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水产资源 振兴农村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5286
颗粒名称: 开发水产资源 振兴农村经济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大洼县将贯彻「以养为主,养捕并举」的方针,坚持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原则,大力发展水产事业。
关键词: 大洼县 水产事业 商品化

内容

大洼县副县长徐志强
  我县位于辽河平原南端,辽东湾北岸。东、南、北分别以大辽河和双台子河为界。西临渤海,海岸线长达六十八公里,沿海滩涂和水下沙洲三十二万亩。境内沟渠纵横,泡沼棋布,可供海、淡水养殖的水面三十多万亩。水产资源丰富,盛产梭鱼、河蟹、文蛤、毛虾等。为水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我县从事水产捕捞有着悠久的历史。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迅速。目前,淡水养殖水面已达四万七千亩,有鱼种场、站十四处,年繁育各种苗种五千万尾;水库三座,计三万二千九百亩;食用鱼养殖水面一万三千亩,年产量一千四百吨。海水养殖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经济效益较好。对虾养殖已发展到一万四千亩,今年产量已超过一千吨,已建成对虾育苗室一千二百水体,年产虾苗二亿尾。海水捕捞业已实现了机船生产。现有各种马力渔船三百余只,总功率为九千马力,年捕捞量八千吨。中外闻名的蛤蜊岗面积为十一万五千亩,年产量二至三千吨。
  为尽快把我县建成水产品出口商品基地,今后我们将贯彻「以养为主,养捕并举」的方针,坚持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原则,大力发展水产事业。计划到一九九〇年全县发展海淡水养殖面积二十六万五千亩,其中对虾养殖面积三万亩,贝类养殖十七万亩。海洋捕捞业将稳定现有的捕捞能力,明年完成定置渔业的转向问题。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对水产业的领导。现在我县县委、县政府已经成立了水产养殖业攻关领导小组,把水产业的发展纳入两个班子的议事日程,把资源的开发利用做为发挥优势、致富人民、振兴经济的大事来抓。
  第二、搞好横向联合,靠引进外资和群众集资等办法开发水产资源。
  第三、健全水产科技体系。以县水产研究所为中心,由各场、乡、镇农科站参加,成立水产科学技术推广网。除县农校水产班培养水产专业干部外,采取定期举办科技培训班,普及水产养殖技术,逐步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水产专业队伍。
  第四、因地制宜,更新和扩大养殖品种,充分利用水面资源。根据我县实际情况,改变过去传统养殖品种,引进生长快,质量好,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的优良品种。我们引进的罗非鱼,实践证明是深受人民喜爱的海淡水养殖品种。在今后几年中将逐步引进白鲳、罗氏沼虾等,并努力解决梭鱼人工繁殖问题。同时改变现在海水养殖品种单一的情况。为了充分利用滩涂资源,改变现在仅靠蛤蜊岗文蛤天然资源生产的方式,在近年内由贝类增殖站和养贝场有计划的移植兰蛤,以适应对虾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所需的饵料外,同时引进沙蚬、泥蚶、螠蛏、文蛤等经济贝类,使全县三十二万亩滩涂都得到利用。
  第五、完善水产生产体系,抓紧池溏标准化建设,改浅溏为深溏;改流水不畅溏为流水畅通溏;改旱涝不保溏为早涝保收溏;改低产溏为高产溏。抓好苗种生产配套。海水养殖要突破亲虾越冬关,虾苗繁育关。淡水鱼良种场要巩固和提高,为全县提供优良品种。今后要逐渐解决梭鱼的人工繁育和河蟹的暂养和淡化工作,加强河蟹养殖基地的建设。大力推广稻田养鱼。计划一九八七年全县稻田养鱼面积发展到三千亩,一九九〇年达到一万亩,为全县食用鱼养殖提供大规格鱼种。解决饵料加工问题。除加强低质贝类增殖,解决对虾养殖的部分鲜活饵料的供应外,还要建设一座年产五千吨的人工合成饵料加工厂,以解决海淡水养殖饲料不足和质量低、效益差的问题。搞好水产品的加工。我县每年各种水产品总产量可达一万二千吨左右,尤其近两年海水养殖发展迅速。为提高效益,计划今年改造现有辽滨冷库一座,加工出口对虾能力三百吨以上;明年在大洼镇建一座五百吨冷库,到一九九〇年全县冷库的总冷冻能力达二千五百吨,以适应水产业发展的需要。为解决低质鱼虾的深加工,在二界沟建一座综合性水产加工厂,使水产品向商品化发展,扩大出口增创外汇。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志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大洼县
相关地名