标准——10%——差得太悬殊了。
  1986年春天,全市造林成活率在85%以上的地块,仅占造林总面积的30%,余者70%,按统计学的要求,便不能算成活面积了。据说,有这么一个国营农场,田间造林七万株,竟然没有一株成活。这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两高是病虫害发生面积和滥砍盗伐发生率高。
  近年来由于土地的承包,树木的管理便不固定了。加之林业人员的减少,防治的不当,致使病虫害越来越严重,到处可见枯死的树木。
  而滥砍盗伐现象现在还在发生。这与护林工作的薄弱有直接的关系。而我们还有一部分群众,思想觉悟并不那么高,有时便钻了空子。
  两下降是林木的保存率和效益下降。
  新市成立以来,土地的承包,加之各种影响因素,森林面积却下降了。这与滥砍盗伐、病虫危害有直接的关系。森林面积的下降,必然影响到效益的下降。其中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后者的损失则是不可估量的。
  思痛
  我地区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绿化工作已经落后,“光腚屯”屡见不鲜,少数土地已经风化。面对的现实是严重的,甚至是可怕的。
  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很多,总的说来,主观原因超过了客观。思想认识不足,专业队伍的减少和资金来源的无保障是主要问题。
  对于一棵大树,很多人也许只想到了它的经济价值:看看它是否能作一棵大梁,能打几件家具等,而没有考虑到它的间接效益。他们不愿在自己的土地包括承包的土地里栽树,一是怕将来树易其主;二是它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正因如此,前面提到的七万株树苗,大部分是人为毁掉的!多么让人痛心啊!
  科学实验有力地证明了,树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特别是在北方,防风林是农作物生长的根本保证。
  有资料表明:瑞典、丹麦等国的森林面积在世界名列前茅,而他们的森林社会效益超过了经济效益,最高比例竟达7 ∶3。而我们造林还成一个问题,提不起来了。
  随着改革潮流的发展,人们在土地上越来越用心了,而育林和护林人员却多数不愿再干了,人员越来越少。1981年时,两县共有林场45个,现在仅剩30个;1980年盘山县有专职护林员750人,现仅剩60人。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另外,我们林业队伍的水平也很不适应林业发展的需要。大多数的林业人员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有的农场,林业人员调走之后,不是不配置人员,就是调一些不懂、不太懂或素质较差的人来充数。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投资问题。对于林业,省里不投资,银行贷款又难于登天,这也大大地影响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
  觉醒
  新建的盘锦,百业待兴。有多少人注意到了绿化这个问题。有人将林业比做是人类生存的保护伞,因为它不仅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很重要的社会效益。它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护农田、消除空气污染等,造林本身可谓是一件造福子孙的大事。
  “要想富,去砍树”是多么短浅的目光啊。照这样下去,如果说“用自己手造的墓穴埋葬了自己”这话严重了些的话,那么,在未来的盘锦这块美丽土地上缺少一点绿意,那毕竟是美中不足的,何况绝不仅仅如此呢!
  我市共有三百七十万亩土地,按照省里的要求,要在二十世纪末达到覆盖率10%,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因为我们现在仅有十二万亩森林,今后,每年需造林近两万亩,才能完成任务。可1986年秋季的植树4000亩的计划,只完成了1000亩……倘使我们现在还不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那么将会给后人留下骂名了。
  值得欣慰的是,刘局长告诉笔者:他们也正在想办法、定措施。在1986年冬季里,他们对部分林业人员进行了培训;要学习广东的经验:在全市范围内提倡义务植树活动等等。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德淳
责任者
刘玉东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盘锦市林业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