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粮五载见深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5957
颗粒名称: 送粮五载见深情
并列题名: ——记省文明单位曙采粮店的便民活动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7年曙采粮店职工自愿包下了义务送粮的任务,五年来他们共为一线职工送粮三百五十多万斤。
关键词: 曙采粮店职工 义务 送粮

内容

曙光采油厂粮店有十五名职工,负责这个地区一万一千多人的粮食供应,任务够重的。可一提起他们的便民活动,那儿没人不竖大拇指,称赞他们便民活动做到了家。一九八六年,该店被评为省文明单位。
  曙采有十二户困难户,需要各方面的照顾。为了减轻这些人的困难。曙采粮店十二名职工从一九八三年起自愿包下了为他们义务送粮的任务。不仅如此,粮店职工还成了他们的亲人。
  “牛姨比俺妈还好。”这是一位失去父母的小学生赞美牛桂兰的话。牛桂兰是长期坚持为油田一线职工服务的女同志,自从包下十多公里以外的一对失去父母的孩子的送粮任务后,还常和那里的学雷锋小组一起为孩子做饭、洗衣服、收拾房子。孩子的床单破了,他把自己家的新床单送给了他们。两颗幼小的心不再孤独了。
  郭玉芬管的一位体弱的寡妇,生活十分困难,一度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郭玉芬从精神上安慰她,用实际行动感化她。前不久,郭玉芬看到粮店来了瓜子,就为她买瓜子摆摊设点,自谋职业,使这位轻生的人又坚定了生活的信念。
  粮店主任房燕被称为“只顾人家不顾自家的大忙人”。一九八五年八月下旬,太平河洪水猛涨。她接到上级转移老幼人员的指示后,顾不上锁在家里哇哇直叫的六岁小孩,到附近困难户挨家跑了一遍。都安顿好了后,才想起孩子,可送人的汽车已经走了。她只好带着哭成泪人的孩子加入了护粮的行业。就这样,母子二人在值班房内度过了七、八个不眠的夜晚。
  曙采地区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粮食关系,需要大量议价粮油。为了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粮店的同志到昭盟、赤峰和康平等地采购粮食、食油。一次,房燕带着拉食油的车往回返,半路油桶颠簸出了裂缝。“师傅,加大油门往回赶。”他们硬是连夜回到了曙光,换好了油桶。几年来,这个粮店一共采购回来一百五十万公斤粮油。
  曙光采油厂一千多名职工散居在离粮店十多公里以外的几个点上,加上周围几个农场的职工家属,有四千多人买粮很困难。为了方便这些人买粮,他们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就组成了送粮小组,为一线职工送粮。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他们共为一线职工送粮三百五十多万斤。
  刘可成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可成
责任者
房燕
相关人物
牛桂兰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曙光采油厂粮店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