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起的东地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6003
颗粒名称: 奋起的东地村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7年2月7日,盘锦日报登载了文章「奋起的东地村」,讲述了在东地村人最艰难最困苦的日子里,党和人民政府给他们送去了温暖。
关键词: 东地村 人民政府 温暖

内容

孙运强
  多灾多难的东地村哟
  翻开历史的日记:一九八五年和一九八六年,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怎样的一个东地村?洪水漫溢国堤,三千二百亩横竖成方的水田是一片片望不到边的浑浊汪洋,全村一千八百多名男女老幼上了大提。阴雨绵绵,天凉、人冷、心寒。
  连续两年哪,颗粒无收!
  东地村人今后该怎样生活呀?
  贫困常常和愚昧联结在一起。一部分东地村人敬起了“神明”。他,一位只有三十八岁的农民,前年盖的四间土房被洪水泡塌。水后盖起的土房去年又被泡塌,他在家里的土墙供贴上了“观音菩萨、眼光娘娘”等。一炉缥缈的香火,驱赶不走他一家的“贫困之神”。纸写的、墙供的“菩萨”“慈悲主”也没有给东地村人带来丝毫的福〓。
  当然,在东地村象他这样靠“神明”驱灾赐福的人毕竟是少数,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靠“神明”是改变不了眼前的灾难和命运的。
  在东地村人最艰难最困苦的日子里,党和人民政府给他们送去了温暖。
  一批批救灾应急物资,源源不断地及时送到了东地村人的手中。
  省委书记全树仁来啦,看望东地村人。省里批拨给陈家乡无偿贷款二十万元。乡里及时把八万四千元无息贷款送到东地村。
  市委书记王占和市民政局局长曹凤岐来啦。王占同志先后来了四次看望灾民,指挥抗洪,现场办公,帮助他们解决吃、穿、住、烧。
  盘山县县委书记李述仁、县长朱延明他们都来啦。
  带着党的温暖、关怀、爱护、支持,带着无限的情意…………
  东地村人看到了希望。这希望就是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帮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国家先后给东地村贷款九十万元,扶助灾民生产自救。市政府还补助给东地村每户灾民一吨煤、一吨芦苇、一百元钱,及时调拨蔬菜,为东地村人生产自救打基础。
  在党和人民政府关心、大力支持下,东地村人鼓起了勇气,坚定了信心,和大自然展开了艰苦的博斗。
  自强不息的东地村哟
  大自然降临的灾难固然可怕,东地村人既是它淫威下的经历者、见证人,同时,又是它的抗争者。
  东地村人,有的靠从亲属家要来的稻草,用乡里帮助解决的草袋车打起了草袋,搓起了草绳。有的走向了劳务市场。有的建起了塑料大棚。还有一部分开起了商店、豆腐坊。
  村民赵庆祝,一九八五年秋建成的两个共二百多平方米的大棚,种植栽培了黄瓜、芹菜、青椒、香菜、菠菜,去年一开春投入市场净收入三千多元。
  村民孙继斋,年过五旬,家里老少三辈。他承包了二十一亩地,因为连续两年的洪涝灾害使他损失二千多元。儿子孙永迁到劳务市场打短工,半年就收入五百元,家里还饲养了两头共四百多斤的猪,建了两个塑料大棚。
  到现在全村二百八十六户,已有二百一十户共建大棚三百五十个,总面积四万多平方米。人均年收入一百零一元。
  客观地说,东地村至今还有六分之一户没有真正地摆脱贫困的缠绕,吃的是返销粮,用的是救济款。一部分农民仍然住在潮湿结霜的土房里……
  但是,他们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依然有着百折不挠的精神,对重建家园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三十五岁的阎宝权,患风湿性关节炎,一度曾瘫痪,经济没来源,生活无保障。他的爱人做包子到市场去卖,每天收入达三元多。
  村民刘福堂,家里劳力少,发水后是靠政府救济维持生活的。当他看到村里很多人家没有蔬菜吃,平时煮、炒黄豆,就办起了豆腐坊,每天做三四盘到村里转一圈就卖没了,一天收入近五元钱,既为自己增加了收入,还改善村民单调的副食生活。
  东地村人就是这样,自力更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生产自救,改变着重灾后的家乡的贫穷面貌。同时他们也改变着自己!
  互助友爱的东地村哟
  有人说,越是贫穷落后的乡村,农民的思想意识、公共道德、思想观念水准就越低。
  但在东地村,勤劳质朴的村民们,互助友爱,共同致富已蔚然成风。
  在东地村,我认识了这样一个妇女,名叫符景香,年仅三十三岁就失去了丈夫。死去的人无优无虑地去了,而活着的人却经历了失去爱人、饱尝生活艰难的双重痛苦。
  一个妇女拉扯两个孩子过日子,最大才十一岁、小的才九岁该有多难那!
  谁来帮助她?
  符景香做梦也没想到,在她去年秋盖大棚时,村里来了几十人义务帮她忙。大队书记张宝贵、村长李尚滨,就连邻居老李家那十多岁的小子也来啦。多好的乡亲那!符景香的眼睛湿润了。她没想到,真的没想到村里能来这么多人,甚至还有叫不上名的,都来帮助她。几十人,运泥的、挑水的、和泥的、堆墙的、抹墙的,不到一上午时间,大棚建成了。
  如今的符景香在众乡亲的帮助下,靠种植栽培蔬菜,已还上三千元“饥荒”,还掌握了大棚蔬菜栽培技术,把乡亲给予她的友爱变成了她对乡亲的帮助。邻居家蔬菜一得病,她只要知道,不用请就去帮助治病。
  这就是发生在东地村人中,这个充满了团结、友爱、互助精神的大家庭里的真实故事。
  在东地村人眼里,帮助别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他们共同经历了大自然强加于身的灾难。正因为他们有共同的遭遇,共同的命运,才使他们心连心,心贴心。
  村里公认的大棚技术员赵庆祝,向书本请教,寻找了致富的门路。他家的瓜苗个个拨节,棵棵结瓜。他富了,但不忘共同度过灾难的乡亲们。村里有个叫王再华的建起大棚,不会蔚弄,瓜苗死了三分之一。赵庆祝知道后,主动走上门去帮他重育瓜苗。现在王再华家的瓜苗和他家的瓜苗长得一般好。全村二百一十户大棚专业户,他几乎家家都去过,帮治病、帮施肥、帮打药。他今年的二千棵瓜苗,就有八百棵是无偿给村里缺苗户准备的!在东地村向符景香、赵庆祝这样你帮我,我助你的何止这两人!
  哦,这就是东地村人!
  再见吧,
  东地村!
  当我即将离别东地村的时候,我忘不了在村民霍树才家采访所看到的,他正督促十四岁的大儿子霍凯。十二岁的儿子霍岩抄写他借来的《蔬菜栽培》。厚厚的一本书,足有十万多字,需要一字字、一页页地抄。两个孩子整整抄写了三天哪。他也正是靠书本上的知识搞蔬菜栽培的。虽然他念了六年书,可他懂得知识的重要。
  在东地村我还忘不了,在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村民刘鹏昆家外屋,看到挂在房粱上,滴嗒着血水的一副“猪下水”。用他的话说“咱老农两年赶上发大水,依靠党和政府,咱也建起了三个大棚,种上了蔬菜,往富日子上奔呢!杀口猪卖点,剩下的自己吃……”
  在东地村更使我难忘的是,发大水时,曾在墙上贴供菩萨“眼光娘娘”的他,也在变,变得使人不敢相信,变的使你又不得不信。他不仅撕碎了墙上贴供的,菩萨”、“慈悲主”等“神明”,还盖起了三间土房,建起了大棚。他说,他现在既不相信,也不指望“菩萨”显灵降福驱灾了,而是靠国家贷款才建起大棚,靠国家补助才盖起新房,靠一双勤劳的手摆脱贫困的。
  “劈啪,劈啪”,村里的孩子三一伙,五一群地点燃起鞭炮。这分明是为了明天的东地村彻底摆脱贫困,奔向致富之路而爆发出闪光的、悦耳的声音。
  再见吧,东地村!你的明天,你的未来是绿的,充满无限生机的美好前景!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孙运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东地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